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星級飯店手藝,氛圍與價格卻相對平易近人的「館外餐廳」,近年吸客力與品牌曝光度驚人,讓各大飯店紛紛投入戰場。這場餐飲事業之爭,維多麗亞酒店也沒缺席,2015年底將自家引以為傲的「N°168 PRIME牛排館」推進大安區,不同於多數館外餐廳走「副品牌」路線,敦化店強調原汁原味,大直本館吃得到的、這裡通通有。

維多麗亞酒店董事長特助呂培華表示,「踏出家門」才深刻體會「在外打拚」的各種難處,卻也發現因地理位置、客群特性反而能讓館外餐廳大展身手。

跨越基隆河 凡事靠自己

隱身在敦化SOGO百貨七樓的N°168 PRIME牛排館,氣派卻低調,許多客人進了門看見偌大爐烤吧台、原木裝潢,才猛然一驚:「哦!原來就是大直那間很厲害的牛排館!」維多麗亞酒店的N°168 PRIME牛排館在八年前開幕時一戰成名,卻始終獨立於大直商圈,呂培華說,為了拓展客源,無論如何都要「跨過基隆河」,這個念頭成了開設館外餐廳的第一步。

呂培華指出,牛排館在維多麗亞酒店裡緊臨空中花園與游泳池,輕鬆優雅的開放環境氛圍有著絕佳優勢,也成為牛排館的亮點。因此,儘管牛排館開業第五年起就開始尋覓分店落腳處,但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信義區,卻難以複製空間感,「前後看了不下十個點!」花了兩年才決定進駐SOGO敦化館,包下整層300坪空間,讓分店同樣氣派。

「一開始覺得牛排館滿成功,複製過來就行。」帶著營業額年年破億的勝利光環,呂培華起先只想著要把同樣的頂級美味體驗帶給更多客人,雖然預想過在館外經營勢必有難處,但第一年在硬體、人力嘗到的苦頭讓他坦言:「真沒想到辛苦這麼多!」

飯店裡體制完整,工程、資訊與採購部門各司其職,師傅調度也容易,後勤部隊超強大。呂培華苦笑說,在別人家做事要適應不同規則,而且後勤單位根本不存在,遠水救不了近火,連換燈泡也得自己搬梯子爬上去修,「好像出國念書什麼事都要自己來,才發現家裡有爸媽煮飯洗衣多幸福!」

維多麗亞 N°168 PRIME牛排館,美國頂級冷藏菲力牛排

美國頂級冷藏菲力牛排

不只是本館分身 進駐百貨更靈活

「我們可能要拚到150分,才會有別人100分的效果。」呂培華直言,相較於晶華、國賓與喜來登等飯店擁有龐大集團資源,可將館外餐廳事業做得變化多端、不斷另創品牌,小巧精緻的維多麗亞酒店則須慎選戰場,起步也走得相對保守。不過,歷經第一年的摸索後,「開始有些改觀,可做些不一樣的東西!」

呂培華解釋,由於維多麗亞缺乏連鎖餐廳經驗,一開始只想穩紮穩打複製牛排館,但進駐百貨後,發現百貨通路資源與客群多元性超乎想像,營運模式更靈活。他舉例,若是單純經營牛排館,N°168 PRIME牛排館生意絕對不輸其他飯店龍頭,但如果同樣推出牛肉麵禮盒,銷售量可能不及別人的十分之一。因此,當思考點是從百貨優勢出發,經營策略就有別於「只做目的客的生意」,推展零售、百貨VIP活動都有戲可唱。

有趣的是,不只飯店餐飲瞄準百貨散客與附近商圈的優勢,呂培華觀察,百貨業者對餐飲需求的目標也從小吃轉向知名品牌。「一家百貨的精品業者這麼多,每年多少亞洲總監、董事長要來吃飯談生意,難道去美食街嗎?」呂培華講得很實際。牛排館不只招攬散客,也能成了服務高端客群的空間。

「敦化店的好處跟壞處都因為『這裡不是飯店』。」呂培華談及館外發展的限制與資源,還發現「培訓人才」的意外收穫。他笑說,從前飯店裡只要顧好餐點品質和服務,在百貨則須配合各種SOP、行銷活動,一開始覺得煩,但外場人員的反應與思考被訓練得更靈敏,反而有利未來拓點,「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家分店會需要哪種人才。」

維多麗亞 N°168 PRIME牛排館

PRIME牛排館店景

砍掉重練 散客的待客之道

瞄準飯店所遇不到的散客、上班族,牛排館選擇進駐東區百貨,然而,實際與各種來歷的散客過招,呂培華坦言,過往累積的服務經驗這一刻不見得管用,花了很多時間去摸清客人的脾氣與需求,「如何接觸顧客」成了新課題。

呂培華表示,大直本館的客源單一,願意開車前往,或特地走進飯店的客人,多是真為了品嘗牛排或從事商務活動的「目的客」,服務貼心到位、牛排好吃,就能緊抓客人的心與胃。但身處美食一級戰區,呂培華發現,敦化店的許多客人「其實真的不是特地來吃一塊牛排」,更多是注重地點便利、環境舒適的用餐體驗。

他回憶,開幕期間時常觀察客人以分析散客特性,有天中午一位婦人用完餐後,把餐廳經理叫去劈頭就開始嫌棄菜色,妙的是,從頭嫌到尾卻問下周還有沒有空位,打算帶朋友再來。也曾有客人獨自踏進牛排館,一問之下發現他只是為了等待洗車來打發時間,「當下滿驚訝的,也體悟到服務本質在於了解顧客需求,我們賣的絕對不只是那一塊肉。」

呂培華認為,「不是特地來吃牛排」的客人,反而較重視在這個場域中的舒適體驗,所謂的待客之道就不會著重於把牛肉部位介紹得多詳盡、解釋多少料理手法,而是從裝潢、音樂、餐具等環境去處理得細膩動人,與客人互動時則要花更多功夫去了解來店目的,才能投其所好。

下一步 讓牛排館賣甜點

「走進飯店吃一頓好料、走進百貨找個地方坐坐,二者的心境完全不同。」由於本館與分館的客群幾乎不重疊,呂培華表示,下一步將嘗試不同產品,包括專為附近上班族設計的商業午業、還有提供貴婦休閒聚會的下午茶。值得一提的是,牛排館賣甜點下午茶,N°168 PRIME牛排館打算以「店中店」形式,預計與義大利米蘭百年甜點「COVA」合作。

「分館肩負的招牌壓力會小一點,有很多東西可以玩!」呂培華認為,雖然牛排館敦化店一開始走複製本館路線,但走著走著,遇上不同的人事物,反而開啟其他可能,客人對變化的接受度也高,成為下一步館外事業的最佳實驗平台。

 

館外餐廳小檔案:
餐廳名稱:維多麗亞酒店─N°168 PRIME牛排館
成立時間:2015年12月
餐飲特色:Casual Fine Dining
經營策略:運用多元的客群及通路,靈活推展百貨優勢
年營業額:近一億

餐飲消息

晶華是台北五星級酒店,也積極經營各具特色的館外餐廳,目前共有8間,包括適合戶外派對的「台北園外園」、富有思古幽情的「故宮晶華」、大直美麗華商圈與礁溪的「三燔」日本料理、台大商圈的義式餐館「義饗食堂」、東區的「晶華冠軍牛肉麵坊」、信義誠品的「Just Grill牛排館」,以及「泰市場」(Spicy Market)。

其中,泰市場更是台北唯一的五星級泰式海鮮自助餐廳,開幕至今12年,生意依舊火紅。

台北晶華酒店餐飲部總監吳瑋瑛表示,晶華從13、14年前開始經營館外餐廳,首間館外餐廳是位於台北101大樓的日式自助餐WASABI,當時台北101甫開幕,宣示信義商圈的來臨。晶華酒店位於台北市西區,想藉由WASABI這間館外餐廳作為進駐東區的前哨站。繼WASABI之後,泰市場也進軍東區。

館外餐廳可視為酒店內部餐廳的延伸與變化,晶華栢麗廳的特色是豐富多元與充滿異國風情的菜餚,泰市場延續了栢麗廳的菜餚風格,但更強調「泰式」的異國情調。創立之初,晶華選擇與泰國知名的S&P餐飲集團合作,該集團在泰國經營餐廳、咖啡、飲品與麵包事業,也在新加坡、英國等海外設店,經驗豐富,透過與S&P集團的合作,將原汁原味的泰國餐飲呈現在「泰市場」,提供消費者最道地的風味。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泰市場

泰市場店景

全方位‧多功能‧應變能力

既然是酒店的館外餐廳,晶華酒店旗下的館外餐廳都是酒店「文化」與「精神」的延伸,在食材、烹飪技術與服務方面皆須符合五星級酒店水準。吳瑋瑛表示,館外餐廳的人員皆由晶華酒店外派,相較於酒店內的餐廳人員只需要專責一項服務,館外餐廳的人員講求「全方位」、「多功能」與「應變能力」。

酒店內的餐廳分工很細,例如:負責煎牛排的師傅就專精這一項,不需要知道其他菜餚的烹飪流程,但是館外餐廳常一人分飾多角,必須知道整體的流程,以便隨時支援,因此員工訓練特別講求「全方位」與「多功能」。

此外,館外餐廳的環境充滿變數,其支援系統也不像在酒店內那麼「立即」,例如:烹飪的爐火故障時,餐廳雖然會立即通報酒店派員修繕,但人員從酒店至餐廳仍須一定交通時間,此時館外餐廳的人員就必須有很靈活的「應變能力」,視情況調整菜色,將損害降到最低。

目的客 vs. 隨機客

在客群方面,來酒店的客人大多是「目的客」,亦即有很明確的用餐計畫,來酒店之前就決定今天要吃「牛排」或是「日本料理」或是「歐式自助餐」。相較於此,館外餐廳多在商場內,例如泰市場就位於誠品信義店內,許多客人來商場逛街,再臨時決定要在哪一間餐廳用餐。來自香港、澳門、日本與韓國的旅客,也會透過旅遊導覽書的介紹,到誠品「朝聖」順便用餐。

由於館外餐廳的客群與酒店的「目的客」不同,因此在行銷上會更多元,除了在商場與晶華酒店的網站介紹,透過餐飲雜誌和觀光雜誌宣傳也很重要,例如日本遊客常會參考《台灣觀光月刊》。

另外,在收益方面,由於館外餐廳有固定的「房租」支出,自然比酒店內餐廳多了一筆開銷,在淨利上的確會與酒店餐廳有些差距。但是泰市場年營業額達1.1億元,說明了只要餐廳的食材、口味與服務具有水準,館外餐廳仍是「金雞母」。

然而吳瑋瑛也不諱言,館外餐廳的營運受景氣影響甚深。當景氣不好,商場來客數減少時,館外餐廳的生意自然受到牽連。

泰式酸辣皮蛋

泰式酸辣皮蛋

與母公司相互支援

吳瑋瑛表示,館外餐廳的最大特色是與母公司「相互支援」,不論是食材或人力。相較其他個別型的餐廳,館外餐廳因為「後台很硬」,因此在競爭上具優勢。

例如泰市場因屬於晶華國際酒店集團,在叫貨的時候享有數量與價格上的優勢,食品商面對不是單一的「泰市場餐廳」,而是整個「晶華國際酒店集團」,因此也較願意配合。此外,館外餐廳與母公司在宣傳行銷上也相互合作,例如:晶華酒店利用泰國潑水節的慶典邀請客座師傅駐店烹飪,除了在酒店內的餐廳一展廚藝,也可安排客座師傅到館外餐廳大秀絕技,算是一種「資源共享」。

一般來說,館外餐廳的價格較酒店本身低,但其食材和服務又必須維持酒店的水準,因此如何設計靈活的菜單十分關鍵。吳瑋瑛表示,酒店內的餐廳多提供「全套型」的套餐,包含前菜、主食與甜品,用餐氣氛也較正式,屬於Fine Dining性質。

而館外餐廳在菜單設計則提供多元搭配,例如將甜點與飲料,或是水果另外做一個選項,讓不喜甜食、食量較小,或是正在節食的顧客有選擇的空間。同時也因為提供的餐點項目較少(少了甜點與飲料),套餐單價可比酒店便宜。吳瑋瑛以自己為例:「我不喜歡甜食,但很喜歡吃水果,所以館外餐廳靈活的菜單設計很符合我的需求。」

泰市場店景

泰市場店景

因應台灣「嘗鮮」潮流

吳瑋瑛表示,台灣客人喜歡嘗鮮,對於新的食材、新的消費方式接受度很高,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善變,許多流行的東西很快就退流行。因此經營者對市場潮流必須非常敏銳,因應潮流迅速調整。

泰市場在5、6年前,發現經營出現瓶頸,若不調整可能會使餐廳處於停滯狀態,因此當時毅然決然關店一個月,重新裝潢並且設計新菜單,最大的改變是出現了「現點現做」的供餐方式,帶動「泰市場」邁向另一個銷售的高峰。

吳瑋瑛說,洞察社會趨勢,因應潮流調整菜色、裝潢或是服務,是館外餐廳最重要的功課。「我們有旺盛的企圖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吳瑋瑛為集團館外餐廳的未來發展,下了如此註解。

 

館外餐廳小檔案:
餐廳名稱: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泰市場(Spicy Market)
成立時間:2016年1月
餐飲特色:口感酸辣辛香、不失自然健康的泰式海鮮自助餐
經營策略:洞察社會趨勢、因應潮流、隨時調整菜單、裝潢與服務
年營業額:1.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