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方,總讓人想到陽光、豐饒的物產和悠緩的步調。但若在北方為首的全球尺度下,南方可能會被貼上落後、瘴癘地或開發中國家的標籤。然而,若從料理的角度來看,南方是什麼?

「南方,是至今仍堅持用傳統方式烹飪的。」麥可・波倫對著鏡頭這般說道。這位知名的飲食作家,在2013年出版的《烹》一書裡,描述他在加州柏克萊的自家廚房,以及造訪美國BBQ餐館、麵包房、乳酪工坊與釀酒廠拜師學習燒烤、燉煮、烘焙與發酵等烹飪技藝的故事。原以為影集只會還原他學習烹飪的歷程,沒想到竟然前往南方國家取景,以南方料理為起點,回溯南方保留的烹飪傳統與世界觀,並點出這些原本貼近自然的烹飪文化如何在工業化與全球化的影響下漸漸改變。

燒烤,用火傳承記憶

《烹》以〈火〉作為紀錄片影集的起手式。影片一開場,場景旋即來到南半球的澳洲西部。鏡頭下,一位女性耆老用火引燃原野上的草叢。她是澳洲原住民馬圖族人(Martu),正在還原馬圖族的祖先如何用火狩獵。這種還原少數民族生活的拍攝方法,不禁讓人想起還原歷史現場的紀錄片始祖《北方的南努克》,找來已過著現代生活的愛斯基摩人,重新演繹祖先在極地生活的日常。

待原野草叢的火熄滅後,女性耆老坐在灰燼旁以手刨土,一邊用長桿往紅土地鑿洞。掘得夠深時,她將手伸入洞裡攫住巨蜥壯碩的尾巴,一把將牠從洞中拖出,然後一秒不停留的順勢從空中甩向地面將牠撞斃。夜晚降臨時分,她在原野中升起營火,將捕獲的巨蜥丟進火堆燒烤。族人們圍繞營火或坐或躺,等待共享食物的同時,一面聊著祖先如何用火使土地與人的連繫生生不息。

在簡短的影像篇幅中,曾以《計程車司機之死》(Taxi To The Dark Side)獲得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導演亞歷斯・吉布尼(Alex Gibney),透過民族誌視角,拍攝馬圖族人用火建構的世界觀、信仰與記憶傳承。火作為狩獵方法,是馬圖族人與土地之間心照不宣的契約。幾千年來,馬圖族祖先在不同區域範圍內做小規模的焚燒狩獵,教人透過狩獵與食物建立直接的關係,懂得珍惜取之不易的生命食物,也讓土地與植被有足夠的時間重生,維持人與土地彼此永續的生態系統。而火作為信仰儀式,是因爲馬圖族人視火有療癒之效。他們點火煙燻新生兒,期盼他們停止哭泣並健康成長。火傳承了記憶,因為馬圖族人在等待食物烤熟的同時,會圍繞著營火講述族人用火的歷史,讓火成為凝聚家庭與社群記憶的介質。

導演以馬圖族的民族誌影像作為引子,帶出〈火〉的主要敘事軸線:美國南方BBQ燒烤。劇組前往北卡羅萊納州的威爾森郡,拍攝黑人燒烤師傅米契爾以父執輩傳授的傳統方法烤全豬,採訪他聊起美國的BBQ燒烤、須負責烤肉的黑人奴隸,以及菸草有段密不可分的歷史。影片畫面中,透過靜照影像重構的歷史現場,麥可・波倫以旁白講述早期美國南方在菸草收割季,黑人與白人須合力以木炭生火,盡快烘乾新鮮採收的菸草。而那除了是燒烤全豬的時機,也是在種族融合前,黑人與白人一起坐下共享BBQ燒烤的時刻。

人類用火發明燒烤的技藝,使火有了跨越種族、凝聚社群的力量,也使烹飪的文化記憶得以傳承。當全球尺度讓南北形成政治與經濟對立時,烹飪卻讓我們認知南北文化早已相互交織。北方有南、南方有北。在南方料理的傳統逐漸式微的時代,在營火也被獨自旋轉的微波爐取代的時代,麥可・波倫以樂觀的態度提醒讀者,再忙都要試著開伙,因為火凝聚了我們對家的記憶。

《烹》是Netflix的紀錄片影集,改編自麥可・波倫的同名書籍。書的中文譯本是由翻譯 名家韓良憶執筆。影集共有〈火〉、〈水〉、〈空氣〉與〈土〉四集,分別由不同導演執導。 其中〈火〉與〈空氣〉曾於2016年受柏林影展選入「美食電影」觀摩單元。圖片來源:NETFLIX

《烹》是Netflix的紀錄片影集,改編自麥可・波倫的同名
書籍。書的中文譯本是由翻譯名家韓良憶執筆。影集共有
〈火〉、〈水〉、〈空氣〉與〈土〉四集,分別由不同導
演執導。其中〈火〉與〈空氣〉曾於2016年受柏林影展選
入「美食電影」觀摩單元。圖片來源:NETFLIX

燉煮,加水煨燜的家鄉味

〈水〉的開場畫面是丹麥品牌DANSK的琺瑯鍋,海藍色的,鍋蓋有纖細的十字型把手。那是作者麥可・波倫在模糊的兒時記憶裡,唯一對母親的廚房仍有清晰印象的物品。

場景接著來到南亞,在印度孟買的公寓裡,一位印度婦女正在準備丈夫的午餐便當,煮著Kori Rotti,意思是椰奶咖哩雞肉佐薄餅。不同於燒烤多在戶外開放空間進行,燉煮是人類發明炊具後,進到室內烹飪,並將食材放進完全封閉空間的鍋子裡煨燜,讓水融合各種食材的美妙風味。而風味會因地制宜,如同片中這位印度婦女所說,同一道椰奶咖哩雞肉佐脆餅,北印度人煸炒醬料時,會加入切碎的番茄,但南印度人只會使用椰奶。這也說明,當風味被賦予文化認同後,也就形成令人有歸屬感的家鄉味。

透過剪輯與旁白,影像從象徵家庭的鍋具、有歸屬感的燉菜,到能移動家庭煮食的便當。孟買有舉世聞名的「達巴瓦拉」(Dabbawala),也就是午餐便當的人工運送服務。2013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美味情書》,正是藉由這個只有六百萬分之一的出錯率的便當快遞服務,講述一位守德的印度妻子每日為同床異夢的丈夫做午餐便當,但是便當卻被送到一位屆臨退休的男會計師手裡,意外牽起一段心暖的愛情故事。而在〈水〉這一集裡,導演卡羅琳・蘇(Caroline Suh)透過拍攝孟買的便當快遞,反應同樣受資本主義影響的印度,女人如今與男人同樣須出門賺錢養家。這現象不只衍生家庭料理代庖的行業出現,也使速食產品得以進入無暇開伙的印度家庭中。

不過,食品工業雖然威脅到南方料理的存活,卻也提供另一種觀點來解釋女性走出廚房的原因。影片透過1950至1970年的美國食品廣告說明,原本製造軍糧的食品工業,在二戰結束後,將生意轉向家庭,食品工業產品正式成為代庖,走進美國人的廚房。然而,當美國人發現食品中大量的油、鹽、糖與添加物會造成公共健康的問題時,食品工業又再次轉向將產品賣往開發中國家,也就是全球尺度認知下的南方國家。

食物與食品並非是究極的二選一難題。影集片尾,鏡頭又回到孟買的穆斯林伯利社區廚房,人們正忙著燉煮大鍋菜,準備與社區民眾分享。大鍋菜集眾物於一的概念,象徵了團聚與分享,人人平等用餐,沒有階級之分。而這也是《烹》-無論是書或是影集-想吸引人們走進廚房開伙做飯,重新與家人、社會、生態及環境建立友善永續的關係。

餐飲消息

2022年末寒流來襲,屋外冷颼颼,因為參加了一場「台港飲食文化嘉年華」後深感溫暖,幾個月後仍記憶猶新。這場跨越台、港兩地的飲食競技,其所蘊含的文化厚度與飲食技藝,值得被好好書寫記錄。

台灣與香港 文化上的親近性

從影視、音樂到飲食,台灣與香港都有文化上的親近性,尤其七年級我輩人士,哪個小時候沒看過港劇、港影?我們對香港藝人的熟悉早在日、韓之前,從影視或旅遊而來的飲食印象,如《食神》裡的黯然銷魂飯、《咖哩辣椒》裡的雲吞麵,香港茶餐廳、咖哩魚丸等常民食,都不時出現在台灣的生活場景裡。

 

台灣人對香港飲食早有基礎認知,這場台港辦桌,以前所未見的規格,讓台灣與香港的飲宴文化同場較勁。不僅邀請飲食名家蔡珠兒擔任策展人,台菜擔綱由曾任李安電影《飲食男女》裡的餐飲顧問-青青餐廳阿發師(施建發)與女兒施捷宜負責;粵菜則由米其林一星餐廳大三元主理,台港兩地分別以冷盤、甜點為天地,中間穿插對食材、技法、湯品、米食、族群等不同觀點,非常精彩。

從食材開始 演繹兩地觀點

冷盤過後,「鵝」便出場,鵝並非常見食材,但台港都食,相較於牛豬鴨,鵝的味道純淨。港人擅燒鵝,皮脆肉嫩,食的是完美的調味、火候與口感;台人愛吃鹽水鵝,品鵝的原味鮮甜,鹹水鵝常「搵沾醬」,沾醬是台灣飲食的一大特色,台菜裡的五味醬、黑白切的蒜蓉醬、南部番茄水果盤裡的醬油膏…搵料(沾醬)多寡隨個人喜好,濃淡由人。食材品質、火候拿捏得越好越有原味本錢,阿發師不出沾醬,鹹水鵝配薑絲,直球對決。

接著是「魚」,乾煎是台灣重要的烹調手法,無論家庭料理或餐廳廚房,能把魚煎到「恰恰」不破皮,魚肉香酥不柴,是在台灣「煎出一條好魚」該有的模樣,且老饕愛吃骨頭邊,恰恰的魚骨頭,啃來不僅香脆,咬進嘴裡還會有音響效果。

說起全世界最會蒸魚的人,粵菜師傅說二大概沒人敢說一,粵菜蒸魚僅能蒸到斷生,撥開魚肉還能微微站立不到全熟的程度,這場辦桌便以兩地的獨到烹調技法:乾煎比拼清蒸,讓「青青煎午魚」對上「大三元清蒸龍虎斑」,因外燴臨時搭建廚房的限制,將清蒸改為香港經典的「古法麒麟蒸」,龍虎斑去骨切片後,與金華火腿、冬菇、冬筍等梅花間竹層層排列,屬宴客華麗菜,煎魚、蒸魚同時上桌,照見兩地觀點。

策展人蔡珠兒,透過她對飲食文化的爬梳與菜色鋪排,讓整場宴席豐富精彩。

策展人蔡珠兒,透過她對飲食文化的爬梳與菜色鋪排,讓整場宴席豐富精彩。

台、港都有客家人 怎麼出招?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中少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族,先民受邊疆少數民族的侵擾,從中國中原往南遷徙,不僅分佈在中國多個省份,台、港、澳、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全世界80多個國家都有客家人。

客家人隨著遷移到不同的地域風土,衍伸出相異的菜色習慣。台灣傳統客家菜重「鹹、香、肥」,直到社會富庶後,開始減油減鹽,這次辦桌呈現的「薑絲柴把」即是薑絲炒大腸與柴把湯的變奏曲,將套疊的豬小腸、酸菜、紅蘿蔔、筍子切絲後,用泡軟的匏瓜乾捆起,口味優雅清淡,乃台灣客家菜的新詮釋。

粵菜裡有三大菜系:廣府菜、潮州菜、東江菜,其中東江菜泛指的便是客家菜,東江鹽焗雞、梅菜扣肉、東江釀豆腐都是名菜,這次大三元端出「東江釀豆腐」,以香港已故知名食評家「特級校對」陳夢因的家傳做法,將豬肉、鹹魚等材料剁成茸,鑲入板豆腐內,先煎再煨,透過豬肉等輔料,替豆腐增味。

屬於兩地的雜燴菜式:白菜滷VS.小盆菜

談到融合菜(雜燴菜式),青青餐廳端出了有宜蘭特色的白菜滷,內有肉絲、筍絲、魚皮、大白菜等,同煮一鍋,越煮越濃醇香,最後撒上混合了雞、鴨蛋打漿、酥炸成脆粒的蛋酥。

大三元則開出了「盆菜」,食材經過精心鋪排、依序層層堆疊,底部通常會擺上豬皮、蘿蔔、芋頭、腐皮等易索汁原料,中間是醬汁濃郁的炆豬肉、魷魚等,上層通常有大蝦或其他名貴食材,品嘗時要從頂部開始,一層層往下。盆菜原僅是香港新界圍村一帶,祭祖、喜慶團聚時,同宗族人共享的食物,後來擴及全港,每逢節日、過年都食,用料從樸實到豪奢,數百到數萬元皆有。

最後的甘美:黑白雙拼、水果王國

台、港各出10道菜,一場辦桌幾乎濃縮了兩場宴席,最後收尾的甜點當然不能馬虎,以經典雋永的「台式手打杏仁豆腐」對上「廣式芝麻糊」,一白一黑,單吃、雙拼混吃各有不同風情。

甜點之後,便是水果,以當季的宜蘭金棗、彰化紅心芭樂、嘉義卡蜜拉哈密瓜,展現台灣水果的酸甜鮮香脆,回到在地風土,劃下完滿句點。

整場辦桌看似較勁,實則融合,透過「看見彼此」增進理解,從2020年開始,為追求嚮往生活方式,有越來越多的港人移居來台,透過這場飲食上的深度對話,歡聚、欣賞、共榮、尊重,同享歡愉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