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味道為餐桌帶來什麼?

食物。我們談論了許多食物的來源、安全與健康價值,但有時候我們似乎忘記,食物也帶來許多樂趣。坐著用餐時,我們可以盡情享受五官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營養效益。

美國膳食協會一篇文章表示:「近年來,許多健康專家 ( 包括營養師) 都只重視健康與營養,而忽略了愉悅與味道。1 然而,感官的愉悅與否其實也會影響食慾,以及我們是否獲取均衡的營養。人們當然不會想吃不可口的食物。我們知道,營養與味道同等重要。當消費者被問到是否覺得健康食物好吃時,超過半數認為食物可以既美味又健康。日本、西班牙、荷蘭和南韓等地的受訪者明顯較不認為健康食物也可以美味可口。」

花時間體驗飲食的樂趣也有助於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每個人每天似乎都得忙著完成各種繁瑣的事務。除了作生意、管理員工,還要經營個人生活,難怪許多人都無法好好坐下來專心吃飯,而是一邊開車或下明天的訂單,一邊吃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想補充身體需要的能量,很可能就錯過飲食帶來的無限樂趣,甚至沒有注意到飲食過量的警訊。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可以享受全世界各種美好滋味的時代,為何不珍惜這個機會,盡情體驗飲食之樂?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請各位讀者來猜一猜,有「國姓魚」、「國聖魚」這麼雄偉別名的魚,到底是「什麼魚」?答案是……「什麼魚」!啊?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虱目魚。
 
  據說三百多年前,某一日鄭成功至台南安平沿岸巡察時,看到漁民正在採捕魚苗,遂詢問漁民:「什(虱)麼(目)魚?」(台語發音),漁民一時緊張,誤以為國姓爺將魚取名為「什麼魚」,於是「虱目魚」的名稱,就這麼流傳至今。只是,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趣味的成分居多。屬於溫水性魚類的虱目魚,其實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在台灣,地方上叫「麻虱目」,海草魚或國姓魚,在菲律賓叫作Bangas,印尼和馬來西亞稱為Bandeng,夏威夷則叫牠是Awa-Awa。
 
 
虱目魚
 
  不過,縱觀目前所知關於台灣稱之為虱目魚的由來,的確與開發台灣的族群發展歷史有密切關聯。
 
   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記載:「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文中所指「麻薩末番語也」,便是目前很普遍的說法,認為虱目魚這個名稱是來自於平埔族西拉雅人的語言Sabahe,「眼睛」的意思,用這個詞來指稱這種感覺總是瞪大眼睛的魚(雖然其實所有魚都不能「閉」眼睛),也算是非常傳神。此外,相傳漁民曾以虱目魚獻給鄭成功,而喜愛虱目魚的國姓爺鄭成功又獻給南明魯王,魯王於是賜名「國姓魚」。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