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移居澳洲數年,身邊卻有幾位是來自斐濟(Fiji)的印度朋友,澳洲的足球賽事更有多位「島民」選手穿插其間,甚至視為主力。這些讓我對原本似乎遙不可及的南太平洋島國產生了好奇心。

根據2021 年澳洲人口統計,澳洲人口當時約計兩千五百四十二萬人,其中來自南太平洋的島國移民共計三十三萬六千人,包括斐濟、薩摩亞(Samoa)、東加(Tonga)、庫克群島(Cooks)、巴布亞紐幾內亞(PNG)等,其中斐濟排名第一,佔約十二萬人,這些來自南太平洋的島國移民,在澳洲通稱為「島民」(Islanders)。

去年聖誕節的一趟斐濟之行,雖然只是短短八天的停留,但斐濟特有的南島文化加上英國殖民的歷史背景,似乎讓我看見台灣原民文化的身影。當然此次旅遊也特別關注在飲食的議題,透過這次的旅行,不僅上了一堂歷史課,也將我的飲食視野重新開啟一扇窗。

 

原民與殖民歷史的衝突與融合

太平洋三大島群由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所組成,其中為南島語系的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s)約三千五百年前即來到斐濟群島,並且定居下來。

斐濟在1874 年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政府前後引進十萬名印度契約勞工到斐濟從事農業工作,並鼓勵他們定居。斐濟雖然於1970 年獨立,但長達九十六年的英殖歷史,不僅改變斐濟人長期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印度裔人口比例不斷地增長,也讓斐濟人「必須」學習接受印度文化。根據斐濟2024 年的人口調查統計,目前斐濟約有九十三萬居民,其中土著斐濟人(Native Fijian)佔有57%,印度裔斐濟人(Indo-Fijian)佔有38% 人,即使現今仍有族群彼此仇視的問題,但土著斐濟人也承認他們能說三種語言,包括斐濟語、英語,以及印度語。

土著斐濟人或許佔有血統純正與人口比例的優勢,許多傳統至今仍能順利保存下來,包括最重要的Lovo 烹調文化。知名旅遊媒體Trip101 曾經介紹代表斐濟的十四種特色食物,除傳統斐濟食物外,印度煎餅(Roti)竟也出現其中,可見印度文化已在斐濟生根。

 

流傳千年的原始烹調法 Lovo

Lovo 是在斐濟部落生活相當重要的一項傳統烹調,只有在婚禮、葬禮和其他傳統節慶的特殊場合才會出現,也因為Lovo 將人們聚在一起,是部落團結的象徵。傳統上,男女在Lovo 的分工有別,男性負責生火、女性則負責準備食材,由於需要全員投入,參與的過程中能將族人彼此的感情連結在一起。這項烹調菜餚的製作方法代代相傳,是斐濟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

這次旅遊參加了Lovo 烹調文化體驗,也嘗試將六個小時的經歷以文字記錄下來:

烹調火力的準備

Lovo 烹調的火力來自加熱後的石頭。首先,由男性工作人員在地上挖出一個土坑,並於坑中堆疊木材,再疊上石頭,先行燃燒木材,進而利用此火力將石頭加熱。約一個半小時後,確定石頭已經加熱完畢,則將木材移開,之後僅以石頭的熱將食材烹煮至熟。

利用木材燒火,加熱石頭,作為之後烹調的熱源。  

 

食材的準備

在石頭加熱的過程中,便是準備食材的時間。斐濟的主食包括芋頭(斐濟語:Dalo)、樹薯(Cassava)與紫色番薯等根莖類蔬菜,我們學習處理這些食材,進行削皮的準備工作,接下來是準備與芋頭葉(斐濟語:Rourou)相關的食物。斐濟人喜歡食用芋頭葉,一道利用芋頭葉包覆的菜餚稱為Palusami,先將芋頭葉鋪成碗狀(傳統是將椰子殼作為碗底),再將洋蔥、大蒜、辣椒、粗鹽牛肉(英國殖民期間引進的粗鹽牛肉罐Corned Beef)、椰奶加入,包裹起來即完成。

斐濟人利用相當多的葉片進行食材包覆,除了添加自然風味外,也可避免液體食材的流失,並防食材烤焦。這次尚有利用準備好的椰子全葉編織包覆帝王魚(Emperor)、香蕉葉包覆來自紐西蘭的冷凍全雞、利用細長的椰子葉片將椰奶麵糰製成小粽子(Falawa)。

  進行烹煮

當石頭加熱完成,則將所有準備好的食材全部放在石頭上,再用香蕉葉覆蓋食物,不僅可防止熱力的散失,也賦予食物更加獨特的風味。另外,為確保所有的熱力能夠集中,尚再覆蓋一塊布於香蕉葉上,再將砂土全部覆蓋整塊布便完成。基本上,烹煮時間是依照烹煮量的多少來決定,當天約十人份的食材,烹煮加熱的時間約需一個半小時。

準備上桌

在烹調等待期間,我們驅車前往當地傳統市場認識在地的食材與交易買賣。一個半小時之後,回到Lovo 現場,準備將土坑上已加熱的食物進行盛盤。

首先,鏟移泥土、移開蓋布與香蕉葉,然後一一盛裝煮好的食物。Lovo 食物擁有來自芋頭葉、香蕉葉、椰子葉的原始香氣並搭配泥土的芬芳,是斐濟特有的在地味道,無怪乎Lovo 被稱為是斐濟人的一種身分認同。

 

盛裝Lovo 煮好的食物

 

芋頭與芋頭葉

這趟並非刻意安排的斐濟之行,讓我對「芋頭」如何在斐濟的部落生活中扮演主食的重要角色有更深的認識。接續《料理.台灣》上一期的專題「島嶼芋」,當中提到夏威夷有食用芋頭葉的說法,自己卻幸運能在斐濟親自體驗這道菜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利用芋頭葉包覆食材, 加入椰奶烹調的傳統料理Palusami。

在日本劇作家向田邦子的小說《宛如阿修羅》,「鹽」這個字在三個場景中出現了十次。

姐妹們聚在一起,看見桌上擺著過年必備的鏡餅(年糕),綱子脫口,「這個油炸一下再撒點鹽很好吃。」一陣笑鬧後,畫面轉到廚房,卷子(二妹)負責下鍋,綱子(大姊)則是撈起來放在鐵盤上,瀧子(三妹)把炸好的年糕放在鋪了和紙的盤子上撒鹽,這是姐妹之間才有的默契。

某個冬季暖日,卷子和綱子回媽媽家醃白菜。卷子隨手在大白菜上撒了把鹽,媽媽看了細心示範:「手要拿高一點,太近的話,鹽會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離遠一點……像這樣。」一旁的綱子佩服的說:「原來訣竅在這裡。」

鹽為年糕提味,賦予大白菜鹹度與風味,更具有文化意涵,除煞驅邪。這些微小的日常,看似細微平凡,卻能讓生活、生命提鮮有味。鹽的存在,最容易被忽略,卻又不可動搖。而向田邦子的小說總能寫進我們的心裡,迴旋蕩漾,就是這些微物瑣事的層層累積。

 

創造鹽的文化情境 為生活提味

談到台灣鹽,自然得請出江湖人稱「鹽承續」的鹽職人蔡炅樵。他從2008 年開始重建復耕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回顧鹽場前世,同時也繼續創造洲南新生命,說歷史風土、談濕地保育,把一顆顆再平凡不過的海鹽,雕琢成鑽石般的藻鹽花,他說:「這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一次活動中,蔡炅樵帶著大家品鹽,端出水煮蛋搭配彰化的浦田竹鹽。在桂竹中經高溫燒製的竹鹽,帶有硫磺味,跟著水煮蛋入口,腦海瞬間有了小時候去北投地熱谷玩耍的畫面,不由自主露出感動的微笑。

鹽是料理重要的助攻選手,蔡炅樵認為,品鹽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搭配食材,去感受不同鹽質地、粗細、鹹度、礦物風味為食材帶來的變化,而不必為難自己,硬去分辨解析每種鹽的味譜特色,透過食材搭配,更容易感受到每一種鹽的風味變化。

 

徒手就可在鹵水池中撈出鹽花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