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海峽兩岸的歷史發展出現重大轉折,許多人的人生走向也因此改變,上百萬人的國軍部隊及眷屬,跟著國民政府轉進台灣。隨著時光流轉,這一批因為政治因素而離鄉背景的移民,逐漸在這塊土地上安家落戶,慢慢形成了所謂的「眷村」,以及在其中生活與成長的特殊族群。
他鄉變家園
貧乏中創造豐裕
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物資缺乏,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並不富裕,眷村家庭亦然,往往靠著軍隊補給的油、鹽、米和煤炭,以及軍人爸爸的微薄薪俸,勉強養家。而且那個年代一個家庭有四、五個孩子是很普遍的,像趙媽媽就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於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養育子女,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吃得飽、吃得營養,便成了眷村媽媽們的重責大任。
趙媽媽要介紹的兩道菜:「酒糟鰻魚蘆筍」、「冬瓜紅燒香菇」,不僅材料簡單,作法也相當容易。她說,早年在眷村的日子很苦,不僅採買時要選用便宜的食材,如酒糟鰻魚,因為鰻魚在產季時很便宜,又是屬於福州菜,所以常是桌上佳餚。此外,所有的食材都會充份利用,以紅燒冬瓜來說,是給孩子帶便當的菜;而處理冬瓜時切下的皮和饢(中間的冬瓜子)也會留下,加水熬煮後的湯加入冰糖,便成炎炎夏日的降火飲品;製成冰棒,就成了孩子們消暑的甜點。
追本溯源,眷村孩子們獨特而豐富的飲食經驗和記憶,多半來自於媽媽們利用有限資源的創意和巧思。
現代許多人或餐飲業者,因為怕麻煩,常會利用一些加工食品或加工調味料來節省成本、加快烹調速度或是增添料理的風味。但在趙媽媽手下,簡單便宜的食材輕輕鬆鬆就能變出香味四溢的菜餚,就算是忙碌的上班族,或是廚房新手,烹煮這兩道菜都能游刃有餘。
在沒有冰箱的時代,保存食物不易,因此取得便宜、當季的食材,烹煮新鮮的菜餚,成了趙媽媽料理時的最大原則,不但能節省費用,減少浪費,家人也總能吃到最新鮮的食物;如同現代營養學所示,這樣的食物也保留了最多的營養。
其實,這不也正是當今台灣甚至世界諸多名廚在倡導的觀念,使用天然素材,選擇當季、現採的環保新鮮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