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折扣超市巨頭 Aldi,在2023年初宣布,將擴大與剩食APP 「Too Good To Go」的合作關係,未來,在英國超過九百間超市商店,都可以用Too Good To Go預約並領取剩食,Aldi官方估計,這可以為集團減少每年將近四千噸的剩食浪費。
我們在IKEA篇提到過Too Good To Go這個APP,但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最早在2016年,由幾位年輕人聯手於丹麥推出了這個APP,其起心動念很簡單,即是他們關注到,「英國餐廳一年會浪費將近60萬噸的食物,但這個世界上卻有那麼多人沒飯吃,這完全沒道理。」為了減少食物浪費,也為了讓更多人不捱餓,他們因而催生了Too Good To Go。
起初,他們是先列出願意以超低價格銷售剩餘餐點的餐廳,吸引用戶購買,他們將這個餐點稱之為「魔法袋」或「魔法盒」 (Magic bag or Magic box),後改為驚喜袋(Surprise Bag),其實都是要表明,消費者通常不會知道袋裡裝的是那些食物,但每份售價會落在三到五歐元,而通常內容物,又會是售價的兩到三倍價值不等,當你領到食物的時候打開,既有驚喜感又有超值感,往往會打破你對「剩食」的錯誤印象。
為保有驚喜,以及讓最多經營者加入,使得共創利益與永續最大化,你在APP上會看到許多商家,包含餐廳、麵包店或超市等等,他們會依照當天的銷售情況,更新驚喜包的數量,因此你每天拿到的食物或食材都不太一樣,國外的討論區裡,甚至會有些消費者分享怎麼搶驚喜袋的小秘訣,抑或是拿到令人不知該怎麼處理的食材時,可以用那些食材來搭配烹煮,變出美味料理。
如今,Too Good To Go已經與超過八萬多個餐館、咖啡館、超市等商家合作,除了開頭所述的Aldi超市之外 ,包括家樂福、聯合利華、有機超市先驅NaturaSi等等,都是他們的合作夥伴。
至今共有一千九百萬個下載APP的使用者,光是2021年,就為全球省下約五千兩百萬份浪費的餐點,目前丹麥、英國、比利時等乃至北美、加拿大,都可以使用這個APP領取剩食。
具體化你的貢獻 號召更多人一起成為剩食戰士!
每一次消費後,用戶就被稱為「剩食戰士」(Waste Warriors),這個稱呼,增添了消費者對於購買魔法袋的榮譽感,更像是自己確實保衛了地球。
而為了讓消費者更清楚自己的消費,為地球永續產生了什麼樣的價值,在他們的永續報告書裡,清楚的溝通了每個消費者買下一個驚喜袋後,可以為地球減下5.5 lbs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可以為你的手機充電442次。
聽起來很驚人吧?正因為數字驚人,更引發許多人前仆後繼投入Too Good To Go的消費中。
在影響力愈來愈大之後,他們做的事情,不僅僅只是讓餐廳打包剩食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逐步影響他們的利害關係人,開始推動更多消費者或廠商,對於商品或是對於食物的觀念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我們看到產品包裝上的使用期限到期後,多數選擇直接扔掉,但Too Good To Go則教育你,「別怕,不如先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口」。他們指出,多數的食物其實並不一定會在超過保存期限之後就腐壞,我們可以試著用感官去感受一下食物的新鮮程度,別被日期侷限。
同時,他們也與廠商溝通,產品包裝標籤應該分成,賞味期限(best before)與有效期限(use by)、銷售截止日(sell by),讓消費者能更明確的知道,食物在包裝盒內的狀態。
這套系統,在疫情期間也太大受歡迎,根據官方表示,正因為大家都在家中煮食,餐廳或超市經營者透過APP,招來了許多新的客戶,並且讓他們有些營收,足以撐過疫情寒冬。
當然,APP的出現自然也引起不少討論與批評,如2021年的《衛報》報導,
有許多人就說「真正需要食物的人,其實根本不懂得用科技設備來搶驚喜袋,或者,他們根本沒有手機。」
當然,Too Good To Go也承認其侷限性,不否認在糧食問題上,他們或許只觸及表面議題,還未能深入解決。不過他們也提到,Too Good To Go的存在,也部份解決了「剩下的食物有人吃」的結構性問題,他們試著去創造一個簡單、有趣的解決方案,並且改變人們對於食物浪費的態度與看法,「確保有人願意加入我們,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雖然Too Good To Go並未進軍台灣市場,但台灣也出現了類似的APP,試圖解決我們的剩食問題。
「Tasteme-惜食X嘗鮮」APP共享平台於2021年上線,甫上線就有120家餐廳加入,用5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剩食,會員可以先預約排隊領餐購買。發展至今約兩年時間,已有漢堡王、阿默蛋糕、桂冠食品、圓山大飯店等企業成為餐廳方,用戶數也超過五萬,2022年更拿到德國iF社會影響力獎。
借力科技解決剩食問題,已成全球共識,但仍有科技無法觸及的真正弱勢,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伸出援手?讓剩食問題不僅能被解決,更與此同時能解決飢餓問題,必定是所有人都該深思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