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餐飲業的食材成本、人事費用等不斷攀升,連身旁客戶都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調漲店內餐點的價格。特別因牛肉價格攀升,燒肉業者在去年就已紛紛開始調漲價格。這次專欄要來討論關於調整價格的議題。

重點一 是否需要明確地告知顧客即將漲價呢?

關於「是否要明確地告知顧客即將漲價」這件事。首先身為經營者,我們要知道「漲價」並不是不好的事,基本上只要依照經營者本身條件來判斷即可調整價格。但下列有幾種情形,需要明確告知顧客為什麼調漲價格:

  1. 全品項上漲新台幣十元左右或是全品項調漲10%的售價。
  2. 一眼即能看出漲價的人氣商品或是招牌料理,對於一般顧客來說售價漲幅太大,很容易馬上感受到。
  3. 菜單設計沒有改變,但只有價格有調漲。

也就是說需明確告知顧客的時機,就是大部分顧客看到會馬上感受到漲價、並且店員容易被顧客詢問是否有漲價的情況下,就需要先跟顧客明確告知。另外,如果當時新聞不斷地在報導關於漲價的訊息時,此時告知顧客品牌也會隨情勢做價格變動,顧客也比較容易接受。

重點二 調漲價格的方針

  1. 可能在一年內會調漲價格數次,可以的話要盡早進行第一次的漲價方案
    無論是人事費用、食材成本等,物價上漲已成常態。近年已經有許多餐飲店家進行數次的價格調漲,因此建議要盡早進行第一次的漲價方
  2. 調漲售價時建議同時檢視全品項價格
    通常,品牌不會全品項一同漲價,而是價格不變的品項與要調漲、調降的品項都會有。但是近年來,因為物價不斷上漲,在一年內價格可能會變動很多次,因此全品項一同檢視價格是最好的方式。
  3. 調漲幅度以10%~15%為基準
    您可能會疑惑要調漲多少才合適?按照過去餐廳改善經驗,像是常見的連鎖店店家調漲幅度大約為10%~15%,也就是客單價位於新台幣460元左右的餐廳,可以調漲45到70元;而其他像是適合節日聚餐的餐廳,也就是客單價大致位於1,000元左右的餐廳,建議調漲幅度以15%以上,也就是150元為基準。

以上述的調漲幅度為基準並根據不同業態、店家,來檢視調漲幅度並且注意調漲時機。

重點三 餐廳調漲價格的三個步驟與確認清單

  1. 根據全品項的餐點寫出要修改的價格
    首先,明確這次調漲價格的目的
          調漲價格的幅度請以10%到15%為基準。另外單價較低的產品,例如烤雞肉串一支原本售價大約新台幣25元,即便只有漲價了5元,漲價的幅度便已達到15%以上。因此,單價較低的產品或是餐點,要調漲價格時不能以「調漲幾%」來考慮,而是要以「實際金額」為主。
    是否要調整全品項的價格?還是個別品項的價格?
          如果不是將全品項的商品調漲,那請寫出價格不變、甚至價格降低的產品。而如果是要將全品項都調漲,請好好的寫出為何需要調漲全品項商品的理由,例如,由於牛肉原料在近一年內廠商調漲了15%等等,明確將調漲理由寫出來並告訴顧客。
  2. 店內的主要客群是誰?趁現在重新檢視
    調漲價格最重要的不是商品本身「價格」,而是「顧客的預算」
          要知道自己品牌主要客群是哪些族群,並且致力讓品牌成為這些客群必要的存在。並確認這些主要客群預算大約會落在哪一個區間。
  3. 調整各項商品個別的調漲幅度
    無法調漲至足夠售價時 
          大部分店家可能會不方便調漲招牌商品、招牌料理的價格,這種情況下請好好地向顧客說明漲價原因,例如「調整餐點份量」、「使用了更好的原物料、製作方法改善」等。

重新檢視餐點中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品項
             除了調漲售價,我們也要確認①請檢視全產品的構成,查看是否有需要刪除的品項?②是否有需要改善份量的商品?③商品的製作方式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這三項。比起將目標放在順利調漲售價,或許檢視店內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商品?甚至下架會對品牌更好的商品等等,才是更重要的事也說不定。

決定最終價格
             最後,請決定最終的售價。根據多年的餐飲管理經驗,我有以下三個步驟供讀者們參考。①請讓商品的價格盡量統一,特別是尾數10位數的部分、②請決定好商品的上限價格、③全商品中較低價的商品,即便要調漲價格也可以將調漲幅度增加。

今天就可以改善的重點

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這次的人氣秘訣。從今往後,原物料、人事費用等等的經費,估計還是會不斷上漲。身為經營者,我們必須要以最壞的情況來做打算並想出對策。雖然大部分的餐廳會因為調漲價格而使顧客減少消費頻率。因此就要開始思考特定商品是否要做成一張特別菜單?其菜單之商品名、擺盤方式要如何展現?並確認顧客的滿足度是否會因價格的調漲而下降。為了要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界一直屹立不搖,可以先從價格調整來檢視品牌可以改善的地方。

餐飲消息

新北市的「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飛出去就不能回頭 堵上人生的跨國移動

回顧緬甸華人移居台灣的歷史,從 1950 年代開始,第一批撤退到滇緬邊境,打游擊戰的國民政府孤軍遷移來台,聚居在桃園龍岡、南投清境等地,也是大多人所熟悉,來自「異域」的華僑。

第二波移民潮發生在 1962 年,尼溫(前任緬甸總統)的軍政府上任後,緬甸境內對外僑訂定許多限制政策,包含關閉華文學校、企業收歸國營、貨幣政策改革,再加上1967年相繼發生的排華事件,讓大批緬甸華人選擇移居台灣,並落腳在新北中和。

當時移居中和的緬華移民,來台灣時除了手上的一張機票,幾乎都是空手而來。很多人為了掙得更好的生活或是為了子女教育,不管是依親也好,更設法籌錢取得身份,排除萬難來到台灣。跨國舉家遷移是一場大賭注,因為緬甸政府規定,僅准給這些離境者單程簽證,人們出海後永不能回頭。

緬華移民來到台灣之後,不外乎從事工廠、工地、計程車司機工作,其中1970年一間大型外商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剛到台灣設廠,外商偏好雇用有英語背景的緬華移民,第一批員工就是緬甸移民。加上中和一代工廠林立,地價、物價相對便宜,人們漸漸聚居於此。緬華移民在此開設小吃店、金飾店、奶茶店等店舖,同時設置信仰中心、組織同鄉結社,1980年代後慢慢形成台灣最大的緬華社群聚落。

中和華新街商圈

中和華新街商圈

串起整個緬甸社群的道地家鄉味

來到華新街的外地人,走進小吃店裡總會對菜單上的料理感到困惑,不知道怎麼點或怎麼吃。要消除這些問號,最直接的方法「問問老闆來自哪裡?」,便能一解迷霧。

一般來說,移居台灣的緬甸移民依據地區大致可分成兩群人,一群來自緬甸北部的移民,多半祖籍源自雲南,母語多使用雲南話;另一群來自緬甸南部的移民,則多為廣東、福建的背景,由於生活環境更融入緬族文化,大多都能講上流利的緬甸話。

緬甸幅員廣大,兩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族群造就了飲食文化的大不同,也直接反映在華新街的餐飲地景。

來自緬北的店家以雲南菜為主,像是「稀豆粉粑粑絲、哨子米線、醃菜炒肉、大薄片、破酥包」等菜餚,還有雲南菜常見的草果、花椒、芝麻、花生等調味香料,跟桃園龍崗的滇緬孤軍有相似的味蕾。若是去到緬南的店家,瀰漫在空氣中的薑黃、辣椒粉、咖哩粉、魚露與蝦醬便成為主角,餐桌上更常見「緬甸咖哩、印度香米飯、魚湯麵、椰子麵」等重口味的緬式料理。

不過要說到串起整個緬甸社群的關鍵,那可不能忽略了這裡的奶茶店。受到 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帶進的飲茶文化,以及周遭國家如印度與泰國的口味影響,到茶館喝奶茶是緬甸最日常的風景,對於華新街的大爹、阿孃們,每天來杯緬甸奶茶,坐在騎樓下與朋友話家常、聊生意、更新八卦,是烙印在身體裡的家鄉記憶,也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從華新街頭走到尾,其實大約只有三百多公尺,走完只要五分鐘,但短短一條街上的餐飲、語言跟氣息,集結緬甸從南到北的各地美食精華,對緬甸移民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家鄉記憶。(作者江婉琦為獨立文字工作者、姚羽亭為《緬甸街》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