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萬能科技大學觀光餐旅暨管理學院有許多創新措施,包括購置相關設備、開設學程以及成立「智慧餐旅創新中心」,企圖與產業接軌,讓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競爭力。

 機器減輕人力負擔 如何應用成為關鍵

智慧餐旅創新中心的成立宗旨以達到跨領域創新的思維與技能為目標,建置相關設備包括智慧飲料調製創新教室、智慧西餐創新教室及智慧釀酒創新教室等等,希望透過這些設備,能夠讓學生熟悉智慧科技的應用,從中激發創新思考模式,在實務上有所發揮。

萬能科技大學觀光餐旅暨管理學院助理院長兼系主任廖成文據此表示,學校為因應智慧餐旅產業趨勢,所作的相關規劃與課程教育,為的都是要提早為學生培養出「與科技協作的技術」。

該智慧餐旅創新中心内設置有、「AI智慧自動炒食機」、「AI智慧自動送餐機器人」、「AI智慧整合型點餐出餐」、「AI智慧安控系統」等等,都是用以讓學生能更快地掌握餐飲的創新工作情境。

他舉例,炒飯、炒麵是許多餐廳的必備菜餚,但卻十分傷廚師的手,自動炒食或炒飯機器人,能夠在短時間內炒出五十人份色香味俱全的炒飯,大大節省時間與人力。

「你以為這樣廚師的功能就會被取代掉?答案當然不是,重點在配方、配料,這些刻在師傅腦海裡的know how與經驗值。」廖成文說,當機器能夠取代你的手腳時,最重要的是你的大腦以及技術,只有廚藝嫻熟的廚師能夠設定出最好的調料、只有懂得操作機器的管理者,才能讓炒食機器人的效率發揮到最大,卻又不至浪費。

又例如疫情期間研發的防疫機器人,可以在客人退房後,先讓機器人進場,由房務遙控定點噴灑清潔劑、酒精,先做大範圍的環境清潔與消毒,甚至可派出掃地機器人掃拖洗、八爪機器人負責玻璃清潔,這些機器人做完大範圍清潔後退場,再讓房務員進場,做細部清潔。

房務清潔效率,會因為機器人的加入大大提升,廖成文指出,原本一天只能完成11間房間清潔的房務員,其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20個房間,而這就是人機協作的成果發揮,「機器的出現,只會讓餐飲從業人員更積極的精進自己,而不會讓自己被機器消滅。」

當自動炒麵機可以取代人工,配方成為廚師勝出的關鍵。

當自動炒麵機可以取代人工,配方成為廚師勝出的關鍵。

人腦與科技協作 才能讓創意成真

萬能科大內也有智慧釀酒中心,中心引進業界多台先進智慧餐飲機具如自動蒸餾機、自動精餾機、電腦智慧控制釀酒發酵系統,學生可以自己釀製各類葡萄酒,甚至做更多創新發揮。

舉例來說,去年柚子豐收,智慧釀酒中心可以做大量的柚子酒,但這酒生產來不是給消費者飲用的,而是拿來烹調更多特色餐飲的。學生可以試著設定可以用來做糖醋排骨的柚子酒,去摸索相關參數,讓餐飲用的柚子酒可以大量生產並容易保存;或是柚子也可以做成包在巧克力、冰淇淋裡面的酒餡,這樣在甜點領域裡也能有所發揮。

「食材再研發並且精進,這是過去單純的人工做不到的,但現在你可以藉由機器幫助你做到,」廖成文說,機器是實踐創新想法的利器,從而進一步解決生產過剩或稀缺的問題,讓糧食充分被利用,要實現這個目標,其獨特的配方、手法或是食譜,都仰賴於餐飲人員對食材的掌握度、想像力與創新的勇氣。

廖成文表示,他百分百肯定,「簡易型的工作會被科技取代」,需要構思判斷的,還是需要人的高度創意與想像;也因此,他認為未來能夠掌握愈多創意或是能夠研發多種機器使用方法,與技術的主廚,將會擁有極高的市場身價,甚至主廚能夠跨足餐飲企劃、現場規劃、消費心理學,全面性的掌握餐飲現場與客人的動態,就會是無可取代的人才,「我們要做的,是駕馭機器,而不是讓機器駕馭我們,」廖成文強調,科技工具終歸只是工具,餐飲的創新、服務的細緻感情,最終都還是要人來賦予。

餐飲消息

餐飲科技的進化,使得第一線工作被許多自動化設備取代。國立高雄餐飲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的吳美宜所長,所學背景為美國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深諳科學又跨足餐飲創新的她,看著這兩年科技技術進步的速度實在驚人,她開玩笑著說,「有時不免懷疑終結者的時代,是不是要來了?」

科技演進,餐飲業無論是就業人口數、工作方法或是職能的轉變,都走向不可逆的方向。而技職體系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與考驗,究竟該做好哪些準備?

吳美宜坦言,在研究所內針對目前科技「技術」,並無太多相關的課程開設,但研究所首重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畢竟技術日新月異,學都學不完,但吳美宜強調,無論是工作者或學生,都還是必須知道箇中道理。時代進步,而你想要不被淘汰的關鍵因素,仍舊是「能力、知識,與態度」。

遇到困難時 自問三件事

吳美宜舉例,近期台灣面對的「蛋荒」,其實反映的是糧食的穩定性,常常出現生產缺乏或過剩的問題,其實單靠人的智慧是很徹底掌握的,此時就是應該要導入科技,掌握更多數據與變因,讓糧食供應穩定。

這些問題,在課堂裡都不會教解決方法,但你該學會的是拆解問題的思維,以及你能夠善用科技工具的能力與程度,吳美宜建議,現在你可以試著想一想,無論是在就學或工作,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不會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你有沒有想要用AI(人工智慧)或科技工具幫你解決問題?」

「你知不知道AI或科技工具可以幫你做到什麼程度?」

「你會用那些工具來幫助你?」

用這樣的思維與自問,應對科技變化與趨勢浪潮,才有機會在下一波餐飲業變革時站穩腳步。更積極一點的想像,其實應用科技改善餐飲工作流程的場景,早已出現在各大連鎖餐飲集團之中。

吳美宜舉例,像瓦城這樣SOP明確的連鎖餐飲企業,能夠將每一道菜的製作步驟切分到最細,甚至會追溯到生產上游,從挑選食材的大小開始規範。

舉例來說,炒一道蝦醬高麗菜,可以切分需要多少食材、食材的大小、狀態;而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採購選擇的高麗菜大小,就會非常明確,「不是愈大顆愈好,反而可能是四刀切完的葉片大小,剛好可入口的大小,最適合。」

所有一切的選擇與規範,都指向同一目標-「最有效率的生產,品質均一的餐點」,讓餐廳的廚房現場,拿到半成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最多份數的料理,將利益最大化,就是從業人員應該要思考跟學習的know-how。

而這些能不能夠靠科技或AI來幫助你達成?當然可以!「最佳化一直都是人工智慧的強項,讓人工智慧檢視你的工序,讓流程標準化,在某些流程讓機器替代掉人力,你才能夠發揮更多的創意。」

高雄餐旅的「食物設計研究」課程,指導同學未來創業時針對樂齡族群的需求,開發綜合果乾米香。

高雄餐旅的「食物設計研究」課程,指導同學未來
創業時針對樂齡族群的需求,開發綜合果乾米香。

創業者更需要靈活運用科技 讓消費者看見你

吳美宜也提到,現在的趨勢是,也有許多學生會選擇自己創業,不在連鎖餐飲體系下工作,這樣的個體經營,其實更需要仰賴科技工具的應用,讓自己的事業走得更穩、更好。

她點出,過去我們會透過Google 搜尋尋找評價高、評分多的餐廳,看看別人的用餐經驗與心得,最終再歸納出自己的答案;但未來消費者可能會直接利用自己的AI助理,鍵入需求,請AI助理直接提供答案,「屆時你餐廳需要的,可能 不只是消費者的用餐心得,還有你要掌握消費者搜尋產品時,他會用哪些關鍵字描述、會有什麼樣的期待,而你要適時地在產品行銷的文案裡,把這些關鍵字都放進去。」

吳美宜建議,個體餐廳的營運者,要先盤點自己的優勢,包括會怎麼形容自我的特色,用不同的關鍵字、圖片或是其他關鍵素材,讓你可以被消費者找到。

她用日本學者Mitsuo Nagamachi的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來解釋,感性(Kansei)指的是對於某個產品的心理感覺或意象,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一定是因為對於某個產品產生某些「感覺」。而Nagamachi認為,銷售方必須掌握這些「感覺」進一步轉化成設計要素,「你應該回頭去想,消費者會想要哪些餐廳,而你又想要開哪種餐廳?包含環境、氛圍,一直到菜單的設計,都可以透過科技工具幫你整理,」吳美宜強調。

試著去蒐集消費者選擇餐廳的感性語彙,例如「這家餐廳讓我感覺很溫暖」,進一步追問消費者,「是什麼讓你感覺溫暖?」可能是菜單裡,一張冒著煙、看起來熱騰騰的包子照片,也可能是昏黃的燈光與家庭聚會舉杯的場景,這些都可以是你進一步思考,在行銷素材裡必須放進去的關鍵因素。

米香包裝設計理念是防疫補給品,於是學生透過創新結合中藥補帖包特色來呈現。

米香包裝設計理念是防疫補給品,於是學生透過創
新結合中藥補帖包特色來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