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擁有澳洲美食之都美譽的墨爾本當地琳瑯滿目的餐廳常常成為選擇障礙的困擾。於是,「永續餐廳」(sustainable restaurants 又成為我選擇餐廳的搜尋關鍵詞。不僅是我,也是移居墨爾本一年的兒子嘗試脫離自己熟悉的餐飲環境,一起體驗在墨爾本的永續接觸。

 

Mesa Verde 的原生與在地

Mesa Verde 是一間墨西哥餐廳,但其知名度甚高的屋頂酒吧(roof top)讓人容易忽略其永續經營的中心思想。Mesa Verde 位於該建築物最高樓層,屋頂環境的優勢,讓酒吧在周末假期總是人滿為患,但酒吧另一邊的花園,其實栽種了許多香草與蔬菜,供應餐廳烹調所需最新鮮的食材。

走至餐廳門口,一個附有澳洲原住民國旗的迎賓標示牌相當顯眼,讓我懷疑這家餐廳是否與原住民文化有些連結?原生食材絕對是永續食材的第一選擇,但墨西哥菜如何在澳洲的這片土地呈現原生?

擔任主廚的Jacob Green 擁有多年在全球餐廳的工作經驗,中南美洲料理是他的拿手絕活。餐廳的菜單設計以墨西哥菜為主,卻也看到Jacob 對於澳洲原生食材的謙卑,讓原生的永續精神在傳統墨西哥菜的精神中發光發熱。預訂了品嘗菜單(tasting menu)的我,也開始在菜單與食物上尋找蹤跡。

這次菜色包括Guacamole Kingfish Ceviche 兩道前菜,前者以墨西哥玉米餅搭配澳洲人的最愛-酪梨沾醬,後者則以檸檬汁醃生魚加上熱煎過的櫻桃番茄製成。第三道菜色則是馬鈴薯以莎莎紅醬(salsa roja)搭配墨西哥起司(queso Oaxaca);第四道串燒則是澳洲的原汁原味,袋鼠肉搭配同是原生食材的濱藜 saltbush)、山胡椒;後續還有墨西哥口袋餅(tortillas)搭火烤雞腿肉、墨西哥甜甜圈淋焦糖羊奶等。

Mesa Verde 的永續,首重採用澳洲的原生食材,其次搭配在地或自家種植的食材。另外,Mesa Verde 在塑膠垃圾與食物浪費的琢磨上也相當盡心盡力。餐廳不僅在屋頂花園飼養蚯蚓,也將餐廳的食物垃圾製成堆肥用在自家屋頂花園的種植;由於酒吧在飲料的供應量龐大,因此提供客人使用金屬吸管以取代塑膠吸管。

 

 

利用原生食材:袋鼠肉與山胡椒、濱藜 (saltbush)的烤肉串

 

符合美味與道德要求的Seedling

坐落在墨爾本市中心鬧區的Seedling,其實是一間小而美的Café。Seedling 能夠被列入永續餐廳的名單上,是因為這家餐廳僅提供最合乎道德的食物予客人,包括僅使用次級香蕉來製作香蕉麵包;使用自由放養(free-range)的雞肉、培根和雞蛋;牛肉與牛油選擇草飼牛(grass-fed beef)作為食材來源,相當重視動物福利的道德規範。另外,Seedling 也參與社區 Degraves St 的回收堆肥計劃,與其他參與的餐廳一同努力將食物浪費降低了68%

Seedling 的餐點設計受到「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的影響,菜單上的食物都是現點現做,專注於營養豐富、精製無糖和乾淨的食物。選用的食材必須是新鮮的農產品,餐點則是百分百的無麩質飲食,也提供素食和純素(vegan)。另外,飲料也可以看見永續、健康的元素,包括採用有機咖啡豆、有機豆漿、有機杏仁奶等製成拿鐵或薑黃拿鐵等飲料。

這次現場點的法式鹹派便是採用放養雞蛋,菠菜火腿吐司則為無麩質食物。

 

 

Seedling餐廳僅提供無麩質食物

 

簡單卻堅持的永續之路

在澳洲,民眾在環境議題上的思維總是走在政府的前頭。上述介紹的這兩家餐廳不需要政府提供官方認證,卻能在政府官網佔據「永續」的版面。如果沒有事前的功課,Mesa Verde 對於我這個路過的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家絢爛的酒吧餐廳;Seedling 也只是眾多Café 中的一家。

英國永續餐廳協會在永續餐廳指南的規範,除了社區關懷、環保議題、與員工福利外,最重視的仍是食物本身。採用在地與季節食材、吃對的食物、使用具道德規範的食材等,這次在這兩間餐廳都能充分感受到業者的用心。永續並不難,業者的自省與實踐,不需要百分百,也能走一條屬於自己的永續之路。

 

社區 Degraves St 的回收計劃-廚餘回收區  

 
 
*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
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指的是以過去石器時代之原始人會採用的飲食方法為主要訴求,強調並鼓勵現代人食用自然的食材。原始人飲食的概念由腸胃病學家Walter Voegtlin 在 1975 年所提出,2002 年由Loren Cordain 發揚光大,並正式出版成書《The Paleo Diet》。 在2012 年,原始人飲食被認為是最新趨勢的飲食法,2013 年「Paleo diet」一詞在google 是被搜索最多的減肥方法。
原始人飲食法主要強調自然,因此建議食用的食材以天然生成的為主,像是新鮮的肉類、魚類、雞或鴨蛋、蔬菜水果等;核果類則包括各式核果或核果粉(如杏仁粉等); 種籽類則有如芝麻、南瓜籽、葵花籽等;油脂則強調不加工的椰子油、橄欖油、豬油等。
 
*Degraves Street 回收計畫
Degraves Street 位於墨爾本市中心的Flinders Lane 的巷道內,是目前最具指標性的綠色巷道。由於該社區的餐廳密度相當高,在2012 年的一項廢棄物監測調查發現,該區域產生的90% 的廢物可以從垃圾掩埋場轉移,於是Degraves Street 被選為試辦地點。計畫內容主要是在該區設立一個小型垃圾回收場,設施位於Flinders Lane 的 Ross House 該棟建物之地下室,使用傳統回收和高科技機械來減少垃圾,將數噸有機食物垃圾轉化為類似堆肥的土壤改良劑,並用於當地公園和花園的土壤改良與維護。  
此回收專案讓該區餐廳和咖啡館環境大幅改善。這個政策不僅提高社區意識,並讓該社區的餐飲業與住戶引以自豪。這個創新的回收專案,也為該社區注入永續的精神。

我不知道一見鍾情的感覺(老派感情總是要慢慢培養),但卻感受過吃一口就被電到的瞬間,從此發現真愛不離不棄。那是我還很年輕的時候,對象是橄欖油。

 

按使用頻率採購橄欖油 新鮮初榨才是王道

大學時的背包客自助旅行,搭火車走了一圈法國,從陰雨冷涼的巴黎,來到風和日麗的普羅旺斯。特級初榨橄欖油是普羅旺斯的日常,當下的第一匙,彷若天啟。從沒想過一匙油能如此千滋萬味,口鼻喉都有強烈感受、變化,搭配不同食物,又各自巧妙。我尤其著迷橄欖樹的姿態,堅毅強韌,來自古老時空,葉型又卻細雅巧緻,深深淺淺的莫蘭迪綠。

有機會參觀南法及北義的橄欖園,慢慢理解橄欖油製程。採收後的橄欖必須跟時間賽跑,搶鮮榨油,過程維持在27℃以下,避免油脂氧化酸敗。裝瓶後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也沒打算跟你長相廝守,不要囤貨,按照使用頻率及家庭人口數適量採買,才是王道。

記得有次參加品油活動,一位義大利專家甚至強調,使用過程中,在每次倒油出瓶後,最好都能擦一次瓶嘴,避免接觸到空氣的少許油再流回瓶中,造成氧化。種植生產者是如此小心翼翼,身為消費者,能回報的就是仔細謹慎。

此處心得是:「新鮮買,趕快用,在巔峰時間享受它。」如此,買油之路就變得寬敞熱鬧。在台灣可盡可能嘗試不同品種產地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有機會出國,採買橄欖油也是必備行程,市場、超市都有許多有趣選項。

 

品種與風土反映在舌尖 如葡萄酒般的橄欖油層次

最近一次旅行,在聚集全球好物的倫敦波羅市場(Borough Market),發現了克羅埃西亞的橄欖油,以及特別強調低溫榨油的希臘品牌。前者的橄欖油來自克羅埃西亞北部的伊斯特里亞半島(Istria),與北義相鄰,被亞得裡亞海包圍。有機會理解一個全然不熟悉的產區與飲食文化,是發現新大陸的喜悅。而希臘品牌Oliveology 則特別強調手採早收,榨油溫度降至18℃、22℃,並採單一品種製油。我買的Koroneiki 品種,入口有飽滿草香、堅果香,最後在舌根喉頭略帶微辣嗆感。令人喜歡極了,一邊構思起適合的菜餚搭配。(作者為資深生活飲食記者)

 

橄欖油能為沙拉畫龍點睛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