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台北米其林一星餐廳T + T 的春季菜單,以台灣人熟悉的「茄汁鯖魚罐頭」為靈感,設計出前菜「鯖魚.番茄.泡菜」,呼應罐頭在台灣的飲食足跡,也勾起對罐頭的過往回憶。

溫飽與溫情 馬口鐵封存的回憶

上大學初次離家生活,頭一回在外地遭遇颱風。沒有儲糧概念,風強雨驟,又逢停電,住在沒有炊具的雅房裡,面臨斷糧。趁風雨稍歇,勉力奔向便利商店,端凝貨架半晌,取了鮪魚罐頭、鹹鴨蛋、美乃滋和吐司,拌成鮪魚鹹蛋沙拉醬,夾著吐司吃,撐過兩天颱風。

玻璃罐裡被辣油漬得紅通的玉筍,是鍾愛最久的罐頭,也是幼年在阿嬤家的回憶。清晨被挖起來食早頓(tsiah tsá-tǹg),坐在木長凳上,下巴僅及桌面高度,記憶裡盡是熱滾氤氳的白粥。幾樣配菜中,偏愛玉筍,酸辣鮮爽脆口,拌著白粥吃格外有層次。其他罐頭如花生麵筋、脆瓜、菜心也都喜歡,仍不敵對於玉筍的真愛。爾後只要吃粥,玉筍就是標配。

南遷之後,特別能感受到南部人對出外人的照顧。在水林和農友聊到近午,大哥起身,拿了包關廟麵,開黃罐茄汁鯖魚罐頭,又切了條台農57 號地瓜,煮了鍋酸甜誘涎,紅通通帶海味的地瓜鯖魚麵,是早年農忙時常見的快手料理。

罐頭,是應變夏颱的常備食品,是回憶中傳統台式早餐的標配,是南部人款待、照顧出外人的溫情。

台式早餐最佳拍檔  

深夜獨酌 罐頭料理「食」驗

年紀漸長,比起在外飲杯,家中獨酌更顯自在。酒精入喉,特嗜鹹食,懶得起爐動鍋,遂將下酒菜的腦筋動到罐頭上。台灣四面環海,魚產豐沛,魚類罐頭品項繁多,調味亦富饒。紅燒鰻罐頭加蔥蒜與洋蔥碎、紅燒小卷拌玉筍,只要添入家中常備辛香料或調料,即是速成下酒料理。

台糖黑蒜頭紅燒鰻,加上洋蔥碎等即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  

下班後到賣場探索罐頭,在深夜拉開馬口鐵,左添右加各式佐料,罐頭華麗轉身,廚房即成了獨酌時刻的罐頭風味實驗室。(作者為飲食文字工作者、食物攝影愛好者,癡愛罐頭,經營FB 粉絲專頁《你好,我一位》。)

*呂立翔分享獨家罐頭創意吃法,請見料理台灣81期第41頁。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都在召喚我走遠的心靈,每種料理都是生命情境與時代的相互輝映。」

這是《往日食光》(鄭如晴,2024,遠見天下文化)作者的自我介紹,是飲食散文的最佳寫照,也是人生飲食記憶的書寫。雖說作者提到「料理」兩字,但書中所寫的都是最平常不過的食物,更是很多人一生中味蕾最常品嘗的菜餚。

作者娓娓道來兒時、青春期和成人三階段記憶最深的每一道食物,文學造詣深厚、引人入勝。作者超強的記憶力令人佩服,能將一生三部曲不同食物的滋味體驗,訴說得淋漓盡致、妙筆生花。

孩童時的作者記憶最深的是放上芫荽(iân-sui) 的魯麵、碗粿(uánn-kué)、華西街的蛇湯、髮菜雞羹湯、牽羹(khankenn)五柳枝黃魚、肉粽、十全燉雞湯、烘蛋、沙茶牛肉、當歸麵線。每道食物的記憶都伴隨著難忘的親情,其中作者對外婆做菜手藝細節的描述,在在流露了對她的思念。而她兒時能夠嘗到多樣的菜餚,也反映了複雜的家庭成員來往關係,以致作者對一些人情世故產生疑問。

作者的青春期食物回憶,包括了台中綠川市場麵食館的小籠包、酸辣湯;外省同學媽媽親手做的臘腸;住校同學偷錢去買給作者吃的鵝肉;家裡租戶家庭賣的蔴芛湯;與住在附近的同學一起去吃的陽春麵;台中安由戲院樓下的大麵羹;同學家賣的肉包;用來回憶和追念媽媽的麵線糊;姊姊與繼母爭吵理論後,拿到一天五十元伙食費而準備的姊妹共享盛宴;為想念因政治問題遠走日本的父親,而去吃的台中肉圓;大會堂的沙茶牛肉、當歸鴨、鵝肉;住校睡前宵夜吃的雞絲麵;上生理及衛生課時,詢問老師有關性教育問題,全班一片寂靜只能聞到校園餐廳的洋蔥炒蛋香味;以及與中學的初戀一起去吃的蝦丸湯和「蚵仔捻( ô-áliàm)」。

這段日子的食物記憶,是作者少女時代單純友情和與繼母冷淡關係的寫照。

成年後的食物回憶書寫反而很少,只寫到作者婚後在小公寓自己做豬皮凍,德國留學生吃後讚嘆不已。留學德國時開班教中菜,授課時所嘗試的沙茶牛肉、餛飩、春捲、北平烤鴨,與台灣留學生聚會必吃的滷味、豬腳、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以及懷念外婆而親自試作的滷肉和炒米粉等。

書中提到的食物很多、很平常,但這些食物的味道卻全都是作者一生許多親密關係的連結,也是她以食物為中心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