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60期第60期ONE TEN 食分之一 餐桌上的思想家在《北歐廚神Time in NOMA》裡,描述世界首屈一指的NOMA實習經驗:廚師被放在廣大寂寥松樹林中,孤身採集野生食材,作者描述自己努力對抗森林恐懼,終於收集到這些大自然產物,不論是野生菜芽、嫩葉與莓果,嘗一口即顛覆以往想像。北歐飲食(Nordic Diet)強調使用在地與當季食材,並以蔬果、穀物、海鮮為主要攝食基礎,主張回歸自然的飲食早已成為全球風潮。 作者. 陳怡伶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9期第59期從批發到種植 林加彬的冬瓜學問一望無際的冬瓜田,僅有藍天與遠方的山脈襯出東台灣清澈的空氣,在夏季的烈陽下,冬瓜田更顯寬廣、炙熱。農場主人林加彬穿梭田間,介紹劃分好的冬瓜育苗、開花、結果三個區域,種植面積共20公頃,偌大的田園,照顧起來相當費力,「光是每一行都要走過一遍,至少有三十公里。」 作者. 游家榕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8期第58期三玉號 春風吹又生的野草文化近年來台灣街頭林立著各式手搖飲店,五花八門的品牌與種類,逐漸形塑成常民文化的一部份,賣涼茶的青草鋪何嘗不是台灣早期具代表性的手搖飲店呢?不過你最近可曾走進招牌上斗大的青草茶字樣,門口擺放著白鐵臥式冰櫃的青草鋪? 作者. 陳怡伶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7期第57期復育原住民野菜 吳雪月建野菜學校「蘆葦心可以食用,開花後可以做成掃把;以前的箭筍被當作建材,捨不得吃,長成箭竹可以拿來蓋房子;纖維化的黃藤曬乾,切成片狀或條狀,當作繩子綁;月桃的莖曬乾可以編織成蓆子或包包。」吳雪月不假思索說出記憶中每種植物的生活用途,這些長輩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在吳雪月的心中建構出一幅取之於自然的地景。 作者. 游家榕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5期第55期發酵迷 用發酵在土地上寫日記又到了發酵迷創辦人黃靖雅最愛的冬季,「因為冬天的溫度最適合發酵。」開始「與微生物一起工作」至今六年,黃靖雅試圖「將發酵帶回其應有的榮耀、偉大位置。」一直以來,發酵迷帶領著超過兩千位共學學員「跟著節氣學發酵」。 作者. 編輯部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4期第54期慢慢弄‧乳酪坊 80%單調工作 造就精彩風味豔陽高照的午後, 走進「Lab. Man Mano慢慢弄‧乳酪坊」位於迪化商圈的起司吧,店內的長桌及玻璃窗外的高腳椅已坐滿了品嘗新鮮起司的客人,創辦人陳淑惠(Isabella)身穿工作服,正聚精會神地在玻璃窗內拉整起司,直到下午四點,Isabella才從內場緩緩走出來。 作者. 洪麗君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3期第53期禾餘麥酒 與土地連結的創業觀「田裡的煉金術士,化在地穀物為瓶中甘醇」,禾餘麥酒的網站寫著這麼一段話。禾餘麥酒的英文名Alechemist,就是從alchemist(煉金術士)衍生而來。 作者. 洪麗君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2期第52期德安居有機農場 在淡水耕出歐洲滋味德安居農場主人陳韋宇返鄉務農,結合牛津碩士背景與高知識農法,於淡水栽種歐洲有機生菜,供應米其林餐廳。他直購義大利種子、使用植物性肥料與德國培養土,打造台灣在地高品質歐風沙拉菜,挑戰缺工困境,為台灣餐桌注入國際風味。 作者. 編輯部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2期第52期從小農到有機農企業之路 ──徐張榮域經驗花蓮青農徐張榮域從慣行農法轉型為有機農業,不僅種出高品質竹筍、南瓜,並與晶華酒店、全聯等通路合作,創立品牌、發展加工品與食農教育。他期望打造專業農企業,推動有機農業永續發展,並透過農場實習鼓勵技術共享與友善合作。 作者. 蔡以琳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1期第51期Wouli共食屋 屏東的大陳廚房屏東「Wouli共食屋」由朱菊枝打造,傳承母親的大陳島家鄉味,主打湯年糕、夾麵蝦與鰻鯗入湯的經典料理,重現大陳人節氣與記憶的餐桌風景。共食屋以不剩食、不隔夜為理念,呈現樸實健康的海島飲食文化。 作者. 古佳峻
發現慢食發現慢食第50期第50期原住民智慧 讓花蓮成為慢食重鎮國際慢食協會在2019年邁入三十周年,每兩年會舉辦一次「大地之母」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員齊聚一堂討論慢食議題。2019年12月首度在花蓮舉辦,這也是第一次慢食協會在台灣舉辦的大型活動。 作者. 謝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