德國折扣超市巨頭 Aldi,在2023年初宣布,將擴大與剩食APP 「Too Good To Go」的合作關係,未來,在英國超過九百間超市商店,都可以用Too Good To Go預約並領取剩食,Aldi官方估計,這可以為集團減少每年將近四千噸的剩食浪費。

我們在IKEA篇提到過Too Good To Go這個APP,但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最早在2016年,由幾位年輕人聯手於丹麥推出了這個APP,其起心動念很簡單,即是他們關注到,「英國餐廳一年會浪費將近60萬噸的食物,但這個世界上卻有那麼多人沒飯吃,這完全沒道理。」為了減少食物浪費,也為了讓更多人不捱餓,他們因而催生了Too Good To Go。

起初,他們是先列出願意以超低價格銷售剩餘餐點的餐廳,吸引用戶購買,他們將這個餐點稱之為「魔法袋」或「魔法盒」 (Magic bag or Magic box),後改為驚喜袋(Surprise Bag),其實都是要表明,消費者通常不會知道袋裡裝的是那些食物,但每份售價會落在三到五歐元,而通常內容物,又會是售價的兩到三倍價值不等,當你領到食物的時候打開,既有驚喜感又有超值感,往往會打破你對「剩食」的錯誤印象。

為保有驚喜,以及讓最多經營者加入,使得共創利益與永續最大化,你在APP上會看到許多商家,包含餐廳、麵包店或超市等等,他們會依照當天的銷售情況,更新驚喜包的數量,因此你每天拿到的食物或食材都不太一樣,國外的討論區裡,甚至會有些消費者分享怎麼搶驚喜袋的小秘訣,抑或是拿到令人不知該怎麼處理的食材時,可以用那些食材來搭配烹煮,變出美味料理。

如今,Too Good To Go已經與超過八萬多個餐館、咖啡館、超市等商家合作,除了開頭所述的Aldi超市之外 ,包括家樂福、聯合利華、有機超市先驅NaturaSi等等,都是他們的合作夥伴。

至今共有一千九百萬個下載APP的使用者,光是2021年,就為全球省下約五千兩百萬份浪費的餐點,目前丹麥、英國、比利時等乃至北美、加拿大,都可以使用這個APP領取剩食。

具體化你的貢獻 號召更多人一起成為剩食戰士!

每一次消費後,用戶就被稱為「剩食戰士」(Waste Warriors),這個稱呼,增添了消費者對於購買魔法袋的榮譽感,更像是自己確實保衛了地球。

而為了讓消費者更清楚自己的消費,為地球永續產生了什麼樣的價值,在他們的永續報告書裡,清楚的溝通了每個消費者買下一個驚喜袋後,可以為地球減下5.5 lbs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可以為你的手機充電442次。

聽起來很驚人吧?正因為數字驚人,更引發許多人前仆後繼投入Too Good To Go的消費中。

在影響力愈來愈大之後,他們做的事情,不僅僅只是讓餐廳打包剩食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逐步影響他們的利害關係人,開始推動更多消費者或廠商,對於商品或是對於食物的觀念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我們看到產品包裝上的使用期限到期後,多數選擇直接扔掉,但Too Good To Go則教育你,「別怕,不如先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口」。他們指出,多數的食物其實並不一定會在超過保存期限之後就腐壞,我們可以試著用感官去感受一下食物的新鮮程度,別被日期侷限。

同時,他們也與廠商溝通,產品包裝標籤應該分成,賞味期限(best before)與有效期限(use by)、銷售截止日(sell by),讓消費者能更明確的知道,食物在包裝盒內的狀態。

這套系統,在疫情期間也太大受歡迎,根據官方表示,正因為大家都在家中煮食,餐廳或超市經營者透過APP,招來了許多新的客戶,並且讓他們有些營收,足以撐過疫情寒冬。

當然,APP的出現自然也引起不少討論與批評,如2021年的《衛報》報導,

有許多人就說「真正需要食物的人,其實根本不懂得用科技設備來搶驚喜袋,或者,他們根本沒有手機。」

當然,Too Good To Go也承認其侷限性,不否認在糧食問題上,他們或許只觸及表面議題,還未能深入解決。不過他們也提到,Too Good To Go的存在,也部份解決了「剩下的食物有人吃」的結構性問題,他們試著去創造一個簡單、有趣的解決方案,並且改變人們對於食物浪費的態度與看法,「確保有人願意加入我們,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雖然Too Good To Go並未進軍台灣市場,但台灣也出現了類似的APP,試圖解決我們的剩食問題。

「Tasteme-惜食X嘗鮮」APP共享平台於2021年上線,甫上線就有120家餐廳加入,用5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剩食,會員可以先預約排隊領餐購買。發展至今約兩年時間,已有漢堡王、阿默蛋糕、桂冠食品、圓山大飯店等企業成為餐廳方,用戶數也超過五萬,2022年更拿到德國iF社會影響力獎。

借力科技解決剩食問題,已成全球共識,但仍有科技無法觸及的真正弱勢,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伸出援手?讓剩食問題不僅能被解決,更與此同時能解決飢餓問題,必定是所有人都該深思的議題。

餐飲消息

剩食問題成為全球話題,連帶著相關生態鏈的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隨之興起,許多人前仆後繼的,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篇,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被廚房、農場「淘汰」的食物,是怎麼被救回來,再次發揮價值。

剩食如何續食 餐廳主廚必須重視的課題

2017年,美國紐約的一名廚師麥特.㺵希維克(Matt Jozwiak) 創辦了非營利組織 Rethink Food NYC,其目標是將向餐館、公司廚房和雜貨店募集到的剩食,送到中央廚房將食材分類、整理與烹煮,根據需求轉贈給需要的慈善機構。

2022年,他們已經有七十家固定合作的餐廳,妥善使用了226.7噸的食物,轉換做出兩百四十萬份餐點,省下了11.5萬加侖的水等。

為了要讓「廚房裡的剩食轉變成餐點」這件事情可行,麥特花了許多時間排解疑難,包括最關鍵的-要怎麼讓餐廳願意把剩下的食材交付給你,讓你再利用?

首先,許多餐廳會擔心,如果捐贈出去的食材已經有腐壞跡象,經過烹煮後下肚造成食安問題,那誰要負責?

麥特請來律師釋疑,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好撒馬利亞人法》中,這部目的是給自願向傷者、病人救助的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典裡寫道,可對無償捐贈剩食的企業提供保護,即便食材品質有不可見的問題,也無需負擔法律責任。

其次,處理成本是另一個障礙,麥特從自己在廚房裡的工作經歷中深刻明白,「把食材扔掉是最簡單、最省成本的方式。如果一間餐廳有兩箱花椰菜不用了,讓廚師想方設法地保存或料理他們,遠比扔掉他們更花錢。」

但無償捐贈有良好的企業商業意義,「我們與會計師合作,提供餐廳捐贈食材的捐款證明,以利他們可以在結算時扣除成本。」以及Rethink food負責後續多數作業流程,包括物流、包裝,以及包裝需要的容器等。

他們也與食安專家合作,確保所有運送與製作流程,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程序的。

2022年,Rethink food被邀請出席第一屆美國白宮的飢餓會議,並且與相關單位共同承諾未來五年會繼續打造更多可持續且公平的食物系統,讓更多人能夠拿到食物,並且減少更多食物浪費。

食物不用美 好吃、健康就好!

Rethink food重新烹煮剩餘食材,讓食物變得美味,不僅妥善利用過剩食材,也翻轉「剩食」形象。在現在這個「相機先食」的時代裡,食材長得不夠漂亮、完整,稍有損壞,就很容易被淘汰。

《明天吃什麼》作者亞曼達.利特(Amanda Little)是一名長期關注環保、能源和科技議題的創作者,在此書中,她從多方角度探討與食物相關的重要議題,而其中,當然包括剩食處理。

書中有一章節提到,美國一般消費者對蔬果的審美觀是「不接受農產品有些微損壞,或形狀不規則,或者也不接受從產地運送到市場過程中撞傷、撞凹、凋萎、變色、褪色或泛黃褐色。」問題既出在顧客要求食物外表完美,也出在店家拒絕讓規格不符、賣相不佳的蔬果出現在架上。

而也因為社群平台興起,追求外表完美的食物,蔚為風潮,但要塑造完美,背後會形成多少浪費,卻是被人忽視的。

這些賣相不佳的「醜食」,漸漸掀起「醜食革命」(Ugly Produce Revolution)。

亞曼達在書中舉了許多歐美案例,都是在談「食物不美,但美味依舊,只是需要一個地方重新販售」的案例,包括丹麥慈善機構於哥本哈根開設的「唯福」超市,號稱是「全世界第一家剩食超市」,販售遭淘汰的農產品和即期食品。或是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克羅格超市裡,設有醜蔬果專區;專賣有機食品的全食超市,也開始上架「不完美農品」的怪奇蔬果箱,供顧客挑選。

當然,科技業者的助力,也讓這些醜食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如美國的Misfits Markets新創公司,採訂閱制服務,讓農夫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將外表不佳的蔬果銷售出去,消費者也可以省下荷包,買到足夠的食材,而為確保蔬果只是不美,但新鮮依舊,Misfits Markets也設立了許多關卡,確保產品新鮮度。

盡一份心力 台灣業者惜食解方

這些方法,在台灣也不乏業者投入,讓醜蔬果有更好的去處。如知名冰棒品牌「春一枝」,就是因為創辦人李銘煌注意到,台灣水果的熟果腐爛問題,造成許多浪費,更讓果農的心血付諸東流,因而開發冰品,讓熟果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也催生了以台灣水果為主的這個冰棒品牌。

位於高雄的「恩居好食」,採購醜蔬果製成餅乾銷售、台中的「明日餐桌」(原七喜廚房),也是與台中菜市場配合,收購醜蔬果,經過烹煮後銷售餐點,並採自由定價方式,邀請更多人踏入餐廳一同享受剩食料理。

這些小型商家憑一己之力,撐起一片天,讓需要的人都能取得所需,其經營精神令人敬佩;但有更多無法規模化經營的個人店家,都會遇到生存問題,該如何永續經營,又成為難題。

當用商業模式解決剩食問題,也會引發兩難討論,「你是幫助人?還是只是主打社會企業旗幟,在幫助企業賺錢?」前述的Misfits Markets在獲創投投資後,討論更甚囂塵上,許多人質疑,他們的出現,是讓中產更容易買到剩食沒錯,但反而過去那些會到店家索取無償醜蔬果的弱勢族群,反而落得什麼也沒有了;這些事情,在商業與解決社會問題之間,該如何平衡與取捨,不斷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與心中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