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自古以來,養殖水產一直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現今人類消費的水產,有一半是產自於養殖業。隨著工業技術的開展,捕撈設備的進步,導致海洋漁業資源過度捕撈而減產。相反的,技術的進步不但讓養殖的產能日益增加,也讓馴化養殖的水產物種種類更多。在此同時,則由於世界人口增加、生活水準提升,人們對高品質蛋白質的需求也增加。這些原因都讓人類更加依賴養殖業。全球水產養殖業的市場規模在過去三十多年來快速增長,在2009年時已達860億美元,即可見水產養殖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隨著水產種類的不同,養殖的方法各有策略,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下,集約式養殖能在有限的面積,提高很大的產能。然而此種放養的方式,有其問題存在。傳統集約式養殖,因為養殖數量超過環境的負載力,一旦發生疾病,容易漫延傳染。而因為同類聚集彼此間的競爭也會增多,也容易導到受傷。養殖水域的容氧量若不夠,水流活性不足,排泄物不易排除,水裡也會產生毒素,讓養殖生物的免疫力降低,更容易生病。更別提為了維持好的養殖環境所需耗費的電力、醫藥、飼料等財力和能源,以及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本地飲食(Locavore)是美國牛津字典(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在2007年的年度選字,2005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時,舊金山灣區的Jessica Prentice提出了這個字(有些地區拼成localvore),是以local(本地的)這個字與-vore這個字根(如:草食動物herbivore、肉食動物carnivore)結合而成。意指一種新的飲食趨勢及運動,強調所食用的食物皆是種植或採收自鄰近半徑100英哩內地區,目的在降低食物因製作處理及遠距運輸所製造的碳排放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