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小米後的一個月就可以「間拔」、「疏苗」,把「太過密集的幼苗」、「不健康的苗」拔掉,小米才會長得好。
結穗飽滿的小米 鳥兒們搶收割
台東縣新興村排灣族的胡昭青說:「父母常說這麼漂亮的小米,我們現在拔草拔得這麼辛苦,結果長大還要被小鳥吃,心理真的很難過,小鳥最好不要來。」結果,經常與禱告相反,小鳥一直來,而且專挑結實甜美的小米。
種植小米約四個月左右,在結穗前後會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胡昭青一家人要輪流去田裡趕小鳥。其實,一開始也是全心、全靈、全意的愛小鳥,不是真的討厭牠們。
「爸爸總是會溫柔的對小鳥說:『你們吃你們吃,但是不要吃太多,吃飽就好,吃飽就好!』」媽媽會說:「好啦!好啦!你們吃吧!吃飽就走,吃飽就走!」結局總是還在等待收穫,小鳥已組成收割大隊好像要包圍小米田一樣,可能之前還先召開討論怎麼佈局,商討哪裡比較好吃的會議。
一直到再也忍受不下去這群「割稻尾」的小鳥後,才會拿出各種趕鳥的武器。其實,很早以前,祖靈早就教族人要超前佈署,在小米田上方拉起一條又一條的紅色尼龍繩,繩上掛著滿滿的台灣啤酒、鳳梨罐或八寶粥等罐頭,兩人站在田邊對角,緊盯著小米田上方及下方的動靜,一旦發現小鳥,便要快速拉繩用聲響警告牠們。
胡昭青的爸爸媽媽一邊拉著繩子,一邊大聲的對小鳥說:「我們在田裡拔草的時候你在哪裡?你們不會不好意思嗎?難道這是你們種的小米嗎?」
小鳥再不聽話,孫子也會以戰鬥勇士現身,來一段煙火秀,有升空的沖天炮或蝴蝶砲,就是要警告小鳥不要吃的太超過。也許是小鳥聽了緊張,當成群小鳥慌亂地從小米田下往上飛互撞在一起時,眾人也笑得開懷,有一點幸災樂禍,復仇成功的快感。
部落種植小米 傳承收穫祭的文化
族人同時也會在小米田間吟唱,只是歌詞轉成駡小鳥的話語,一來可以抒發心情,二來也增加做農的樂趣。
當二畝田的主人一起趕小鳥時,也會幽默的對小鳥說:「你們來這裡吃幹什麼,我種的小米很小,旁邊那個誰誰誰的小米田很寬,小米又漂亮,你去那邊吃啦!隔壁田的叔叔聽見也會笑著跟小鳥說:「太麻里隔壁的比較好吃,去旁邊啦!」就這樣,我們在田裡好玩又好氣又好笑的對著小鳥說話,一整天下來也是夠辛苦的!
早期部落祭祀、釀酒都有專屬的小米品種。老人家說,以前部落通緍就是為了小米種籽的交換,所以小米保種機制早已被建立,這幾年族人因為生計需求,只想種比較好種的小米,其實也流失了部落原生種,加上有進口小米的競爭,以及長輩年邁體力不佳,看見小鳥滿天飛,也會有撐不下去,想要放棄小米田的無奈。
胡昭青參與計劃後獲得鼓勵與支持,因為種植不只是要收成而己,最重要的是保種。小米是文化的根,每年固定種植就能保留祖傳的種籽,家裡米缸有自己種的小米,部落祭典能拿出自己種的小米,有小米,才能名正言順的辦理收獲祭,身體和心裡才會對得起祖靈。
部落阿嬤Vuvu(排灣族語)的小米料理
小米,是祖靈送給族人的禮物,也是最佳營養品。以前部落很少吃肉,後來才知道原來小米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是鹼性食物,擁有很多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小米有分糯性和非糯性,比較少見的白色小米屬非糯性,長輩及體弱多病的人較適合吃;黃小米屬糯性,收穫祭可以做小米酒,或者加入醃肉就可以包成小米粽、小米糕…。或加入紅棗、綠豆、地瓜煮成小米粥,因為糯小米比較黏稠Q彈,很適合做甜點,近年主打健康的烘焙坊也推出小米麵包等產品。
小米酒
小米浸泡在清水一夜,早上蒸熟後放涼備用。黃荊、七里香、紅藜搗碎後做成發酵麴,撥碎平均灑在小米,用手拌勻後置入酒甕,再倒入開水,最後在小米中間往下挖出一個凹形再放水,緊密封蓋放在陰涼處四至七天,過濾小米酒糟後便可飲用。
小米酒糟
過濾後的小米酒糟可二次利用,族人會用來醃辣椒。在乾淨的瓶子內,一層酒糟一層鹽浸漬後的小米椒,醃製約一周便可食用,小米椒也可換成司曼寧(日本禿頭鯊苗)。
小米月子養生餐
以前用柴火煮食,小米鍋上方吊掛豬肉,一邊燻肉,一邊讓油滴下來,煮食過程要不斷地攪拌,除了怕小米黏鍋外,攪拌的熱氣也會讓燻肉油脂滴下來增添風味。現在有瓦斯爐很方便,前一晚將糯小米、紅豆、樹豆、米豆洗淨後泡水,早上用水煮開加入豬肉和生薑,大約30分鐘,傳統養生餐就完成了。
小米粽(cinavu)
前一晚泡軟的小米,早上蒸熟放涼,肉餡使用豬肉或蝸牛肉,先以假酸漿包裹後,外衣再以蒸煮過後的月桃葉包覆,水煮30分鐘便可食用。
小米年糕(qavai)
類似小米粽,內餡同樣使用豬肉或蝸牛肉,但會先將小米搗成黏稠Q軟的米糰,內衣以假酸漿包裹再用蒸煮後的月桃葉包覆,水煮後便可食用。
搖搖飯
熬煮小米的同時加入野菜及肉塊,滴進山豬油不斷攪拌,添加適量的生薑、鹽巴,食用時搭配豆腐乳是夏天最佳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