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楊德昌作為『台灣新電影』時期與侯孝賢齊名的大師,其作品過去卻因為版權等等問題,鮮少有機會在台灣公開放映。然而,受到各種重量級國際獎項加持楊導的作品其實在歐美的電影圈與學術圈皆負盛名,又以他利用電影再現198090 年代的台北景觀,來批判高度資本主義城市的獨特美學最廣為人知。

這次筆者在回顧楊導歷來的電影作品時,倒是突然好奇起他作品中再現的飲食文化。好比侯孝賢總愛用家族吃飯場景暗喻各種時代氛圍,楊導電影中的都會男女們又吃了什麼?怎麼吃?在哪裡吃?而原來這些都要從華人傳統家庭中穿梭廚房與廳堂的母女關係說起。

 

母女的廚房私語 隱藏於梅花餐裡的親情

1981 年,決心投身電影製作的楊德昌從美國返台,最初參與的幾個拍攝計畫包含由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並指導其中的《浮萍》一集。這部劇集宛如女性版的《戀戀風塵》,描述女主角經友人介紹從九份鄉鎮到台北都會追求星夢,卻失根在都市叢林和回不去的家鄉之間。

作為楊導對當時女性成長議題關懷的首部作品,開場即是台灣鄉鎮老屋裡的廚房,鏡頭從中距離朝正在做著家務的女主角推進,逐漸特寫爐上冒著煙的水壺等等細節,透過寫實的場景立體化華人傳統下必須分擔家務的女兒樣貌。

楊導後來問世的兩部電影《海灘的一天》(1983)和《青梅竹馬》(1985),分別由張艾嘉出演的佳莉和蔡琴出演的阿貞接棒,持續探求《浮萍》的人生詰問。有趣的是,即便佳莉的父親是在台南開診所的地方仕紳,阿貞出生於彼時已沒落的大稻埕商行,唯有母親一角無論是堅毅的醫生娘或無依的台灣媳婦,皆由梅芳飾演。

從南方陽光明媚的紅磚砌老廚房,到迪化街長型店屋中央陰暗的廚房,梅芳總是讓女兒邊搭手幫忙邊談心地張羅著。可惜舊時代母親早無法作為女兒的榜樣,只有飯桌上一再重複那符合「新生活運動」規範的五菜一湯梅花餐,以及那為夜裡餐桌增色的番茄炒蛋,展現出母親無語的關懷。(作者經營「映象煮易」IG 和FB 專頁,以「陳小易」為名發表各類文章。)

 

楊德昌導演( 左) 於《浮萍》導戲工作照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你可曾在一張餐桌、一個餐盤、一道料理中,穿越時空,踏上飲食歷史的絲路,到美索不達米亞採集,隨著可汗在歐亞草原茹毛飲血,最後在亞馬遜叢林中找到神秘的滋味。

 

什麼是Crossroads Cooking

就讓我們從最初的麵包開始,用以搭配黑麥麵包的三菜一汁:花叢中的朝鮮薊、絲質起司、自製的Shanklish 起司(一種源於黎巴嫩的起司)、蒸汽萃取濃縮蔬菜湯,令人非常驚豔,概念多取自中東菜系,但味道完全是食客所期盼的當代法餐,精緻的玩轉風味,在酸、鹹、鮮中不斷地勾引味蕾。

花叢中的朝鮮薊Artichoke in Blossom,創作靈感來自地中海的朝鮮薊沙拉,阿拉伯語稱「Ardî Shawkî wa-Fûl」,使用勃艮第與普羅旺斯,兩種不同口感的朝鮮薊,入口即化卻又保有咬感。搭配新加坡自產的臭豆、豆莢豌豆,以及焦糖玫瑰風味的優格醬,以矢車菊與紅石榴裝飾,味道熟悉又帶點陌生,卻又絕妙平衡完美的調味,一點點的玫瑰帶出中東的想像,朝鮮薊又讓人瞬間移動到義大利,以一道菜凸顯北非-阿拉伯-南歐文化交匯點對飲食傳統的影響。

會不會有一道菜,因為食客文化背景的不同,就成了完全不同的料理?這道絲質起司就是如此,以牛奶、乳清蒸製而成,撒上磨碎的肉荳蔻、檸檬皮、陳年濃縮巴薩米克醋、醃製的肉荳蔻肉。外觀看似義大利奶酪,質地卻近似豆腐,溫熱飽滿的風味又讓人想起茶碗蒸。

 

鮒壽司Narezushi

主廚說:「握壽司發源自東南亞和中國東南邊,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 年代初期。最初的壽司是種保存食,使用米、鹽、魚一同發酵,能保存多年,是非常樸實的食物。之後由來自中國和韓國的移民,將這樣的保存技巧傳入日本。」

仔細看,沒有壽司米!層層疊疊,最下方是印度發酵過的蒸米漿糕(idli)、日本堅果粉、醃漬茗荷和小黃瓜、再往上是發酵魚醬 Prahok)、一年盛產兩次每次僅四週,當季肥美的日本沙丁魚,最後再點綴上魚子醬與紫蘇花。一口咬下,除了米飯的口感不同,是握壽司的味道沒錯!口中凝結了濃濃的鹹味、酸味,各種飽滿的鮮味噴發,還有握壽司該有的魚肉彈牙咬感。

主廚以鮒壽司強調東南亞和日本的連結,你可以在底料中找到印度的影響,接著是柬埔寨的發酵魚醬,還有日本的各種物產。(作者馮忠恬
為資深飲食主編、宋雯婷為飲食旅人)

 

鮒壽司:以當代手法復刻古老的壽司風味,吃得到壽司的緣起以及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連結。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