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日頭漸升的七點時分,第三市場外環的巷弄裡,剛過紅綠燈口,就能看見一群民眾聚集在鐵皮屋前等待。當門口的蒸籠一掀開,蒸煙裊裊下,剛炊好的草仔粿(tsháu-á-kué)及紅龜粿(âng-ku-kué)便現身於眼前,大家已躍躍欲試。

 

五代傳承 米食文化新興

台灣傳統的主食是米除了天天煮飯外,生活也與米食文化息息相關,許多傳統節日都會使用米製加工食品,像是過年吃年糕、清明吃草仔粿、端午吃粽子、冬至吃湯圓等。在不同的節日,汶傳統米食坊就會推出相關的米食製品,看似日常的粿粽,已傳承五代。一開始從第三市場起家,天天拉著推車擺攤,直到市場改革,才移回住家處,而現在將由第五代老闆陳柏鈞準備接手。二十幾歲的他知道現代人的祭祀習慣改變,認識米食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少,但依舊選擇返鄉推廣。

 

世代交替 日新月異的製粿之道

看似小小的一顆粿,其實大有學問在,所有食材真實不馬虎,菜脯(tshài-póo)、菜脯米(tshài-póo-bí)得炒香,豆餡鬆軟適中不膩口,粿粞(kué-tshè,即糯米漿)則須依照氣候適時調整,即便是簡單而重覆的定型動作也不能偷懶,唯有每個步驟都扎實做好,才有辦法製作出好吃的米食,讓每批粿寶寶們順利產出。

粿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不僅一種是飲食習慣,還是與家人相聚的滋味,從「此」才能真切體現台灣文化。

 

芋頭粿、草仔粿、紹興米糕等粿點是店內人氣招牌。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清晨六點半,在第三市場騎樓下的某個小小出入口,可見素食二字的小攤位,廖家姊妹正忙進忙出地為今日餐點做準備,姊姊廖姵妤在後方炒著新鮮食材,妹妹廖鎂榛則在熱氣氤氳的前台進行麵食的備料作業,這裡從清粥小菜、油飯到陽春麵、當歸麵線都有,能讓食客任意挑選。

 

姊妹同心 接下家傳麵店

三十年前,廖家姊妹家逢巨變,一夕之間,就得從不知如何處理食材的生手,扛起這間從父母傳承下來的麵攤,摸索的過程讓這對姊妹受盡挫折。但天無絕人之路,過去的熟客們陪伴她們一起長大,不僅教導她們如何煮菜,也很願意給予反饋,讓她們慢慢找到方向並修正。剛開始許多人不習慣新口味,但老客人們依舊願意給予機會,讓她們一試再試,直到現在的最佳狀態。既保有過去的經典風味,亦去除過往的油膩及鹹度,使原先的客人一再光顧,也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

 

廖姵妤、廖鎂榛姊妹想為永續盡一份力,堅守速食麵店、提供老顧客早齋。

 

選用在地 老中青各有所好

攤位所選用的陽春麵、黃麵都來自在地的製麵廠「讚誠製麵」,而米苔目和湯圓也選用在地的店家「巧味」,甚至還可以買到小時候附帶黑糖水的黃色粉粿,讓人備感親切。他們沒有所謂的人氣商品,因為每個產品都有各自的擁護者,老一輩的客人就喜歡米苔目、湯圓,中生代喜歡陽春麵或羹湯,偶爾也想吃點清粥小菜,也很推薦香椿炒豆皮、酸筍和櫛瓜。

經過許多年,這對姊妹依舊惦記著這些老顧客,即使物價飛漲,他們仍盡可能地不漲價,只為感謝大家在她們最需要幫忙的那一刻,依舊光顧著這家麵攤,讓她們有機會走到現在,如果可以,她們也想讓大家每天都吃得起這碗麵。除了銅板價格公道外,她們更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影響這個世界,只要多一個人願意吃素,就是行善,就是永續,她們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心力。

 

香椿炒豆皮是素食麵店的靈魂配料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