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一人4千元的自助餐吃到飽,饗賓集團旗下最新開幕,位在台北101 大樓86 樓的「饗A Joy」,掀起熱烈討論。

做大事的勇氣

登上最高樓迎接貴人初聞一人收費4 千元的確有被嚇到,但細想台北知名私廚餐廳的一人門檻已躍上6 千元之譜,超五星飯店自助餐亦欲挑戰3 千元,然後又見網友分享中國最貴的自助餐,每人已破一千人民幣,便覺得自助餐的天花板也剛好而已。

相信一般人還沒走進饗A Joy 之前,應該都在想該如何取菜,才能把4 千元賺回來?前一天晚上先禁食,到了現場隨時小跑步取菜,避免排隊太久或超過用餐時間,千萬不能碰澱粉,而且不要喝湯水,只鎖定牛肉和海鮮等昂貴食材,先吃個回本再說,以上看起來有點蠢卻是必勝攻略。

誰在面對吃到飽不是滿腦子的CP 值?但有趣的是,以高CP 值站穩國內吃到飽龍頭的饗賓集團,如今站上全台最高大尚的地標時,卻叫消費者忘記CP 值這件事,因為饗A Joy 想挑戰:All you can eat 也能變成Fine Dining

我最討厭用CP 值來評定餐飲值不值?因為CP 值只計食材,而不論廚藝、服務、裝潢等等,所以CP 值最常套用的正是自助餐吃到飽,然而花了4 千元走進饗A Joy,真的能丟掉CP 值嗎?

電梯快速上升到86 樓,先繞過暗黑矮小的玄關,眼前突然大放光明,挑高兩層超高樓層的大廳裡,移植了不少來自海拔上千公尺的大樹,視線穿透玻璃窗,高空雲霧時聚時散。

而鼻間也嗅到一股尾味帶有桂花香的森林氣,饗賓集團總經理陳毅航解釋,這股香是刻意調製的,模擬他在大安森林公園跑步時所聞到的味道,也用桂花暗喻「迎接貴人來」。

A Joy 占地555 坪,86 87 樓之間挑空,天花板吊著閃閃發亮會抖會動的巨型裝置藝術,23 位台灣音樂家的創作輪流播放,餐廳360 度環景,餐檯也是環繞一圈,設計成台灣的東南西北區,始於現開生蠔,終於各色調酒,號稱共有350道菜。

以藍染渲染台灣山水風光,是饗A Joy 放在入口處的意象圖。

以藍染渲染台灣山水風光,是饗A Joy 放在入口處的意象圖。

讓世界看到台灣 展開台灣美麗的一封情書

一個肚子當然裝不下所有,哪怕如牛一般有四個胃也吃不了,不過經過專人導覽,很快便抓住了重點:

一、許多似曾相識的名店、名廚、名菜暗藏其中,例如:台北米其林唯一三星餐廳頤宮的火燒鴨秀,高雄米其林一星餐廳Liberté 的佛跳牆酥皮湯,鼎泰豐首創現場捏摺表演的黑松露小籠包,以及被台灣之光江振誠塞進便當裡,而讓年輕人看見的迷你紅龜粿,不盡相同,亦不遠矣!

二、餐檯上空空如也,有可能是菜餚被拿光,也有可能是現做料理,例如:玻璃罩下胡桃木煙燻的鮭魚卵櫛瓜不立刻吃就會變軟的A5 生牛肉最中餅,以及廚師非常堅持,客人點了才做,修邊擺盤立正站好的片皮鴨捲餅。

三、象徵台灣的在地元素靈活融入料理中,例如:菜脯蛋和客家小炒經過解構重組裝入小缽,繼光餅和鹹水雞變身洋風沙拉,刺蔥當香草放進橄欖油,初鹿鮮奶熬成焦糖醬,夜市版鹽酥雞是陳毅航的最愛,一口一個的巧克力可能是豆腐乳或油蔥酥等創新風味。

四、名店聯名進駐,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例如:使用世界咖啡冠軍興波咖啡的豆子,Double V 和法朋分別設計的獨門甜點,以及台中冉冉茶室的珍珠奶茶和冷泡茶,雖然實品與預期中略有差距,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五、自助餐的廚師一向沒有存在感,最好客人看不到也別叫他,但在這裡卻明顯不一樣。總經理陳毅航從兩千多位員工中挑選150 人,先加薪6 千再上任,訓練他們包括廚師在內,一改過去態度,笑臉迎人,主動詢問,熱情解說,例如:負責鐵板燒區的廚師,因為服務殷勤而獲得「謝老闆」的稱號,而我也忘不了壽司區那位女師傅的回眸一笑。

從新冠期間開始籌備,猶記得當時遭遇到開店半世紀以來的最大困境,店關了還堅持不裁員、不放假也不減薪,陳毅航表示,每個月光是薪水就要燒掉一億元,但他從未放棄過,並視饗A Joy為台灣寫給世界的一封情書,要讓所有人看到台灣的最美好,美食、美景,以及台灣人的價值。

我以為,站上101 就有莫名的使命感,即使是自助餐吃到飽也想挑戰巔峰,也認同,這巔峰包括員工的薪水與信念,這是台灣缺工最有效的解方,也是挹助產業升級的活水,同時期待有一天,吃一頓4千元的自助餐不覺得貴。

台北101大樓造型的雞蛋糕,以及迷你紅龜粿,你不一定會取用,但肯定不會忘記。

台北101大樓造型的雞蛋糕,以及迷你紅龜粿,你不一定會取用,但肯定不會忘記。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宣布2023年為小米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IYM)2023。理由是不可逆的氣候變遷,造成全球農作物欠收,加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及歐洲糧倉-烏克蘭因「烏俄戰爭」推升物價上漲等議題,通膨已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的常態。

小米國際年小米陽美花

小米

小米耐受性高 原住民主要糧食

在不得不解決人類未來要共同面臨的饑荒挑戰,FAO鼓勵種植可提供均衡營養,對環境耐受性高且能在貧瘠土地生長的短期作物-小米,主要關鍵也是因為小米擁有遺傳多樣性的能力,相較於其他榖物來說,小米是目前最能妥協於全球大環境的糧食作物。

原住民傳統生活中,小米大多是各族群的主食,家族最重要的年度工作就是種植小米,小米多寡反映家庭生活富足的程度,米倉滿溢則象徵家族的努力勤奮。曾幾何時,小米變成原住民文化中隱藏版的靈魂,成為一種只是與傳統文化有關聯的抽象名詞而己。

本期專題擺脫小米討論總圍繞在原民傳統文化價值的體現,抑或是停留在風味美食的情節,我們以台灣小米為視角,從部落在地觀點重新演譯一個融合現代與傳統,兼具生態與產業的途徑,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台灣原生小米。

一顆種子對抗未來危機 部落文化尋回小米

從自然科學、人類學、社區工作者及部落視角撰寫的六篇文章,以幽默語彙轉譯原住民族與自然生態互利共生的學問。劉瓊蓮在〈找回生物多樣性 小米田喚來熊鷹〉解讀小米有關的「生態語言」,從小米文化、種源及語彙中看見生物多樣性環境的可貴;林志興〈尋台灣小米的身世〉從人類學論小米,找到不小心被主客異位的小米史。黃正德在〈用自己種的小米!部落裡的復育與營造〉述說,如何從社造的歷程找回耆老口中「過期很久」的小米文化,並肯定支持重塑部落小米文化地景,將成為開創部落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台東縣金峰鄉為台灣種植小米最多的鄉鎮,其中Sapulju (撒布優)部落為台灣種植小米最大面積的村落,小米田鑲嵌在大平洋及金針山之間。族人從「小鳥不要來」到「小鳥Follow米」的歷程中不斷拉址,卻也因為年年友善耕種,物競天擇下的小米長出最勇健的體質,部落因此保留可持續繁延的種源。其族人胡昭青〈小鳥愛小米 族人愛恨交織的故事〉篇章中,以原住民式幽默講述每逢小米出穗期,就像是小鳥指定的聖誕節,牠們毫無貢獻卻能理直氣壯在田間大快朵頤,最後還要族人「買單」,族人從一開始的苦苦哀求,到後來演變成很會和小鳥吵架的日常。

素有中央山脈守護神之稱的布農族因為不斷遷徙,原生品種的小米減少跟弱化己是事實。經過近年共同努力,台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的布農族余馬提與太太王素真種出一片〈小米實驗田 部落生活自給自足〉,這片不打藥,藉由情敵與愛人的作物依存關係,撫育出四十種混合性作物的小米多元實驗田,讓一個家庭農場享受天天收獲的喜悅,提供雀鳥及動物覓食、育雛棲地的選擇,並意外發展出「吹的比唱的比說的還要好聽」的體驗經濟。

胡欽福〈同學們上課囉!從小米找回部落語彙〉分享的多元小米教學田位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Pasikau (巴喜告)的布農族部落,他和妻子張麗珠陪伴桃源國中學生依著月之圓缺種回小米的文化祭儀,也種下孩子說故事的能力,埋下部落未來希望的種籽。

過去,生態保育總是強調科學,往往忽略人的生活與生計。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希望通過在地知識並賦予生物多樣性更多的文化內涵,致力實踐保育和生計並行的可能性,並找回傳統種植小米的在地知識,讓披著生物多樣性外衣下的小米,實實在在成為部落發展旅遊的敘事經濟主體,為回不去的傳說加值這個世代的故事份量。(作者為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總幹事、小鳥Follow米計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