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2018年8月30日於網站公告,建議民眾不要直接食用含液態氮的甜品,這是因為雖然液態氮本身沒有毒性,但其溫度非常低,如果直接接觸到人體,會凍傷接觸到液態氮的皮膚、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另外,支氣管敏感的族群吸到液態氮,也可能會誘發氣喘發作,造成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
認識液態氮
液態氮為氮氣在極低溫的情況下所形成,是一種惰性、無色、無味、無毒的液體,但因其沸點為-196 °C,若在無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接觸到,接觸部位會有嚴重凍傷風險;若於密閉空間使用,當揮發的氮氣濃度過高,會增加缺氧發生的機率。
由於液態氮的低溫及化學惰性,可以直接與生物組織接觸立即冷凍,因此在生物醫學領域廣泛運用,如生物組織的保存、細胞的儲存、及冷凍療法等。另外,食品業者利用其低溫揮發的特性來保存食品,以及製作某些分子料理和發煙食品,也就是坊間所謂的液態氮甜點Dragon’s Breath及沁煙餅等。
國內外液態氮飲食的意外事件
這次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會公告有關液態氮甜品的警告,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近年來國內外都曾發生多起攝食液態氮甜品的意外事件。
2018年8月媒體報導,中國廣西省有一名女童於食用液態氮冰淇淋時,不慎被液態氮滴到皮膚,造成皮膚凍傷,並送醫治療。同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有氣喘病史的男童,於食用液態氮甜點Dragon’s Breath後10分鐘,開始出現咳嗽不止、呼吸困難等症狀,緊急送醫治療後症狀才改善,其父母後來於網路社群提醒,有氣喘症狀的兒童應避免吃液態氮甜點。
201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少女於食用Dragon’s Breath甜點時,大拇指不慎接觸到液態氮,造成皮膚凍傷,被送到醫院治療,並接受清瘡手術。2017年南韓天安市也發生一起12歲男童因食用液態氮甜點Dragon’s Breath,而造成食道凍傷及胃穿孔的意外事件。
國內也曾發生因食用含液態氮甜品的意外事件。媒體報導,2016年台灣一名男士於逢甲夜市購買沁煙餅食用,吃到一半發現嘴巴出血,因沁煙餅是在餅中加入液態氮,營造噴煙的效果,但若未將液態氮甩乾,會使接觸到的口腔黏膜或皮膚凍傷。當時,台中市衛生局表示,目前國內並未明定液態氮不能加在食品裡,但如果造成民眾受傷,是違反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The Regulations on Good Hygiene Practice for Food, GHP),最重可罰2億元。
醫學文獻之液態氮意外個案
根據2018年發表在Postgraduate Medicine的醫學論文,一位25歲男性喝了含液態氮的自製飲品後,出現胃穿孔、氣胸、縱膈氣腫及皮下氣腫等氣壓性損傷的合併症。另外,2013年發表在BMJ Case Reports的論文,英國一位少女於酒吧飲用含有液態氮的雞尾酒後,馬上出現嚴重腹痛及呼吸困難,電腦斷層發現其腹腔內有大量氣體存在,診斷為胃穿孔,最終接受全胃切除手術。
2010年發表在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的論文,美國一位19歲的男大生,喝了含液態氮飲料後,同樣發生了嚴重腹痛及呼吸困難症狀,送醫檢查後發現腹腔內有大量氣體存在,經腹部手術後症狀改善。2010年發表在Pediatric Emergency Care的論文,美國15歲男孩於學校科學實驗課自製液態氮冰淇淋,食用後倒臥地上並出現抽搐症狀,送醫接受氣管插管治療,診斷為胃穿孔。
其實早在2000年的Pediatrics的論文就有相關案例報導,以色列一位13歲的男童,喝了自行製作的液態氮飲料後,發生嚴重腹痛及胃穿孔合併症,經手術開刀才康復。
台灣未禁止食品添加液態氮
從媒體報導及醫學文獻看來,近年來液態氮甜品的意外事件頻出不窮。2018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於官方網站警告美國民眾不要直接食用含液態氮的甜品,2012年英國於液態氮意外事件後,其國會議員也呼籲政府應立法禁止添加液態氮於雞尾酒中。目前國內主管機關並未禁止液態氮添加在食品裡,因此建議民眾購買相關甜品時,應注意其成分是否含液態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