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支廣告嗎?罐頭怎麼說故事耳熟能詳的罐頭廣告台詞,不只是銷售話術,更成為台灣社會變遷與家庭情感的見證。從青葉滷肉到愛之味花生,再到紅鷹牌海底雞,這些廣告背後蘊藏的不只是產品,更是一代台灣人的成長記憶與情感連結。專欄文章/專題企劃
寫下時代縮影 那些陪我們長大的罐頭罐頭在台灣不只是方便保存與快速料理的產品,它同時是經濟發展、家庭變遷、海外情感與政治宣傳的象徵。從廣達香的日常風景、帆船牌的鄉愁慰藉,到欣欣罐頭的戰地記憶,這些罐頭共同拼湊出台灣社會與產業發展的縮影。專欄文章/專題企劃
五零年代廚娘 用罐頭講台灣味李姝慧述說罐頭不只是食物,更是情感的載體與文化的傳遞工具。從家庭記憶、留學陪伴,到工作交流、旅行紀念,再到地方文化的探索,罐頭體現了台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重要媒介。專欄文章/專題企劃
八零年代文青 拉開罐頭的飲食印記罐頭不只是平凡保存食品,更是生活中的溫情載體。它承載家庭記憶、應對突發災難、連結鄉土人情,也能化身精緻料理與個人風味的創意表現。從庶民餐桌到米其林餐廳,罐頭展現出跨越階層、橫貫時代的文化韌性與情感深度。專欄文章/專題企劃
記憶的滋味 以食物書寫回憶錄《往日食光》不只是一本飲食散文集,而是一部用食物記憶寫成的個人生命誌。透過平凡菜餚,鄭如晴細膩捕捉童年親情、青春友情與成年鄉愁,展現食物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情感載體與文化見證者的角色。專欄文章/好吃社會學
被殖民後的飲食擾動 「斐濟印度菜」菜系的形成斐濟的飲食文化展現了族群融合的成果,「斐濟印度菜」正是在印度移民與當地食材文化交會下誕生的特色菜系,已成為斐濟美食的一部分。這也引發對台灣飲食認同的反思,「台灣菜」是否應更多關注原住民食材與文化,而不僅限於漢人主流飲食?專欄文章/May的食空滋味
慶魚年 大溪桃花源記這場春分春酒宴不僅重現了大溪古早味魚料理的風華,更透過漁夫劉文翔結合漁業、生態與文史的行動,讓台菜成為連結記憶與土地的橋樑。在充滿味覺記憶與人情溫度的古宅裡,傳統料理與在地文化重新被品味與理解,更是保存歷史與傳遞情感的方式。專欄文章/風土識食
霧峰初結穗 台灣清酒的起點霧峰區憑藉優越的自然環境與農業條件,發展出以「益全香米」為基礎的清酒品牌「初霧」,成功結合地方特色與日本釀酒技術,打造出台灣獨具風土的清酒文化。「初霧」不僅展現出台灣稻米的價值,也拓展了清酒與台菜、異國料理的多元搭配可能。專欄文章/風土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