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推薦人:Miru(「一本書店」創辦人。玩設計、做食物、寫文章,經常散步、持續攝影。)

從佇立麻園頭溪畔到進駐存中街轉角的兩層美式洋房,逾二十年的法森小館始終是優雅明亮、溫馨愉悅的法國小餐館。裝潢沒有過於隆重氣派的華麗感或設計,外場侍者衣著傳統白衫黑西裝,提供親切而剛好的服務。以全套餐式菜單提供傳統的法國料理,走的是經典老派路線。

熟悉精緻餐飲的老饕,自然可以在侍酒師專業推薦下,選擇法國不同區域的經典菜餚,搭配適合的葡萄酒;而即便是法餐的門外漢,也能在菜單上找到熟悉親切、風味絕佳的菜色,盡興用餐。法森是精緻料理,卻在各種細節上巧妙放低門檻。於是伴侶約會、慶生到家庭聚餐、商務聚餐,老客人們跨越世代持續來到法森。

 

 

文化與食材的原滋原味 魅力法國小餐館

法森小館主廚兼經營者劉國卿先生,一身白色廚師服,頭戴主廚高帽從廚房緩步走了出來,臉上堆滿慈祥的笑容。看見溫和優雅的劉主廚,頓時懂了法森品味一致性的由來。他是這間餐館的靈魂,一位來自台灣雲林的歐吉桑,卻有著熱情的法國魂。

劉主廚自青年時期即浸淫在廚房,任職台北老爺飯店法國廳時期,接觸到法國菜,之後前往法國進修與實習,徹底愛上法國的生活品味與餐飲文化。歷經美國、法國、泰國等餐廳歷練後,一路當上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西餐行政主廚。然而他心中的理想,是開一間屬於自己、氣氛和諧愉悅的法國小餐館。法森小館正是他理想的實踐,是法國傳統料理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劉主廚至今仍約兩年一次到法國,尋訪巴黎、香檳、勃根地或普羅旺斯等地,品嘗當地餐廳和葡萄酒,吸收法國各區域的文化養分。他堅持經典菜色,除了常規菜單之外,隨季節不同而增添幾道菜色,或小幅度更換盤飾即是變化。這位熱愛法國經典文化的老紳士,秉持大道至簡的原則,自問:「什麼是食材該有的風味?」

 

 

16 歲即投身餐飲業的法森小館主廚劉國卿,締造了法森小館的經典法式風格。

 

風味優先 百吃不厭的經典菜

傳統的菜餚看似單純,但若是做得好,便能百吃不厭、令人懷念。在不同的新秀帶著各自的創意與實驗相繼後起,風格與話題日益多元的餐飲趨勢中,劉主廚從不曾動搖,不耍炫目吸睛的花樣,堅持傳統法餐的主軸,將心力持續放在風味細節的深化上。

劉主廚一週至少兩次會到市場上,仔細觀察當令的蔬菜和海鮮,並分析不同區域的食材,如澎湖與東北角的秋姑魚在不同情況下便各有各的滋味。而對進口食材也一樣,同樣是波士頓龍蝦,他選擇西岸近加拿大的波士頓龍蝦,蝦殼較厚、肉質飽滿且甜度充足。劉主廚說,拿到食材不難,但拿到對的食材,則需要花時間嘗試與發現;必須了解食材特性,才能和供應商提出要求。他花時間研究不同風土條件下生長的食材,並詳細做成筆記,慎重地和內場同仁分享。

專注於走深、走穩,維持著「精緻的簡單性」,正是法森小館始終如一的老派美學。

 

 

市場什錦鮮魚湯,為法森版的經典菜「馬賽魚湯」。

 

從心出發 帶領團隊共同熟成

花甲之年的劉主廚依舊身在法森的廚房,樂在做菜。然而,要成就一間品質穩定而氣氛和諧的餐廳,令顧客能持續信任,安心享受,內外場團隊的經營並不容易。餐飲明明是高度勞動的辛苦工作,卻要為他人創造極致美好的體驗,因此必須將工作的價值、意義與規範深植在伙伴的心中。

劉主廚強調對工作態度的重視、對食材的尊重,以及對風味細節的掌握,是成就品質的關鍵,不容輕率馬虎。溫文儒雅的劉主廚自然也有嚴謹的一面,強調適當而剛好的教育與規範。他謙虛地說,這門管理藝術是自己在領導團隊的實踐中,持續學習的功課。

而回顧過往廚藝生涯,劉主廚當員工的時間比當主管的時間長,更能將心比心。他帶人「先帶心」,把員工當作夥伴與家人。法國的餐館或咖啡館,總能見到年邁的侍者依舊優雅俐落地服務,這也是劉主廚理想的景象。他盡力創造價值明確、和諧愉悅的工作環境與夥伴關係,於自己於同仁,皆期許能樂在法森,不知老之將至。

 

波士頓龍蝦麵,選用美國西岸700克適中大小的波士頓龍蝦,搭配蒜味蝦汁細麵。  

推薦人:蔡珠兒(生於埔里,長於台北,在倫敦和香港生活多年,喜歡食物和植物,愛吃愛做,邊煮邊寫,著有《雲吞城市》、《饕餮書》、《紅燜廚娘》等多本散文。)

台大附近多南洋味,讀書時初識越南菜,酸香馨沁,清鮮醒胃,從此深深愛上。

四十多年後,物換星移,緬甸菜沒了,泰國菜愈來愈台,好在幾家翠字號還在,「翠薪」仍有當年滋味,我差不多每個月去吃,夏天去得更勤。

每次必點炸春捲, 因爲那整盆豪爽生菜: 芫荽(iân-sui,香菜)、九層塔與叻沙葉,痛快過癮。玉桂肉也常吃,但我最喜歡的是咖哩雞,這也是學生時代的回憶。雞塊、馬鈴薯和鴨血,熬得深沉入味,飽吸咖哩湯汁,配河粉或者蘸法國麵包吃,鮮醇芳美,百吃不厭。

 

 

提到越南河粉或越式法國麵包,令人想到街巷之間那些人來人往的越南餐館。這些地方大多講求實惠便利,顧客匆匆入座、吃飽便離開。平民美食的風格,陪伴了人們的日常,卻鮮少成為宴客或聚餐的首選。

然而,在翠薪越南餐廳,親朋好友圍坐大圓桌,共享一桌越南佳餚的情景卻顯得再自然不過。

 

負責人林偉明先生因越南戰爭舉家遷徙來台,1986 年起開始經營翠薪越南餐廳。  

 

隨時代而起 異國再造的十道故鄉味

台北公館的翠薪翠園,起源於1975 年在汀州路開業的「翠林越南料理」,而兩家店經營至今已成為在地的老字號兄弟餐廳,是許多台大人記憶中的一部分。翠薪負責人林偉明從小在餐廳幫忙,回憶道:「五十年前剛開幕,我們連第一天的買菜錢都沒有,是跟大哥的同學借了錢,才開始的!」

翠薪的故事要追溯到越南戰爭前夕,林偉明的父母是越南華僑,父親在越南受法國教育,曾負責法軍伙食,涉足進口貿易生意。隨著戰事逼近,全家遷往寮國,但寮國當地局勢也逐漸不穩。當時大哥已在台灣求學,母親便帶著一家人移居台灣。剛到台灣時,家中資金所剩無幾,母親擅長料理,便創立了翠林越南料理。「翠」字取自母親的名字,「林」則是家族姓氏。

初期,菜單上僅有十樣,由姊姊負責越南湯河粉和咖哩,媽媽則包辦越南點心的製作。「點心」是越南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相較於台灣多數越南餐館,翠薪除了主食,還引入多樣越南點心。

翠薪招牌點心之一的「豬肉粉卷」在越南常作為早餐食用,林偉明引以為傲的說,「蒸粉卷可是媽媽的專業!」豬肉粉卷看起來像是廣式腸粉,但製作方式和口感截然不同。粉卷是將米漿在蒸鍋上燙過,再蓋上鍋蓋蒸透。取出後在粉皮上放上內餡捲起,皮薄且清爽;相比之下,廣式腸粉則是將米漿倒在刷過油的鐵板上製作,口感較厚且油滑。

 

 

外皮以在來米米漿蒸製而成,擺盤後加入綠豆蓉、蝦鬆、蔥油,蘸魚露食用。

 

大時代下的薪火相傳 從翠林到翠薪

一開始鎖定越南僑生為主要客群,但開業前三個月是靠街坊鄰居的捧場,才慢慢地把名聲傳開來。而能夠愈做愈好,與1970 年代越南戰爭導致的東南亞難民潮有關。當年大批越南與東南亞難民到台灣,等待國際紅十字會安置到其他國家,一時間湧入大量客人,持續好幾年,翠園與翠薪也相繼成立。

1986 年,翠薪在距離翠林不遠處開業,「薪」字象徵薪火相傳翠林的手藝和精神。自開業以來,一直都在同一個位置,直到十五年後,於2001 年才決定重新裝修。林偉明解釋:「以前比較像是學生餐廳的樣子,如今有不少外僑、外國客與家庭客,客群變了,環境也該跟著升級。」

經過裝修,翠薪的座位規劃更適合多人聚會,空間更具越南文化氛圍。牆上掛著從越南帶回的油畫,描繪早市市集、黎明採菱角與農夫割稻等越南日常風貌。這樣的轉變,讓越南菜從日常小吃提升成為聚會場合的體面選擇,也讓翠薪與日益增加的新住民越南小餐館形成區隔,穩健發展至今。

 

牆上掛著從越南帶回的油畫

 

守舊但布新 半世紀經營的關鍵

在整個餐飲市場,翠薪可說是「老派」的存在。近年來,越南料理因清爽、健康的特點而受到消費者喜愛,帶動新派越南料理的發展。面對這些「新意」,林偉明表示,對餐廳的經營影響不大。因為越南料理還是得回歸傳統風味,而且其中的「功夫很多」。

以店內的越南烤肉為例,常有客人誤以為烤肉下方的小米粉只是裝飾,但小米粉是每天早上經過水煮、捲起、再蒸定型。吃的時候,以新鮮生菜為底,放上小米粉和烤肉,搭配魚露享用,才能體會這道料理的完整風味。

「雖然守舊,但還是要與時俱進布新,」他補充說,「除了觀察客群變化而進行餐廳裝潢,許多改變,其實是客人教的。」聚會時難免有人吃素,於是在菜單添上素炒河粉等素食友善料理。

面對未來,除了第三代已經投入店內經營,翠薪也思考如何在保留傳統味道的同時,提升整體用餐體驗,讓餐廳呈現更舒適高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