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與罐頭的情緣甚早,小時候如果不乖,爸爸就會開罐鮑魚罐頭,把鮑魚肉切塊後用牙籤插給我吃,罐頭象徵父親的疼愛。

大學畢業後到英國留學,當時帶的兩樣食物,一是科學麵、另一樣是紅燒小卷罐頭。小卷罐頭既可以當菜也可當零嘴,解饞還解鄉愁。

 

李姝慧談起罐頭經滔滔不絕,從常見的市售罐頭至地區限定稀有款,皆如數家珍。  

台灣的原滋味 鮪魚罐頭

工作之後,台灣罐頭是拜訪外國客戶的最佳伴手禮,最常帶的是鮪魚罐頭,它體積小、耐撞好攜帶。其他國家也有鮪魚罐頭,不需要特別解釋,對方也能懂,是一款安全牌。然而各地鮪魚罐頭的調味又不盡相同,還是能帶出新鮮感。鮪魚肉放到法棍、餅乾、義大利麵上,很快便能以食物建立起對話,甚至後來外國朋友還會請託帶台灣罐頭給他們。

旅行時,罐頭是必須蒐集的紀念品。有次到葡萄牙,發現當地沙丁魚罐頭專門店,整間店都是滿滿沙丁魚罐頭。台灣四面環海,也可以用罐頭說台灣的故事。尤其不擅料理的人,如果要跟外國人分享什麼是「台灣味」,不用在海外找替代品,也不用下廚,直接把罐頭送給對方,一吃便分曉。

李姝慧收藏的各種類罐頭,每一樣都是心頭好。  

可遇不可求 地區限定的特殊款

喜歡在台灣各地鄉鎮的老雜貨店裡挖寶,有次在屏東一家老雜貨店裡,發現竟有黑豬肉的肉醬罐頭。後來才知道,有些工廠的規模小,產量少到不夠鋪貨到其他城市,光在當地鄉鎮就賣完了。在宜蘭南方澳的同興商店,也發現難得一見的白腹仔罐頭,聽說還沒生產就被訂光。

還有一些地方品牌,像佛祖牌跟觀音牌麵筋,罐身上畫有佛祖跟觀音像。佛祖牌創立於1896 年,在新竹有百年歷史,觀音牌則來自彰化員林,兩款麵筋罐頭是普渡時必備的經典款。台灣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罐頭,值得深入探尋。(作者為領有廚師證照的廚娘,曾任職精品業與擔任餐飲集團公關,為FB 社團「Everybody CAN do. 罐頭料理百百種罐頭」管理員。)

*李姝慧分享獨家罐頭創意吃法,請見料理台灣81期第39頁。
*感謝濱江商行提供場地、罐頭拍攝。

台北米其林一星餐廳T + T 的春季菜單,以台灣人熟悉的「茄汁鯖魚罐頭」為靈感,設計出前菜「鯖魚.番茄.泡菜」,呼應罐頭在台灣的飲食足跡,也勾起對罐頭的過往回憶。

溫飽與溫情 馬口鐵封存的回憶

上大學初次離家生活,頭一回在外地遭遇颱風。沒有儲糧概念,風強雨驟,又逢停電,住在沒有炊具的雅房裡,面臨斷糧。趁風雨稍歇,勉力奔向便利商店,端凝貨架半晌,取了鮪魚罐頭、鹹鴨蛋、美乃滋和吐司,拌成鮪魚鹹蛋沙拉醬,夾著吐司吃,撐過兩天颱風。

玻璃罐裡被辣油漬得紅通的玉筍,是鍾愛最久的罐頭,也是幼年在阿嬤家的回憶。清晨被挖起來食早頓(tsiah tsá-tǹg),坐在木長凳上,下巴僅及桌面高度,記憶裡盡是熱滾氤氳的白粥。幾樣配菜中,偏愛玉筍,酸辣鮮爽脆口,拌著白粥吃格外有層次。其他罐頭如花生麵筋、脆瓜、菜心也都喜歡,仍不敵對於玉筍的真愛。爾後只要吃粥,玉筍就是標配。

南遷之後,特別能感受到南部人對出外人的照顧。在水林和農友聊到近午,大哥起身,拿了包關廟麵,開黃罐茄汁鯖魚罐頭,又切了條台農57 號地瓜,煮了鍋酸甜誘涎,紅通通帶海味的地瓜鯖魚麵,是早年農忙時常見的快手料理。

罐頭,是應變夏颱的常備食品,是回憶中傳統台式早餐的標配,是南部人款待、照顧出外人的溫情。

台式早餐最佳拍檔  

深夜獨酌 罐頭料理「食」驗

年紀漸長,比起在外飲杯,家中獨酌更顯自在。酒精入喉,特嗜鹹食,懶得起爐動鍋,遂將下酒菜的腦筋動到罐頭上。台灣四面環海,魚產豐沛,魚類罐頭品項繁多,調味亦富饒。紅燒鰻罐頭加蔥蒜與洋蔥碎、紅燒小卷拌玉筍,只要添入家中常備辛香料或調料,即是速成下酒料理。

台糖黑蒜頭紅燒鰻,加上洋蔥碎等即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  

下班後到賣場探索罐頭,在深夜拉開馬口鐵,左添右加各式佐料,罐頭華麗轉身,廚房即成了獨酌時刻的罐頭風味實驗室。(作者為飲食文字工作者、食物攝影愛好者,癡愛罐頭,經營FB 粉絲專頁《你好,我一位》。)

*呂立翔分享獨家罐頭創意吃法,請見料理台灣81期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