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相對於盛宴佳餚的名詞,專指市井村野的飲食而言,它具有鄉土野趣,是民間文化的結晶、素樸飲食美學的呈現。表面上看,小吃之於盛宴,猶如俗之於雅;層次不同,味道自然有所差異。不過,長久以來,小吃的文化累積,包括材料、刀法、調味、烹飪、火候與吃法的講究,營造了相當的品質,而獲得雅俗共嘗的情境。這毋寧說明了兩者之間實際存在不少類似的質性,形成交流匯通的現象。
阿基師的家常菜—豬血湯:
臺灣豬血糕﹕
在臺灣,豬血湯是深具草根性的小吃,既不名貴又不神秘,美食街、夜市、路邊攤、小店,隨處可見;材料簡單,作法也不困難。然而,豬血湯的料理看起來好像平凡無奇,裡面卻有某種玄機奧祕在。因此,「要從容易見艱難」,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而烹飪出獨特味道的「行家」,並不多見。臺東「卑南豬血湯」是個中翹楚,有待我們去一窺究竟。
一九八六年,基金會接受行政院文建會委託,進行「南部民俗技藝園」的規劃,創辦人許常惠教授要我負責飲食文化這項子題,於是展開緊湊的全島踏查,並建構臺灣飲食地圖。記得臺東一地是由臺東大學林文寶教授陪同訪談,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知本湘琪牛肉麵與卑南豬血湯兩家了。他們各以獨特的風味吸引老饕,有的不辭路遠,甚至開著高級轎車,趕來品嘗只此一味的小吃。那年,我與侯美香小姐(1962~)初次見面,她專心夾豬血、配佐料、舀熱湯,動作十分俐落,一碗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豬血湯端到顧客面前,一副副滿意笑容當下綻放開來。
我仔細觀察、拍照,趁空斷斷續續訪談了一個多小時,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解說「卑南豬血湯」的奧秘,讓我建立了初步的田調資料。從此以後,祇要到臺東一定登門拜訪,品味一番。可以說,我對「它」的解讀,是建立在二十八年來所積累的經驗與印象上。
卑南豬血湯, 是由施局女士(1931~1994)所創立,迄今一甲子之久,侯美香回憶說﹕「媽媽是位典型的傳統女性,勤儉持家,熟諳烹飪,為了補貼家計,決定主打民俗小吃—豬血湯,經過多次的嘗試、煉味,正式在更生北路開店。」沒有耀眼的招牌,也沒有豪華的設備,空間素樸、簡淨,待人和氣、親切,更重要的是,她以滋味征服顧客的味蕾,並建立了口碑。侯美香從小就在媽媽旁邊幫忙、當助手,深識媽媽私房菜的「竅門」。高職畢業後,已能獨當一面,傳承媽媽的味道,同時開發其他小吃,如﹕米腸、豬尾巴、生腸、趖冰……等。
一九八六年,侯美香與謝文龍(1954~)結婚,先生出身專修班,是位職業軍人。卑南豬血湯由哥哥、姪兒接手。一九八九年,她在更生路開分店,顧客聞風而至,經常高朋滿座。一九九九年,她把分店移到傳廣路,先生退休加入工作行列,共同精進豬血湯的好味道。
卑南豬血湯的材料,包括:豬血、大腸、高麗菜、芥菜、豬骨頭、韭菜、酸菜(芥菜頭)、胡椒、鹽及少許味精等。其作法大概可以分為五個工序:一、早上三、四點從屠宰場取得豬血後,立即加工(包括:除腥、攪拌直到軟、硬、Q度適宜的半成品);二、將半成品豬血切成大塊五、六公分正方形豬血;三、熬湯頭(高麗菜、大棵芥菜、豬骨頭,加上祕方,三小時大火熬至熟爛);四、大塊豬血加湯頭綜合熬煮,慢火三十分,然後瀝乾備用;五、大塊豬血盛入碗,放進胡椒、韭菜末、酸菜(芥菜頭)以提味,並加些大腸薄片,然後舀滾熱的湯頭入碗,一種特殊的「料理」終告完成。其熱氣與香味升騰、撲鼻,令人為之動容、神迷;品嘗時那份自然不油膩、甘甜又清爽的感覺,更是教人難忘。
美香指出,大塊正方形的豬血,除了口感上的考慮,又兼顧散熱慢能保持豬血的香味。因為經過綜合熬煮,滋味完全沁入豬血,從而內聚彈性、輕脆、口感、美味於「豬血湯」,讓它名聞遐邇,獲得臺東「黑豆腐」的美名。
卑南豬血湯,每天都有一定的份量,所以能守住「新鮮」,展現一味的魅力,成為鎮店之寶。值得一提的是,她傳承媽媽的手藝又多角經營,長期研發次要小吃,展現複合式的形態,例如:
(一)米腸;(二)酸菜滷大腸;(三)豬尾巴;(四)生腸;(五)粉腸;(六)肝連肉(橫隔膜);(七)豬皮;(八)豬心;(九)豬舌頭;(十)豬肝;(十一)小捲(花枝);(十二)涼拌魚皮;(十三)燙青菜(當令蔬菜);(十四)涼拌苦瓜;(十五)涼拌韭菜;(十六)蘆筍。
其中,米腸也是深受顧客喜愛的小吃,被點率相當高。這道小吃的材料有糯米、花生與大腸皮。美香特別強調,她採用在地的糯米,由在地米廠夥伴長期供應,品質可靠;糯米洗淨瀝乾後,放進花生粒拌勻,裝入大腸皮,然後蒸熟。完全由她們手工製作,真材實料。米腸經切片、配合佐料,即可食用,其特色是乾爽、香醇、又帶點嚼勁。
十六道小吃大概可以分為畜肉(豬)、海鮮與蔬菜等三類。而以畜肉(豬)為大宗,占了十道,幾乎是全豬(重要部分)了。因此,成為「卑南豬血湯」的另一種特色。這些小吃材料新鮮,作法上,或煮或蒸或燙或涼拌,白切後配合佐料,立即成為一道道素樸、原味十足的小吃。
四十年來,侯美香由小姐、主廚、人妻、人母,身分幾經變化,卻始終投入卑南豬血湯及系列小吃的研發,一手打造內涵繽紛的小吃店。她以地方食材提煉獨特味道,逐漸獲得大眾的認定,成為口口相傳的「好味道」。「平常顧客以在地為主,假日則觀光客一批批,好像辦流水席。」她面帶笑容,很自信的說著。
我環視店內牆壁,盡是名人的簽名留念,像馬英九、蘇貞昌、蔡英文……,還有彰化大竹肉圓老闆的名字與電話也在上面。「大概簽滿了就會重新粉刷,好讓顧客繼續簽名留念。」美香在一旁解釋。
一家門面簡淨,憑著二代相傳的味道,讓小店名聞遐邇,成為觀光客到臺東品嘗美味的首選,真是不可思議。其實許多聞名小吃老闆上門的簽名留念,宛如「內行人看門道」的一份認證。我對「卑南豬血湯」的整體印象是,材料新鮮、味道獨特、服務親切,以及淡而有味的「味外味」,這些元素內聚,使一道平談無奇的小吃,成為雅俗共嘗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