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1990年代起三多商圈取代大統商圈,百貨商場進駐林立,但從2008年捷運通車,同年巨蛋啟用、漢神百貨營業後,在地人逛街、購物從三多開始往北移至日後為大家熟悉的巨蛋商圈。

三多商圈之所以褪色,若從歷史角度看,或許較能釋然,甚至對其未來也較有期待。

追溯過往,現今三多商圈所在地屬舊稱的「戲獅甲」(Hì-sai-kah,高雄前鎮傳統地名),自日治時代起一直是軍工業重地。戰後台塑公司在此建立台灣第一家PVC 塑膠工廠(後遷廠,原地改為現今的「台塑王氏昆仲公園」),之後隨市區擴大南移,此區工業用地陸續變更為商業用地,而造就出日後繁榮的三多商圈。

若不用傳統購物、逛街觀點,三多商圈其實已成為強調智慧休閒的「亞洲新灣區」(簡稱亞灣)腹地,如近年在此成立的高雄軟體園區、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亞灣遊艇碼頭與陸續增加的綠地公園等,即可獲得證明。因此,三多商圈其實是高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的縮影呈現,值得發掘探訪。

有如上鋪陳後,不妨讓我們嘗試用「吃喝」方式來走讀三多商圈一番。透過如下三類,共四家不同餐飲業者的現身說法,解開耐人尋味的三多商圈縮影。

ㄧ、漫遊食:這裡的「漫遊」源自法語的flâneur(男性)/ flâneuse(女性),指現代都會出現一種無目的式逛街的新興人類,喜歡獨自一人在街頭一隅觀看來往行人。新光大道就有一咖啡廳,歡迎路人入座一、二樓落地窗前的座椅,一杯咖啡、一份點心,慢下來、調整心情,以便凝視窗外來往人流、車流。

二、深夜食:台灣經濟得以起飛,不容忽視輪班勞工的辛苦付出。早期高雄,類此排班的工廠多,廠區附近常有專門供應凌晨下班勞工的攤販小吃。如今,受工廠外移或自動化製程引進影響,輪班小吃漸趨沒落。但因應夜貓族的需求,小吃變成宵夜而不致完全消失,如興中路與自強路交叉一帶仍可發現從晚上8 點至次晨3 點,專供腿庫飯讓人食粗飽(tsiah tshoo-pá,重飽腹的飲食)的小炒店。對此,我們用「高雄版的深夜食堂」來概括兩個不同時代背景的飲食文化。

三、外省/移民食:1990 年代起,熱鬧的三多商圈引來無數國內外知名餐飲業者進駐,包括戰後移民來高雄經營的各種外省菜餐廳。早期,這些餐廳多落腳在鹽埕區,但其中也有不少業者看準三多商圈的發展潛力而搬遷來此。這些業者大多有超過五十年的經營歷史,典型例子如我們走讀的一家江浙菜餐廳與另一家汕頭火鍋店。前者業主因年事高且後繼無人接棒,而維持老派經營。後者則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接手二代選擇「用舊創新」的轉型方式,守住老店本味後再顛覆傳統火鍋的圍爐式菜單,不只開發雙人、單人與素食火鍋套餐,還引進平板電腦點菜系統,成功吸引年輕消費族群。這樣的轉變和漫遊食一樣,這是「後」三多商圈的亞灣風格。

今天的亞洲新灣區,是值得好好走讀吃喝的地方,也絕不只以上四處,因為路寬、訪點散落範圍大,可騎YouBike 探索,尚有更多地方待大家來挖掘。(作者蘇恒安為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教授)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設計概念源自於大樹,周圍滿布的綠植也與其一同創造優質的綠化閱讀場所。  

雖位處在三多商圈大遠百斜對面,但因中間隔著80米寬的新光大道,讓這家「路人No.8」咖啡廳不容易找得到。有幸找到、步入店後,總讓人有「慢下來」的感覺,除了咖啡刺激分泌的多巴胺奏效外,還有街景。

 

留住過路人 既巧又俗的命名

來自雲林北港的老闆李耕豪是位超斜槓人。他當過警察,其他更長的時間在台北,玩樂團,後來是因朋友點召才來高雄賣起咖啡。

說起「路人」的命名,一開始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招牌下方的Ruh,是李耕豪和朋友聊天時誤打誤撞出來的。當時得知Ruh 是源自古波斯文,有「人」的意思,若用英語發音,又有中文「路」音的巧意,於是有了「路人Ruh」的發想。命名看似很有學問,但李耕豪的用意卻很直白、不做作,就是沖咖啡給路人喝,怪不得他的手沖單品咖啡都是百元出頭的庶民價。

路人No.8 除拉霸義式咖啡外,還有單品手沖、冰滴咖啡,與其他茶飲、奶製調飲。招牌的手沖咖啡按原豆產區,有細緻的日曬、水洗,與淺、淺中至中烘等不同烘法的選擇。以上種種看似精緻、高調,但價格卻是路人當初誇下的海口─路人價!(本文作者曾薆、曾麗雅為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所研究生)

 

路人No.8 的咖啡與餐點堅持高品質,價格親民。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