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靈活調整經營模式,有助於大幅提升營收,本期分享由餐酒館業態轉型成居酒屋的成功案例。該店位於車站美食街,有三十四個座位,平均客單價(含午、晚餐)為1810 日圓,午餐客單價為500 至600 日圓,晚餐為3000至4000 日圓。轉型前為以日本宮崎縣食材為主的餐酒館,提供地頭雞、炭火燒、雞肝醬等料理。

重點一 課題聚焦 分析餐廳問題

針對原先西式餐酒館業態進行分析,整理出三個優先改善項目:首先,明確餐廳定位,先前廚房團隊調整菜單時,過度從操作便利的角度出發,導致宮崎特色料理品項減少。再者,精簡操作流程的菜單,對顧客缺乏吸引力。最後,則是顧客無法辨識餐廳類型,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其特性。

重點二 業態轉換方針 經營宮崎風味

本次餐廳業態轉換目標,為將該店轉型成主打特色宮崎料理的居酒屋。為了清晰向顧客傳達「日式宮崎料理居酒屋」的定位,由以下三項策略著手:第一,活用總公司位於宮崎的優勢,採看得見生產者的產地直送食材,菜單設計以宮崎鄉土料理為主;第二,發揮店內有侍酒師的特色,提供宮崎風味原創沙瓦;第三,打造滿足多樣化需求的便利餐廳,增加顧客來店頻率。

重點三 具體改善措施 菜單開發設計至宣傳

餐廳業態轉型具體改善方法,包含招牌菜開發、新套餐設計及行銷宣傳。招牌菜開發為改良宮崎特色料理「地頭雞炭火燒」,地頭雞肉質緊實,特別挑選口感柔軟且多汁的部位。並利用在地食材採購優勢,開發招牌菜「雞肉刺身拼盤」以高利潤率販售。新套餐設計調查宮崎傳統料理,依據顧客口味設計調整。再以增加顧客類型為前提設計菜單內容,如女性喜愛的精緻餐點、 適合當下酒菜與前菜的料理等,平衡菜單結構吸引多元客群。行銷宣傳則在餐廳門口設置三種海報,分別向顧客宣傳餐廳類型、限時促銷,以及餐廳特色,加深印象。

上述改善方案,使業績成長2.2 倍,餐廳業態轉換成果顯著。相較於改裝前,每月營收平均成長220%(較去年同期成長192%),客單價也提升27%。即使午餐客單價增加,從500 日圓提高至900 日圓,但客流量也增加一倍,透過有效的業態轉型及經營方針,成功打造高營收餐廳。

*地頭雞:宮崎縣的品牌土雞,被指定為日本「天然紀念物」,飼養條件嚴格,限定飼養密度與生長環境,需飼養至少120 天,雞肉緊實為其一特色。

 

「葛鬱金」,是台南市左鎮區的公舘社區在地農產名物。蹲踞水槽邊的社區夥伴都是六七十歲的婆婆媽媽,一把小刀刮除葛鬱金外膜,流動的水沖洗汰淨後,顯露葛鬱金原是一節節白皙的紡錘實體。「我們這邊都稱它是粉薯(hún-tsû,tsû為台南混合腔),家家戶戶都有種,量不多。畢竟左鎮是一個人口老化及人力外流非常嚴重的地方,基本以自己能做的量為主,自己洗、自己食用」。

跟隨著陳理事長登上協會辦公室樓頂,三片帆布上攤著一層雪白粉末,不時有人舉起鐵耙翻動,「如果有太陽,大約三四天能夠完成,只是曬葛鬱金粉或蘿蔔絲的這幾個月,也是入春前冷熱交替的時候,每年都要跟太陽搶時間!」

葛鬱金又稱粉薯,是製作太白粉的食材。

粉薯地方敘事 惡地上的非凡記憶

「耆老口述調查時,最常聽到的說法是粉薯能夠解毒、解暑熱!家裡有人肚子痛不舒服,就會挖粉薯給他吃,往往二十分鐘後就能舒緩。以前醫療不發達,粉薯就像上天恩賜,讓大家能夠立即解決一些突發狀況。」陳柳足說,住在這裡的長輩都有著一代傳一代的生活智慧,知道葛鬱金與身體保健有關。「長輩們農務時,都會在噴灑農藥後泡一杯粉薯喝,或者大熱天時在田間也會備上粉薯,全是因為他們知道能夠解毒與消暑」。

「早期大家還不會洗粉,可以直接生食,吃起來帶點甘味,像是咀嚼沒有甜味的甘蔗!比較嫩一點的粉薯,連纖維都可以吞嚥。」陳柳足說過去會在燒柴時以「炕窯炰番薯」(khòng-iô pû han-tsû,將番薯覆蓋在燒熱過的小土窯中燜熟)的方式烘烤粉薯。而歷經搗碎、揉洗、沈澱工序取得的葛鬱金粉,則會以開水沖泡、加入黑糖飲用。

採收後的葛鬱金正在去皮準備後續加工

月食祭 蒐羅故事編織在地情懷

2013 年台灣發生毒澱粉事件,許多人才意識到市售澱粉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添加物。當時社區只有幾家在生產葛鬱金粉,一下子銷售而空。陳柳足提到葛鬱金的重大轉機,公舘社區發展協會因而鼓勵長輩擴大種植。為了有更完善的生產、銷售體系,葛鬱金收購製粉後,再加工為葛鬱金麵,並以「好時.左鎮公舘」作為品牌進行販售。除了食品外,葛鬱金粉也製作為保健、化妝品,「透過成大及高師大教授引薦生技公司,把揉製粉漿後的粉薯纖維萃取製作成外敷葛鬱金輕青霜及面膜,這都是循環經濟的一環!」

2009 年起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與台南市觀光旅遊局合作,於2010 年團隊進駐廢校的岡林國小,邀集志工活化閒置空間,2020成立全國第一座「葛鬱金產業故事舘」介紹產業文化。(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

專門介紹公舘葛鬱金產銷故事的葛鬱金故事館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