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美味通常用色、香、味來評定,尤其尚未靠近食物時,第一眼食物的樣貌和色澤,往往決定該食物的吸引力。不過大半的食物除原本有美麗的外表外,通常烹調後,就會顏色變得較為灰暗或者深沈,而許多食物也因為保存或加工,而使食物原本艷麗的顏色變淡,甚而改變色貌,因而影響消費者對品質的判斷,所以業者就會開發出許多色素,來改善此一問題。

目前可將色素分為天然色素及人工合成色素二大類,雖然法定的人工色素可用,不過近來食安問題頻傳,即使人工色素可限量添加於食品中,仍然很多人敬謝不敏。

好好認識食用色素

使用食用色素無非強化食物之外觀或風味,來增加吸引力以促進食慾,並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早在十八世紀就有人發明人工合成的色素,之後這些色素就被廣泛應用於食品中,我們就天然色素及人工合成色素二大類來好好地聊一下吧。

人工合成色素有煤焦色素有好幾種,包括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黃色4號、黃色5號、綠色3號、藍色1號、藍色2號、煤焦色素鋁麗基等。舉例來說,紅色6號常添加於餅乾、果凍、果醬、調味醬、清涼飲料及糕點等食品;綠色3號則常添加於抹茶口味的餅乾或飲料等食品。

坦白說一般業者喜歡人工合成色素,因為此類色素具有色澤鮮豔、著色力強、穩定性好等優點,最重要的是比較便宜,不過多數的人工合成色素需由含苯環的化學物質所製成,所以多多少少都有毒性,加上許多動物實驗發現,人工色素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於是允許使用之人工合成色素品項有逐漸減少,且產量降低的趨勢。   

如果人工色素大家有疑慮,那麼天然色素呢?天然色素的種類可多了,目前已開發之天然食用色素大約一百種以上,安全性高且多含有營養價值和療效,舉例來說,類胡蘿蔔素添加微量就可以使食品呈現鮮豔的顏色。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包括海藻黃素、葉黃素、紫黃素、番茄紅素、辣椒紅素等。這些類胡蘿蔔素有需多健康功效,攝取後會在肝臟會轉化成維生素A,可以預防乾眼症及增強免疫力。

在講究天然及養生的現今環境下,天然色素可說是大家的最愛。此類食用色素大部分來自於植物,除了剛才提過的類胡蘿蔔色素,還包括來自葡萄、蔓越莓的花青素等,不過天然色素穩定性不如人工色素,且價格也較高,廠商是否會因為成本考量,而捨棄天然色素不用而改用天然色素,就要考驗製造商的道德良心了。

食用色素到底安不安全

原則上合法食用色素必須要有一些使用條件,包括無毒無害、著色容易、使用簡單,並且添加於食品中無副作用,且不會與產品產生化學變化。經過衛生單位認可的色素,在使用劑量內,應不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比較擔心的是,業者為使效果顯著,因而劑量加高,或者使用品項不符,造成產品種類混淆,例如銅葉綠素是合法的色素,不過僅能添加於口香糖中,但是如果添加於油品,會使油品的顏色變化,可使一般油品偽裝成高價的橄欖油,如此添加方式就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銅葉綠素添加於油品中,劑量可能會加高,攝取量因而增加,就可能嚴重影響健康。

過量食用色素會有什麼健康危害

合法使用的色素,攝取後在人體內可自行代謝,不過幼兒代謝速度慢,攝取過量比較容易產生問題,最多色素攝取過量大部分比較容易發生的品項,大都是糖果或飲料。由於食用色素價格低廉且使用容易,而且比天然的色澤來得明亮,對於無法判斷食品原色的小朋友,如此鮮麗的顏色會增加吸引力,為使產品更有競爭力,通常廠商都會考慮添加食用色素。

國外的研究顯示,幼兒攝取較多此類的食品,如果含有較多的人工色素或添加物,比較容易有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因此國內營養學專家大都建議政府應參考歐盟的做法,在食品包裝上明確標示色素或添加物可能對兒童造成的潛在影響,讓家長在選購上有參考的依據。

違法添加的色素才真的可怕

目前有些色素不在衛生單位認可之內,例如野生的鮭魚肉顏色為艷麗的橙色,而養殖的鮭魚如果沒有餵食蝦子,魚肉顏色就會變得灰暗,因此就有不肖業者以斑螯黃素染色,而使養殖的鮭魚有也有如野生鮭魚的顏色,以增加賣相,不過斑螯黃素有肝毒性,因此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另外,黃魚、豆干也有部分廠商違法添加工業用的色素─皂黃,而此種色素,原使用於紙、肥皂、皮革染色,用於豆干會使其顏色更為豔黃,不僅賣相佳而且烹調後不會褪色,不過此色素是脂溶性,食用後不易分解和代謝,長期食用會造成肝病變,甚而造成肝癌。

以石油工業產物煤焦為原料合成的黃色四號,也是常被違法使用的色素,相信大家在吃便當時,常會出現一片異常黃的醃蘿蔔乾,通常就是使用黃色四號,而餅乾、糖果、飲料也常放黃色四號,此類色素毒性相當強,容易引起過敏症狀,包括蕁麻疹、氣喘等。

由於國人對於食品的選擇,還是傾向先以外觀來判定,所以顏色艷麗的食品往往較受青睞,如果未能透過教育,從小就教導小朋友食物的正確選購方式及添加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加上身為父母在採購食物時也沒有警覺性,那麼廠商在市場競爭下,必然還是會優先考慮以添加色素來吸引消費者,如此非民眾之福。除了從教育著手,改變大家選購食物的態度外,深切期望衛生單位應嚴格為民眾把關,讓民眾在選購時食物時能夠更安心,如此才能真正地吃出健康。

餐飲消息

一般而言,食品的品質主要取決於顏色、味道、組織及營養價值,其中又以顏色對消費者更具有決定性的吸引力。食物顏色的形成則與細胞或組織中存在的天然色素有關,除了天然色素外,我們亦可添加人工色素至食品中,使其呈現特殊的顏色而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天然色素與人工色素的種類繁多,但大部分的天然色素安定性較差,易於烹調或加工的過程中受到破壞;人工色素的安定性較佳,具有水溶性,於食品的應用範圍較為廣泛,但會有安全上的顧慮。茲將天然色素及人工色素的種類及特性介紹如下: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的來源可以為植物性或動物性,前者包括葉綠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甜菜素、類黃酮等;後者包括肌紅色素和胭脂紅。此外,亦有部分天然色素可由微生物分泌形成。
 
  通常綠色植物中的色素主要為葉綠素,為油溶性,且綠色蔬菜中的顏色愈深,葉綠素含量愈高,但葉綠素非常不安定,例如綠色蔬菜於烹調過程中,易褪色成橄欖色,主要是因有機酸的釋出,導致含鎂的葉綠素轉換成脫鎂的葉綠素所致。若要維持蔬菜的鮮綠色,則必須於烹調過程中加入鹼性的鹽類如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鎂,此種方式可以維持蔬菜的鮮綠色,但經貯藏一段時間後仍會褪色。罐製蔬菜泥鮮綠色的保持,則必須於罐頭內壁塗鋅,使脫鎂葉綠素與鋅結合而維持原來的鮮綠色。
 
  花青素為紫色、紅色或藍色,存在於許多植物包括葡萄、草莓、蘋果等,為水溶性,但極不安定,對 pH 值非常敏感,通常在 pH值 1~2 的條件下方能保存花青素原來的顏色,因此加熱或貯存過程中酸性條件的控制對維持花青素的顏色非常重要。通常含花青素的植物 pH 值為 3.5 ~ 5.5,但仍能維持原來花青素的顏色,此種現象稱為共呈色,主要因植物組織中的花青素會因其他成分如酚酸或類黃酮結合而穩定原來的顏色。葡萄酒在熟成的過程中花青素會裂解,但葡萄酒仍能維持鮮紅色,主要是因花青素的裂解產物會與其他成分如兒茶素結合而呈現鮮紅色。但若以亞硫酸處理水果中的花青素,則會導致顏色消失。維生素 C 為重要的抗氧化劑,但若添加維生素 C 至食品中,亦有可能加速花青素的裂解,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蔓越莓汁於室溫下儲存 6 個月,約 80% 花青素會受到破壞,但果汁仍呈現紅色,有可能是花青素的裂解產物與其他成分結合所形成。
 
  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植物中,為油溶性,顏色由黃色、橘色到紅色,例如蕃茄中的主要類胡蘿蔔素為茄紅素,玉米為玉米黃素,胡蘿蔔為 α- 及 β- 胡蘿蔔素,綠色蔬菜為葉黃素。此外,動物亦有類胡蘿蔔素,如蝦殼的蝦紅素。類胡蘿蔔素種類繁多,對人體健康亦有相當的重要性。有許多研究報告均指出,茄紅素對於預防某些慢性病如皮膚癌、攝護腺癌和心血管疾病均有相當功效;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預防視網膜黃斑退化; α- 及 β- 胡蘿蔔素均為維生素 A 的前驅物,就理論而言,一分子的 α- 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換成一分子的維生素A ,一分子的 β- 胡蘿蔔素則可轉換成二分子的維生素 A ,而維生素 A 為極重要的營養素,缺乏會導致乾眼症和夜盲症。類胡蘿蔔素的安定性和結構有關,通常含環氧基的類胡蘿蔔素較不安定,於酸性條件下會產生重排反應,導致共軛雙鍵數目減少,原來的黃色會轉變成綠色或藍色;含氫氧基的類胡蘿蔔素如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具有較高的安定性;茄紅素則非常不安定,於人體內的生物利用率極低 (約1%),但可藉著溶於油中增加安定性,研究報告顯示,經過加熱的蕃茄或蕃茄汁會比生番茄具有更佳的吸收率。
 
  類黃酮亦廣泛分布於植物中,尤其是蔬菜水果,大部分類黃酮均為黃色,含有糖基和多個氫氧基,具有水溶性。類黃酮安定性良好,具有許多重要生理功能,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類黃酮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多種癌症及慢性病。

甜菜素為甜菜的主要紅色色素,為水溶性,影響安定性的主要因素為 pH 值,通常 pH 值 4~5 具有最佳的安定性。甜菜汁於儲存的過程中可將 pH 值控制在 3~7 ,如此可維持甜菜汁的顏色。

肉品中的主要色素為肌紅色素(肌紅蛋白),當肌紅色素與空氣中的氧結合成氧合肌紅素,此為肉品表面能保持鮮紅色的主要原因,但肉品內部仍呈現暗褐色;若肌紅色素受到氧化或肉品經過烹調,則會生成氧化肌紅色素,此為經過烹調之肉品或牛排呈現暗褐色的主要原因。此外,肉品於醃漬過程中亞硝酸會與肌紅色素結合形成亞硝肌紅色素,而使肉品呈現鮮紅色。

動物性色素胭脂紅源自胭脂蟲的血液,胭脂蟲係靠吃仙人掌而活的蟲子,體內充滿了紅色的血液,經過壓碎、過濾可生產出胭脂紅,但胭脂紅的缺點為價格昂貴且容易褪色。

人工色素

人工色素屬合成食用色素,是從合成染料中選擇毒性較低者,又稱為 煤溚色素,煤溚係乾餾煤炭所得到的副產品,為黑色油狀液體,經由萃取、純化、合成而得,由於較天然色素有更高的安定性和更低價格,因此被廣泛使用於食品工業,包括糖果、烘焙、沙拉調味醬、巧克力等產品。目前國內核准的人工色素包括藍色一號、藍色二號、綠色三號、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紅色六號、紅色七號及紅色四十號,這些人工色素均為水溶性,可藉著加入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鎂而轉換成油溶性,增加應用範圍。目前國內規範人工色素不得使用於生鮮肉類、生鮮魚貝類、生鮮豆類、生鮮蔬菜、生鮮水果、味噌、醬油、海帶、海苔及茶等。

除了上述的色素外、筆者要在此強調、並不是所有食品的顏色均源於植物、動物或人工色素。糖經過加熱會產生顏色,即所謂的焦化,例如:麵包烘烤和牛奶糖加工所產生的顏色。此外,還原糖如葡萄糖與胺基酸反應會產生褐色,即所謂非酵素性褐變或梅納反應,如奶粉於儲存過程中顏色會加深,魚鬆或肉鬆翻炒過程中顏色亦會加深。另外,食品中化學成分與空氣接觸亦會產生顏色,如蘋果或梨子切開後的表面會產生褐色,主要是因多酚酵素與空氣接觸所致,此為酵素性褐變。茶葉中的單寧也會導致褐色產生,這些氧化反應在金屬離子的存在下會加速進行,而食物在烹調過程中顏色的形成亦有可能與上述許多反應有關,因而增加了食品顏色形成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