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小米後的一個月就可以「間拔」、「疏苗」,把「太過密集的幼苗」、「不健康的苗」拔掉,小米才會長得好。

結穗飽滿的小米 鳥兒們搶收割

台東縣新興村排灣族的胡昭青說:「父母常說這麼漂亮的小米,我們現在拔草拔得這麼辛苦,結果長大還要被小鳥吃,心理真的很難過,小鳥最好不要來。」結果,經常與禱告相反,小鳥一直來,而且專挑結實甜美的小米。

種植小米約四個月左右,在結穗前後會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胡昭青一家人要輪流去田裡趕小鳥。其實,一開始也是全心、全靈、全意的愛小鳥,不是真的討厭牠們。

「爸爸總是會溫柔的對小鳥說:『你們吃你們吃,但是不要吃太多,吃飽就好,吃飽就好!』」媽媽會說:「好啦!好啦!你們吃吧!吃飽就走,吃飽就走!」結局總是還在等待收穫,小鳥已組成收割大隊好像要包圍小米田一樣,可能之前還先召開討論怎麼佈局,商討哪裡比較好吃的會議。

一直到再也忍受不下去這群「割稻尾」的小鳥後,才會拿出各種趕鳥的武器。其實,很早以前,祖靈早就教族人要超前佈署,在小米田上方拉起一條又一條的紅色尼龍繩,繩上掛著滿滿的台灣啤酒、鳳梨罐或八寶粥等罐頭,兩人站在田邊對角,緊盯著小米田上方及下方的動靜,一旦發現小鳥,便要快速拉繩用聲響警告牠們。

胡昭青的爸爸媽媽一邊拉著繩子,一邊大聲的對小鳥說:「我們在田裡拔草的時候你在哪裡?你們不會不好意思嗎?難道這是你們種的小米嗎?」

小鳥再不聽話,孫子也會以戰鬥勇士現身,來一段煙火秀,有升空的沖天炮或蝴蝶砲,就是要警告小鳥不要吃的太超過。也許是小鳥聽了緊張,當成群小鳥慌亂地從小米田下往上飛互撞在一起時,眾人也笑得開懷,有一點幸災樂禍,復仇成功的快感。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排灣族族人和小鳥間的爾虞我詐

族人和小鳥間的爾虞我詐

部落種植小米 傳承收穫祭的文化

族人同時也會在小米田間吟唱,只是歌詞轉成駡小鳥的話語,一來可以抒發心情,二來也增加做農的樂趣。

當二畝田的主人一起趕小鳥時,也會幽默的對小鳥說:「你們來這裡吃幹什麼,我種的小米很小,旁邊那個誰誰誰的小米田很寬,小米又漂亮,你去那邊吃啦!隔壁田的叔叔聽見也會笑著跟小鳥說:「太麻里隔壁的比較好吃,去旁邊啦!」就這樣,我們在田裡好玩又好氣又好笑的對著小鳥說話,一整天下來也是夠辛苦的!

早期部落祭祀、釀酒都有專屬的小米品種。老人家說,以前部落通緍就是為了小米種籽的交換,所以小米保種機制早已被建立,這幾年族人因為生計需求,只想種比較好種的小米,其實也流失了部落原生種,加上有進口小米的競爭,以及長輩年邁體力不佳,看見小鳥滿天飛,也會有撐不下去,想要放棄小米田的無奈。

胡昭青參與計劃後獲得鼓勵與支持,因為種植不只是要收成而己,最重要的是保種。小米是文化的根,每年固定種植就能保留祖傳的種籽,家裡米缸有自己種的小米,部落祭典能拿出自己種的小米,有小米,才能名正言順的辦理收獲祭,身體和心裡才會對得起祖靈。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排灣族濃純香的台灣小米露

濃純香的台灣小米露

部落阿嬤Vuvu(排灣族語)的小米料理

小米,是祖靈送給族人的禮物,也是最佳營養品。以前部落很少吃肉,後來才知道原來小米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是鹼性食物,擁有很多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小米有分糯性和非糯性,比較少見的白色小米屬非糯性,長輩及體弱多病的人較適合吃;黃小米屬糯性,收穫祭可以做小米酒,或者加入醃肉就可以包成小米粽、小米糕…。或加入紅棗、綠豆、地瓜煮成小米粥,因為糯小米比較黏稠Q彈,很適合做甜點,近年主打健康的烘焙坊也推出小米麵包等產品。

小米酒

小米浸泡在清水一夜,早上蒸熟後放涼備用。黃荊、七里香、紅藜搗碎後做成發酵麴,撥碎平均灑在小米,用手拌勻後置入酒甕,再倒入開水,最後在小米中間往下挖出一個凹形再放水,緊密封蓋放在陰涼處四至七天,過濾小米酒糟後便可飲用。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小米酒

小米酒

小米酒糟

過濾後的小米酒糟可二次利用,族人會用來醃辣椒。在乾淨的瓶子內,一層酒糟一層鹽浸漬後的小米椒,醃製約一周便可食用,小米椒也可換成司曼寧(日本禿頭鯊苗)。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小米酒糟

小米酒糟

小米月子養生餐

以前用柴火煮食,小米鍋上方吊掛豬肉,一邊燻肉,一邊讓油滴下來,煮食過程要不斷地攪拌,除了怕小米黏鍋外,攪拌的熱氣也會讓燻肉油脂滴下來增添風味。現在有瓦斯爐很方便,前一晚將糯小米、紅豆、樹豆、米豆洗淨後泡水,早上用水煮開加入豬肉和生薑,大約30分鐘,傳統養生餐就完成了。

小米粽(cinavu)

前一晚泡軟的小米,早上蒸熟放涼,肉餡使用豬肉或蝸牛肉,先以假酸漿包裹後,外衣再以蒸煮過後的月桃葉包覆,水煮30分鐘便可食用。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用幫助消化的假酸槳葉包糯小米粽(cinavu)

用幫助消化的假酸槳葉包糯小米

小米年糕(qavai)

類似小米粽,內餡同樣使用豬肉或蝸牛肉,但會先將小米搗成黏稠Q軟的米糰,內衣以假酸漿包裹再用蒸煮後的月桃葉包覆,水煮後便可食用。

小米國際年台灣小米台東縣新興村小米年糕(qavai)

小米年糕(qavai)

搖搖飯

熬煮小米的同時加入野菜及肉塊,滴進山豬油不斷攪拌,添加適量的生薑、鹽巴,食用時搭配豆腐乳是夏天最佳的美食。

餐飲消息

在台東縣崁頂部落,身為布農族的余馬提常常和外公去山上看小米田,小米田的山坡陡,石頭多,面積小,沒有使用肥料,小米輕輕鬆鬆就是長得好。只要用鐮刀除草,燃燒曬乾後的雜草後播撒小米,鋤頭耙土淺淺覆蓋在小米種籽上,老天只要適時給雨水,小米很快就會長到小腿的高度。

小米國際年小米實驗田台灣小米紅藜混種田

小米紅藜混種田

如何保護小米? 多種一排紅藜 

小米的生長過程中有草就要拔,因為剛發芽的小米幼苗如果被雜草淹沒,就沒有辦法曬到太陽或吃到露水,小米就會長的營養不良,四個月後就可以收成了。一年可收成二次,分別位於春末及夏初。

以前種小米的關鍵在原生環境及溫度雨水。現在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許多人想要大量生產而使用慣行農法,結果土壤變質,動物棲息地改變,農作物因為被基改氣味不一樣了。自然栽種不打藥的農作物,香氣甜味夠,只要勤勞管理,農作物的內在外表一樣漂亮!

很多人認為,草是農夫的敵人,其實草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就好像老天爺安排好的一樣,只要經過燒墾或自然腐爛的莖、根、葉都是土地最好的養份。余馬提曾發現如果草地有超過五種以上的雜草,就表示這塊地很少或是根本沒有吃過農藥。至於蟲害防治,小鳥也是很好的小幫手,在小米還沒有結穗的時候,小鳥都會先來吃蟲。

因為參與計畫,余馬提開拓了一片多元小米實驗田。面積約0.5公頃,在計畫引導和支持下,種了六種原生小米,有分叉的像是水鹿角、有黑的有黃的,也有身材像模特兒瘦瘦高高的,和富貴人家養的胖胖小米。

小鳥會在小米由綠轉黃時過來,經常可以看見壯碩的小米穗頭站上兩隻小鳥,牠們想用身體的力量傾倒小米,第三隻小鳥則躲在小米穗下盡情吸吮小米,然後輪流吃飯。這片田地共種了四十多種作物,大多是生活中可食的農糧果蔬和豆類,包含紅藜、油芒、樹豆、洛神、旱稻及玉米等一年內的短期作物,還有超過兩年可以一直再生產的甘蔗、刺蔥、香蕉、木薯、檸檬香茅等。

這塊實驗田一排種小米、一排種紅藜,因為紅藜殼有皂素,小鳥吃了會拉肚子,也就間接保護小米,像極了情敵與愛人的關係。或者,蝸牛喜歡吃瓜果剛長出來的嫩葉,我們就會在週邊種辣椒,讓蝸牛「辣到」不敢靠近。

另外在小米田間搭了一個會移動的雞場,雞場長約50公尺,雞也會幫忙吃菜蟲,差不多吃完再移動雞場。雞場二側的圍籬種了會攀爬的野苦瓜、絲瓜、四季豆及野番茄,地上種了南瓜、佛手瓜及茴香、萵苣等時蔬,吃不完的給雞吃,月亮下山後,山羌、猴子及山豬也會來田裡吃飯。

以前余馬提只會單純種菜,現在重返老人家的耕作模式,在一畝田裡種植多樣作物,回到可以天天收穫,天天吃自己種得菜的日子,心裡很滿足!

小米國際年小米實驗田台灣小米多品種小米

部落裡種出不會撞衫的多品種小米

學會如何與鳥兒共存 帶領遊客重新認識小米

余馬提回憶起小時候,飯桌上總是有吃不完的野菜瓜果,只有在收穫祭或者家族宴客等特別的日子才會吃到肉。傳統狩獵不用獵槍,族人們會先找到動物走的路徑,然後撿拾路旁的樹幹、藤蔓及樹葉就地取材做陷阱後離開,因為只要有人的氣味,動物就很難被攔劫。

在小米多元實驗田裡經常能看到動物,因為參與計畫課程,余馬提也學會監測,慢慢認識這些一直被統稱為「小鳥」的生物。每次到田裡,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望遠鏡看看有什麼鳥,透過定時定點的紀錄,統整出什麼季節或哪個時段出現的鳥種較多。也因此發現週一好像是小鳥公休日,週二到週五出現的鳥種比較多,這個時候想抓小鳥的大冠鷲就會過來。偶而余馬提會會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也能區分出公鳥和母鳥的聲音,這些鳥兒甚至會被騙,以為他就是同伴。

台灣原生種的小米營養價值高,而且很香、很好吃。有一次台北的朋友收到余馬提的小米後說:「你們的小米怎麼這麼小,我在台北吃的小米都是大粒的。」後來向其解釋大粒小米是進口的,口感香味和台灣小米差很多,正因為大家對台灣小米很陌生,余馬提開始帶領遊客認識小米,從採收小米,搗小米、小米脫粒、篩小米、煮小米等等,遊客參與後比他們更樂在其中。

在導覽解說的同時也和遊客分享,不只是要照顧好自己的田地,食物要安全,也需要更多人支持台灣友善耕作的田。崁頂多元小米實驗田,是希望把布農族消失的古老作物種回來,用傳統友善的方式打造一畝可以自給自足的農田。

從無到有的多元小米實驗田,讓崁頂部落學會用說故事的方式分享田裡的生活,更加重視生活環境的營造,也因為認識結交很多外地朋友,讓務農的日子變得更有樂趣!

小米國際年小米實驗田台灣小米自給自足

客人來了家也更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