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29期第29期再現芳華的傳統手路台菜-台菜媳婦劉碧霞正午天氣悶熱,火爐似的城市,融化了景文街道,超過一甲子歲月的義興樓,三個金黃大字高掛在大門上方的紅木條招牌上,被烈日曬得閃亮發燙。 作者. 鄭春子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24期第24期台江內海的白色家之味在台南四草的白屋裡,傳承三代的古早味豆花與龍膽石斑麵線飄香不斷,堅持選用非基改黃豆手工製作,豆香濃郁滑嫩。搭配絲瓜與現煎魚塊的湯麵,更是暖心家常的極致體現,細緻烹調出庶民點心的非凡滋味。 作者. 鄭春子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23期第23期手作‧現撈‧北門的純樸味在台南北門三寮灣,黃曾彩娥阿嬤以無毒養殖虱目魚、純手工製作粉粿,傳承台灣農家樸實風味。長盈海味屋以「現撈、現煮」的虱目魚三吃與Q彈香甜的黑糖粉粿,展現古早味的純粹與家常手藝的溫度。 作者. 鄭春子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22期第22期北海岸的菜肉香-八斗子阿嬤的經典料理說到碧桃阿嬤的「卜肉」,家族成員無不豎起大姆指、讚聲連連!豬肝處理更是一絶,將豬肝與大白菜「送做堆」,爽脆適口與軟綿粉嫩交相呈現,不一樣的口感有著雙重滿足。 作者. 鄭春子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20期第20期不停翻動的深澳情—深澳阿嬤的拿手海鮮料理阿嬤手握著鍋鏟,不停地翻動鍋內已浸泡五小時的糯米,當米粒由白色轉成可喜的醬色飯粒時,翻攪地豈止只是糯米飯,還有她生於斯、長於斯的濃郁情感。 作者. 鄭春子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18期第18期哥哥爸爸愛之味—三絲捲與蛋腸湯嘉義朴子李阿嬤承襲父兄手藝,三絲捲與蛋腸湯蘊含家人深厚情感,手工豬網油三絲捲滋味道地、蛋腸湯細緻滑嫩,是傳承四代的家族美味,展現平凡卻富足的愛之味。 作者. 黃瑜桓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16期第16期簡單的幸福-巷弄鄰里間的眷村味眷村味道不只懷舊,是歲月裡阿嬤用愛與巧思熬出的智慧。「海真私房菜」餐廳的趙海真帶你重溫酒糟鰻魚、紅燒冬瓜的簡單幸福,一口吃進歷史、記憶與家的溫度。 作者. 周寧靜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14期第14期湯濃情更濃的萬丹飯湯在萬丹,飯與湯不是配角,而是一碗融合情感與記憶的家鄉味。從農忙的割稻飯、婚宴的「呷菜頭」,到街角巷弄的日常餐桌,萬丹飯湯是一道飽含人情與歷史的在地美食。 作者. 林宥嫻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9期第9期家家來包好吃的粽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帶著既有飲食習慣的新嫁娘,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不同飲食與口味的適應。碰到了特殊的節慶時日,這一種衝擊則更大。有的人開始調整自己以接受新家庭的傳統,有的人則將自己的傳統帶進新的家庭。而像「粽子」這種獨特的節日飲食,在台灣的南北部卻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每每給跨越南北初為人婦者,面臨口味之變的文化衝擊。 作者. 周寧靜
阿嬤的失傳菜阿嬤的失傳菜第7期第7期代代傳承的幸福~紅龜粿與草仔粿吳阿嬤是童養媳,六歲時就從鄰近的村子被帶來夫家,到了七、八歲的年紀,就開始跟在婆婆身邊,認份且勤快地做著每一項婆婆交待的事,挑水、種菜,餵雞、煮飯,協助婆婆照料家中大小事;再稍大一點時,婆婆也教她做醃菜,以前家中所吃的酸菜、豆腐乳及各式醬菜,都是自己做的。從這些經年累月的家事勞務中,一點一滴建立起她持家的工夫和廚藝。二十四歲時,婆婆過世了,自此便一肩挑起照料全家起居的責任,讓先生無後顧之憂,讓陸續出生的四個兒子、六個女兒平安健康的長大,成家立業。 作者. 周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