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海村的人在食材應用變化樣式多,從祖父母那時代就會去學釀製醬油,回來後研發九層塔風味的醬油,在那個時代必須有十八般武藝,生活就是各種生存技術的呈現。」
這裡是瑪邵家餐坊,也是瑪哩嘎蹧(Malikacaw)舞集與斯卡羅文化工作室所在。Malikacaw指卑南知本語中的「跳舞」,七月小米收穫祭、十二月卅一日年祭時會舉行「抬人舞」,是部落祭典中與神共享喜悅的日子。與瑪邵(Masaw Garuljigulj))坐在屋前大埕,他說這裡也是部落慶典圍舞的地方,旭海部落的南排灣族特別遵守傳統規範,必須由頭目家族牽引,服裝及羽毛飾物也都有身份象徵,不可能亂了秩序。「後來變成迎賓舞,比較娛樂性質。在部落裡是對祖先追思,也是泛靈信仰,對神的感謝。」瑪邵說,只要部落在山林獵得大型動物就會先獻給祖靈屋,才進行宰割分食,山林狩獵是與自然的生存共生,會依循環境取得適量糧食,也在時空轉變中「闢田飼物」讓生活更為安穩。
圓葉山胡椒旭海香料 溪邊湯的傳統
大部份族人上山工作時不會帶太多食物,利用在父祖輩們身旁的見學經驗,辨識生存所需的環境生態,「只要在溪邊休息,就會補抓溪蝦、溪魚、螃蟹與採摘野菜煮一鍋湯,最後用羅氏鹽膚木果實調味,還會採圓葉山胡椒當鍋蓋,恆春半島都習慣稱『番仔崁蓋huan-á-khàm-kuà』。」
瑪邵說的圓葉山胡椒又可稱為「大圓葉胡椒」(旭海南排語Ljivanger,學名Piper subpeltatum Willd),為台灣原生胡椒科,直立性亞灌木,又可稱為台灣胡椒,「它有股辛香氣息,能讓海鮮或者肉去除腥味,不是一般常見的馬告或胡椒粒,我們只用葉子,因為葉子又圓又大,除了當鍋蓋,也可以撕碎在湯中增加氣味」。
大圓葉胡椒也能直接包覆烤肉享用,會是大鍋菜中重要氣息的來源,在旭海及台東的南排灣族與阿美族都視為頂級香料,只要餐桌上看到用胡椒葉的料理都會特別搶手,瑪紹說,大圓葉胡椒非常脆弱,採摘不到半小時就會萎靡,需要乾淨有泉水的潮濕環境才能生長,人工種植有難度,所以大家有採集到圓葉山胡椒便會珍惜地食用,例如切絲炒蛋、煮搖搖飯(又稱山地飯),「一般都是用溪裡的漁獲做料理,這次示範料理就特地去旭海溪抓山蝦,意外捉到野生鱸鰻,都很適合烹煮在一起!」
瑪邵說這道湯還可以用全米酒作為湯底,「部落生活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共享,把捉到的食材與圓葉山胡椒煮湯,因為圓葉山胡椒很珍貴,所以湯先喝完後會再加米酒,繼續煮出食材精華及山胡椒葉的香氣!」曾用大圓葉胡椒製作吉拿富的瑪邵說,這是部落最頂級的粽子內葉,一般只會用假酸漿與克蘭樹包裹食物,「但只要看到用圓葉山胡椒包吉拿富,肯定都被搶去吃!」
人與豬爭食 用樹薯換油脂
樹薯(旭海南排灣語Kiljasaba,學名Manihot esculenta)是五穀雜糧收成不好時的替代品,當旱季沒有地瓜、芋頭,樹薯是澱粉質的最佳取用食材。
「你知道有多誇張嗎?村子前有一塊種樹薯的地,主人前陣子才用耕耘機都翻起來不種了,我去撿一些樹薯,看到被砍斷的枝幹放在草地上馬路邊,很多沒碰到土的都長出根了!生命力很強,只要一點水氣就可以重生而存活!」瑪邵說旭海沒有人特意種植,但是都會保有樹薯的種植區域,不用肥料也不用特別照顧,只要碰到土,就會長出很多薯根。
過去的樹薯是白肉,約二十多年前才有黃肉樹薯,「白色樹薯毒性比較高,但是大家知道如何去除毒性。白肉樹薯吃起來就像馬鈴薯一樣沒有太多氣味,反而是黃肉樹薯後來更受到大家的接受與喜愛。」
瑪邵表示處理樹薯不是件輕鬆的事,因為樹薯容易氧化、又必須除去粗纖維,「皮很厚,像樹皮一樣需要刨去,又要搶時間處理,大多一批處理好都會直接冷凍。」當然沖泡冷水能遏止氧化,中間有莖部的粗纖維需要除去,前置作業耗盡時間與體力。
樹薯在其他國家處理的方式大同小異,會將樹薯磨製粉漿後過濾再曬乾,即可製粉。大部分都是煮湯,因為比較快熟,也可蒸食或是樹薯製籤,曬乾後儲存煮粥,像地瓜籤一樣,「以前人不會單吃白米,要混雜地瓜、山苦瓜、荷蘭豆,樹薯籤就是其中之一。」瑪邵說父親非常討厭吃輪胎苦瓜(車輪茄),他們小時候會直接放在炭火烤熟吃,吃到怕了,就像跟這些薯類一樣有過去物資缺乏的回憶,但他們跟著老人家手把手學習不可誤食,「我們都知道樹薯一定要煮熟,知道哪些植物要遠離,不致於食物中毒,因為小孩都跟大人一起工作學習!」
「父親說,他們會將樹薯、馬鞍藤、林投煮在一起餵食豬,馬鞍藤有點像皇宮菜,植物分泌黏液會有飽足感,樹薯則是澱粉質來源,把最好的先給牠們,就留一點自己吃,因為豬肥了才有肉,換取油脂才能賣好錢!」瑪邵笑稱這是「人跟豬搶食」。
瑪邵家餐坊在旭海部落傳承斯卡羅人的歷史文化,也匯集各族群包容的知識,善用自然素材,保有食材原味及創意,特別強調屬於本地本有的風味。
溪邊湯
- 材料:
-
- 過山蝦 3隻
- 野生鱸鰻 1隻
- 溪蟹 1隻
- 羅氏鹽膚木果實 少許
- 大圓葉胡椒 6葉
- 米酒 半瓶
- 作法:
-
- 先將捕獲的水產處理乾淨待用。
- 將羅氏鹽膚木果實洗淨,大圓葉胡椒葉洗淨切段備用。
- 半鍋清水,放入鍋中煮沸,將水產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後,放入羅氏鹽膚木果實與大圓葉胡椒葉一起燉煮,湯滾後放入半瓶米酒,中小火大約10分鐘,至湯沸即可起鍋。
烹煮為體力補給品,以此向傳統先民的智慧致敬。
樹薯Qavay(6份量)
- 材料:
-
- 豬絞肉 500克
- 蝦米 30克
- 椴木香菇 6朵
- 菜脯 50克
- 醬油 適量
- 白胡椒 少許
- 樹薯 800克
- 糯米粉 適量
- 月桃葉 6葉
- 棉繩 6條
- 米酒100ml
- 作法:
-
- 去除月桃葉脈後,於滾水中煮15分鐘,去菁及軟化葉子,放涼備用。
- 將蝦米浸泡米酒後與豬絞肉爆香,放入切段香菇、菜脯及適量醬油、白胡椒調味,約10分鐘起鍋放涼備用。
- 樹薯洗淨後去皮切塊,於蒸鍋中,大火蒸50分鐘,取出放涼後,加入適量糯米粉揉至麵糰狀,麵團表面光滑,再等分六塊,揉成圓球狀後捏塑成杯子,放入適量步驟2蝦米香菇肉餡料,包裹成糯米糰,再以月桃葉包裹成條狀後,用棉線綁裹完成。
- 入滾熱水蒸鍋中,蒸40分鐘,熟透即可。
樹薯綠豆蒜
- 材料:
-
- 樹薯 500克
- 木薯粉 10克
- 二砂糖 適量
- 脫殼綠豆仁 200克
- 作法:
-
- 樹薯洗淨後去皮切塊,於蒸鍋中,大火蒸50分鐘,取出放涼後備用。
- 脫殼綠豆仁洗淨後,浸泡2小時後濾除水份,置蒸籠上,蒸約30分鐘熟透而不碎散,放涼備用。
- 取二砂糖於炒鍋中以小火炒製焦糖,加入清水至水滾糖化,加入蒸熟的綠豆仁,均勻後再加入木薯粉水勾芡至濃稠狀即可。
- 最後加入蒸熟樹薯塊,加熱回溫,約10分鐘可起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