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早午餐已為全球餐飲文化中的重要的潮流及用餐型態,融合早餐與午餐的用餐方式,早已成為大多數人周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澳洲品牌「Bills」在日本已經發展得相當成功,知名的設計餐廳「Kettle Black」也經常出現在餐飲報導中。在台灣,像是「Ivette Cafe」、「Antipodean」、「Tamed Fox」等餐廳也相當知名。除了美味的早午餐菜色之外,這些餐廳通常在設計美學上有獨特的風格,吸引了許多顧客前往體驗,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

澳洲注重的咖啡文化

澳洲人以熱愛咖啡著稱,將其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天上班前享用一杯咖啡已成為澳洲人的例行公事。大部分的澳洲咖啡廳(Café)同時也是早午餐餐廳(Brunch),顧客可以選擇從濃郁的Espresso(意大利濃縮咖啡)、拿鐵咖啡到清淡的美式咖啡。Flat White(小白咖啡),則是澳洲原創,也是最受歡迎的咖啡品項之一,它是由Espresso和較少的牛奶與細緻奶泡混合而成的咖啡飲料,口感柔和但咖啡味道較濃。

此外,幾乎每一家咖啡廳都提供豐盛華麗的早餐。除了傳統的班尼迪克蛋(Classic Eggs Benedict)、經典大早餐(Big Breakfast)、酪梨吐司(Avocado Toast)和經典煎蛋三明治(Classic Fried Egg Sandwich)等經典選擇之外,餐廳們還注重遵循健康飲食理念,採用了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的超級食物和健康食材。這些食材包括了黎麥、雜糧以及豐富的季節蔬果、有機蛋品、肉類和奶製品。

Ivette Cafe 澳洲經典大早餐(水波蛋/太陽蛋/炒蛋、哈魯米起司、炒菠菜、蘆筍、烤蕃茄、蘑菇、 酪梨、豬肉香腸、培根和酸麵包))

Ivette Cafe 澳洲經典大早餐 (水波蛋/太陽蛋/炒
蛋、哈魯米起司、炒菠菜、蘆筍、烤蕃茄、蘑菇、
酪梨、豬肉香腸、培根和酸麵包)

澳洲早午餐餐廳的設計特色

創意慵懶的「The Kettle Black」

「Kettle Black」是一家位於墨爾本的澳洲早午餐餐廳,其設計以自然和綠色元素為主要特點。餐廳內部的裝潢主要使用木材和磚塊等天然材料,從牆面到地板都是以木質材料為主,讓人感到親近自然。此外,餐廳內部放置了許多植物,增加了綠色元素,讓整個空間更加充滿生氣和自然氣息。同時,餐廳的用具和裝飾品也很有特色,例如銅質的水龍頭、精美的花瓶和時鐘等,為整個空間增添了獨特的風格和氛圍。「Kettle Black」的設計讓人感到舒適和放鬆,讓用餐體驗更具享受和內涵。

餐酒館風格的「Higher Ground」

  「Melbourne」的「Higher Ground」是一家融合餐酒館風格的早午餐餐廳。這家餐廳位於一座經過翻新的舊建築中,該建築曾經是一座廢棄電廠。「Higher Ground」 的特色是精緻餐飲的新型態早午餐。在空間設計採用了挑高的斑駁磚牆和拱形玻璃窗的設計,營造出粗獷的工業風格和自然元素相結合的氛圍。店內配有許多綠植,美麗的視覺效果與環境融為一體。餐廳的裝飾品和餐具也非常有特色,如精美的燈飾、古董家具和大理石桌面等,為整個空間增添了獨特的風格和氣氛。總體而言,「Higher Ground」是一家非常值得一去的澳洲早午餐餐廳,它衝突又混搭的設計風格絕對會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Ivette cafe 圓弧型櫃台為視覺焦點,檯面上擺滿了各式烘焙甜點,大理石紋檯面和特殊立體的米色長型磁磚,搭配上方的圓形燈條,相互映襯之下 更顯精緻優雅。

Ivette cafe
圓弧型櫃台為視覺焦點,檯面上擺滿了各式
烘焙甜點,大理石紋檯面和特殊立體的米色長
型磁磚,搭配上方的圓形燈條,相互映襯之下
更顯精緻優雅。

澳洲飲食文化在台灣「ivette cafe」

「ivette cafe」於2016年在台中開幕,當時以新穎的澳式早午餐概念受到注目。這家餐廳以「honest food」為理念,致力於提供美味又健康的餐點,以及優質的服務和風格選物,展現了獨特的生活美學。由於其出色的口味和服務,「ivette cafe」在台中迅速受到關注,並在去年在台北大安區開設了第二家分店。

不同於創始店的自然風格,大安店的空間以灰白色為主調,店內空間規劃多樣,包含一般方桌區、圓桌區、多人大長桌以及側邊靠窗處的可併桌沙發區,讓顧客能依照需求選擇適合的座位。此外,店主從澳洲進口了「REDDIE」品牌的家具,並擺放了新銳藝術家Angie Pai的作品,展現了店主獨特的美學品味。

從澳洲早午餐廳反思當代速成網美餐廳

當代年輕人對於尋求新鮮感和刺激感有著很大的追求,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或Instagram,他們展現了對於營造美好生活的熱情。餐飲產業也因此掀起了一波獨立創業的風潮,並引起了企業或個人的仿效。這些企業或個人希望透過創新的設計和創意,打造出獨特的餐廳與咖啡廳,以脫離單調的上班生活,追求商業上的成功。

然而,這些行為的結果往往是一種抄襲的捷徑。許多企業或個人將義大利菜做成澳洲早午餐,或是把餐廳裝潢改成澳洲或北歐風格,而忽略了創新餐點,在設計上漠視自身的文化價值。這些設計往往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行銷包裝手段,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餐廳一時爆紅,但卻沒有為社會文化帶來真正有意義的價值。在熱潮過後,顧客可能會反應品質不佳,或者這些餐廳的設計和餐點不符合他們長期消費的利益。這些行為可能會對整體的飲食文化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以上提到的餐廳,同時著重於文化、餐點設計和室內設計,讓大眾了解餐飲不僅是一次性的體驗價值,這些餐廳或許不是最新最潮的流行餐飲,但它們都有著不同的創新,代表了一種新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正在成形。透過借鑒澳洲早午餐文化中學習生活美學的價值,從自己的文化中建立價值並發掘更多的創意和獨特性,以此建立一個永續經營、對顧客和環境友善的高品質餐廳。(作者為直學設計總監)

餐飲消息

對於流動率居高不下的餐飲業而言,徵才是開店前的一大難題。而栽培新進員工、讓新進員工工作能快速上手、有歸屬感,便能減少新進員工離職率,因此這一期我們要介紹的是「如何讓新進員工能工作快速上手的方法」。

重點一 徵才的要訣

  在進行員工訓練前,最重要的就是徵才。多數的飲業因為長期處於人力不足的情況,因此時常只要有人應徵便雇用,員工一進來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合適、最終提離職,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品牌需要怎麼樣的人才。

  最基本的準則就是員工「是否適合餐飲業」,例如個性外向、待人和善體貼、注重清潔等,內場的話就是喜愛料理、對於餐飲資訊頗有興趣者。我們都知道「因為喜歡某件事所以積極學習,進步就會很快」,因此,徵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尋找適合餐飲業的人。

重點二 培訓人力前先培養心態

  首先,培養員工心態是訓練前的首要工作。第一步就是讓新進員工知道「品牌工作以及餐飲工作能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品牌成立的初衷是什麼?」等的品牌使命、願景。身為經營者的你,也要開始思考「餐飲服務業這份工作的價值是什麼?」將其傳達給員工,並致力讓員工工作時感到歸屬感,以及餐飲工作的意義。

重點三 教育訓練可視化

  徵才結束後,就是要開始培訓人才。培訓人才的首要重點,就是將教育訓練程序「可視化」,也就是所謂的訓練指南。如此一來,員工便能清楚的知道工作方法以及快速得知正確的作業流程、也能盡快培養員工擁有一定的基礎素質。

  而訓練指南的種類大致分為六種。如表格所示:

一、 餐點料理指南 烹飪的SOP以及前置作業
二、 待客指南 顧客一入店到離開店面員工提供之服務
三、 餐點介紹 餐點文化的介紹
四、 營業指南 開店及閉店SOP
五、 清潔指南 清掃規範與準則
六、 客訴指南 預防客訴以及處理客訴流程

  往後,即便是個人經營的小品牌,訓練指南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在人事費用調漲以及員工不容易留下的新時代,建立條列式的訓練指南,是人力對策上應具備之措施。

重點四 根據員工能力來培訓

  接著我們就要以員工的學習能力來培訓員工。先從基本清桌和送餐開始、再到迎賓、為顧客點餐等會與顧客應對的工作內容,每個階段都有其相對應的工作。因此,我們要明確地將這些工作安排好,思考要如何安排員工工作內容和層級。並且根據員工能力與長才來教育員工,因材施教。

重點五 員工培訓小訣竅

    1. 增加工讀生的排班頻率
      與其一週只排一天八小時的班,不如一週排兩天四小時的班。增加工讀生的排班頻率,較能使新進員工快速記住工作內容。
    2. 傳達為了什麼而工作、與工作的意義
      傳達工作意義和品牌故事,讓員工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在哪裡。除了讓員工快速記憶工作內容,也更有機會讓員工工作得更長久。
    3. 讓店員知道實力在哪裡並設定目標
      無論是哪一個年代,只要員工無法感到自己在工作上有所成長便會很容易辭去工作。因此,要讓員工知道自己目前能力在哪裡?為員工設定目標,並適時給予回饋,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每一步。
    4. 根據員工的理解程度來傳達
      在教育訓練時,盡量避免一次說明完全部工作。因為如果員工還未了解就不斷訴說,新進員工反而會更加緊張,所以要根據每一位員工的理解程度來適度教導。
    5. 請員工做筆記
      寫筆記有助於更快記住工作內容。並且可以試著請員工邊看筆記邊工作,讓員工確認是否對於工作內容有真正了解,遇到問題也能馬上發問。當員工一人獨自作業時,先陪著員工,並適時給予複習工作內容的機會,造就良好的職場學習環境。

今天就可以改善的重點

  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首先我們要先明確的知道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並且知道自家品牌有哪些工作指南?還需要補充哪些指南?並藉由這回文章的內容,一步一步教育新進員工,相信員工和品牌都會有不錯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