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的「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飛出去就不能回頭 堵上人生的跨國移動

回顧緬甸華人移居台灣的歷史,從 1950 年代開始,第一批撤退到滇緬邊境,打游擊戰的國民政府孤軍遷移來台,聚居在桃園龍岡、南投清境等地,也是大多人所熟悉,來自「異域」的華僑。

第二波移民潮發生在 1962 年,尼溫(前任緬甸總統)的軍政府上任後,緬甸境內對外僑訂定許多限制政策,包含關閉華文學校、企業收歸國營、貨幣政策改革,再加上1967年相繼發生的排華事件,讓大批緬甸華人選擇移居台灣,並落腳在新北中和。

當時移居中和的緬華移民,來台灣時除了手上的一張機票,幾乎都是空手而來。很多人為了掙得更好的生活或是為了子女教育,不管是依親也好,更設法籌錢取得身份,排除萬難來到台灣。跨國舉家遷移是一場大賭注,因為緬甸政府規定,僅准給這些離境者單程簽證,人們出海後永不能回頭。

緬華移民來到台灣之後,不外乎從事工廠、工地、計程車司機工作,其中1970年一間大型外商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剛到台灣設廠,外商偏好雇用有英語背景的緬華移民,第一批員工就是緬甸移民。加上中和一代工廠林立,地價、物價相對便宜,人們漸漸聚居於此。緬華移民在此開設小吃店、金飾店、奶茶店等店舖,同時設置信仰中心、組織同鄉結社,1980年代後慢慢形成台灣最大的緬華社群聚落。

中和華新街商圈

中和華新街商圈

串起整個緬甸社群的道地家鄉味

來到華新街的外地人,走進小吃店裡總會對菜單上的料理感到困惑,不知道怎麼點或怎麼吃。要消除這些問號,最直接的方法「問問老闆來自哪裡?」,便能一解迷霧。

一般來說,移居台灣的緬甸移民依據地區大致可分成兩群人,一群來自緬甸北部的移民,多半祖籍源自雲南,母語多使用雲南話;另一群來自緬甸南部的移民,則多為廣東、福建的背景,由於生活環境更融入緬族文化,大多都能講上流利的緬甸話。

緬甸幅員廣大,兩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族群造就了飲食文化的大不同,也直接反映在華新街的餐飲地景。

來自緬北的店家以雲南菜為主,像是「稀豆粉粑粑絲、哨子米線、醃菜炒肉、大薄片、破酥包」等菜餚,還有雲南菜常見的草果、花椒、芝麻、花生等調味香料,跟桃園龍崗的滇緬孤軍有相似的味蕾。若是去到緬南的店家,瀰漫在空氣中的薑黃、辣椒粉、咖哩粉、魚露與蝦醬便成為主角,餐桌上更常見「緬甸咖哩、印度香米飯、魚湯麵、椰子麵」等重口味的緬式料理。

不過要說到串起整個緬甸社群的關鍵,那可不能忽略了這裡的奶茶店。受到 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帶進的飲茶文化,以及周遭國家如印度與泰國的口味影響,到茶館喝奶茶是緬甸最日常的風景,對於華新街的大爹、阿孃們,每天來杯緬甸奶茶,坐在騎樓下與朋友話家常、聊生意、更新八卦,是烙印在身體裡的家鄉記憶,也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從華新街頭走到尾,其實大約只有三百多公尺,走完只要五分鐘,但短短一條街上的餐飲、語言跟氣息,集結緬甸從南到北的各地美食精華,對緬甸移民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家鄉記憶。(作者江婉琦為獨立文字工作者、姚羽亭為《緬甸街》雜誌主編)

餐飲消息

在華新街,最日常的對話莫過於朋友見面相揪去喝茶,小小的一杯緬甸奶茶,暗藏著許多緬甸人的生活。

 奶茶文化發展史 餐桌上的沙龍

1824到194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緬甸,英國人帶來奶茶與茶館文化,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緬甸歲月》和《一九八四》,老大哥就在緬甸奶茶館裡無時無刻看著你。後來殖民者離去,1988年的8888民主運動,知識份子也在奶茶館談論事情。

從英國貴族沙龍到緬甸庶民茶館,緬甸街頭隨處可見的茶館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場域。奶茶館外頭擺放許多矮桌椅凳,人們來這裡吃早餐、聊天、做生意,群聚在茶館裡的人們多為中年男性。

渾厚大人味 茶香芬馥的緬甸奶茶

緬甸奶茶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茶香濃郁,華新街店家為凸顯自家風味,紅茶會選用各種等級的台灣、緬甸、泰國紅茶加以調配,烹煮出屬於店家獨特風味的紅茶,再佐以煉乳和奶水,依照客人喜好客製化緬甸奶茶。無論天氣多麼炎熱,緬甸老饕們仍習慣點上一杯熱奶茶,唯有熱奶茶才能喝出店家精心調配的茶香味。

華新街奶茶店林立,大多都由第一、二代移民經營,街區形成至今已經超過六十多年,要如何把這份手藝與味道傳承下去,並且更符合當代飲食潮流,仰賴更多年輕世代的投入。近期新開幕的「三季Sanji Teahouse」由從小在緬甸出生,小時候移居台灣,長期投入華新街在地創生的青年萬利與夥伴共同成立。「過去外地朋友可能因為對緬甸街的刻板印象,讓大家不敢嘗試緬甸街的食物,一方面可能因為菜單看不懂,也可能因為不知道怎麼吃。三季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夠成為台灣與緬甸社群橋樑,帶大家認識這裡豐富的飲食文化,讓更多人能一嘗這杯我從小喝到大的奶茶。」

在華新街喝奶茶,跟在緬甸當地喝,味道其實相差不遠,並沒有因為移居他國、因地制宜而失了原始的味道。去茶館喝奶茶也從來不只有「喝奶茶」本身, 對於十多年來每天坐在騎樓下的緬甸移民,這杯奶茶喝下的是「鄉愁」,是「人情」,也是「生活」。

喝緬甸奶茶還可以配什麼點心?

就像台灣人喝珍珠奶茶,來份雞排與炸物才叫經典罪惡組合。在華新街喝奶茶,如果只點杯奶茶就太空虛了,嘴饞時搭上一份道地的茶點,不用飛到緬甸,也能感受到南洋的甜蜜在你的味蕾上跳舞。

  • 印度烤餅:

印度烤餅

印度烤餅

以炭火窯烤而成的印度烤餅,外脆內軟、麵香濃郁,刷上一層奶油撒上砂糖,搭配緬甸奶茶簡直是絕配。此外還有豌豆口味、咖哩及原味可選擇。隱藏版的道地吃法是點份原味烤餅沾奶茶吃,直接封你為華新街老饕。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瑞麗清真小吃(中和區華新街7號)
  • 李園清真小吃(中和區華新街12號)
  • 清真雲南小吃(中和區華新街62號)
  • 藍天印度烤餅(中和區華新街33號)
  • 棕糖鬆餅:

棕糖鬆餅

棕糖鬆餅

棕梠糖是東南亞常見的甜味來源。棕糖鬆餅是盛產棕梠糖的緬甸傳統點心。口感介於蛋糕和發糕之間,上頭還灑上了椰絲與杏仁片,嚐起來甜而不膩,緬甸奶茶的好搭檔。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緬甸小吃店/緬甸拉茶店(中和區興南路二段35號)
  • 勃固小吃(中和區華新街64號)
  • 手工破酥包:

● 手工破酥包

手工破酥包

發源自雲南的傳統小吃。名字中的「破酥」是一種桿麵手法,先將麵團一層層桿平、桿薄,抹上豬油對折,反覆這個動作幾次後,就形成了破酥包蓬鬆且多層次的口感。包子內餡選擇豐富,經典口味有菜肉、豆沙和芝麻。在緬北雲南人家,破酥包搭奶茶也是一大經典。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三季 Sanji Teahouse(中和區興南路二段22-1號)
  • 阿芬雲南破酥包(中和區忠孝街1巷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