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60期第60期歐洲食品安全局於新冠疫情時對食安的叮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難免會擔心食物或其包裝上是否有新冠病毒,增加感染風險,歐洲食品安全局在官方網站提出了幾點叮嚀,相關敘述如下文。 作者. 顏宗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60期第60期疫情時代,你與塑同行了嗎?!2021年5月的台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因疫情管理規定,人們紛紛慢下腳步減少在外飲食及活動。然而餐飲外帶及外送平台的訂單卻大增,從簡單的外帶便當到精緻餐廳的餐食,為了保有美食的色香味俱全,餐廳常會使用個別盒子盛裝食物。為了避免消費者外帶回家的時間過長,影響餐點軟爛或變形,餐廳有時還會貼心地先以塑膠袋盛裝餐點,再以紙盒或塑膠盒包起來,吃一餐飯無形中使用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包裝袋。但你可曾想過這些包裝紙盒、塑膠袋中的塑化劑,是否已經一起吃下去了呢? 作者. 廖凱威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9期第59期疫情下的美食健康新指南疫情至今快一年半,全世界仍淪陷在與變種病毒搏鬥的恐懼生活裡,雖有疫苗問世和施打,但仍敵不過狡猾病毒的變異橫行,據了解目前各廠牌的疫苗,其對各種變異病毒株的保護力都未能達到百分之百,因此個人的安全還是得訴求自身的免疫力和良好的衛生習慣。 作者. 楊昭景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9期第59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 食物中毒發生率明顯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影響甚大,很多業者因此蒙受經濟損失, 但在疫情期間,民眾會採取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因此有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食物中毒案例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明顯下降。 作者. 顏宗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8期第58期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食品安全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2021年5月24日台北市及新北市政府宣布,即日起所有餐廳禁止內用,違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目前全台皆為三級警戒,民眾多採取外帶、外送或者購買食材回家自己烹飪,但食材的保存及烹飪仍要多加留意,避免食物中毒。 作者. 顏宗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8期第58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身為消費者的你,如何吃得安心?每年6月7日聯合國訂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是繼疫情發展後一年,聯合國根據疫情在各國間的發展,以食品安全為焦點,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可以稍稍安心的是,根據科學文獻研究,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新冠病毒透過食物傳播,主要原因在於該病毒在離體三天後難有活性,食品從屠宰、分切、儲存、運輸,很少能在三天內完成。 作者. 楊惠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7期第57期甜蜜的負擔千百年來,無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世界,享受甜品一直是貴族的特權。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平權,由甜食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這種愉悅感,已然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作者. 吳泓璁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7期第57期氮氣可用於 食品包裝嗎?媒體報導,2021年3月新北市有一家公司遭檢舉使用工業級氮氣於食品包裝,經衛生局調查,此案是該公司以「禁用於食品」的工業級氮氣使用於寶寶米餅的包裝,其生產製程不符衛生安全原則,有違反食安法第十五條之虞。這個案件引起民眾關注及討論,到底氮氣是否可用於食品包裝?國內是否有相關規範? 作者. 顏宗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6期第56期拚死吃河豚 食用不當的中毒風險長庚醫院最近收治了兩位河豚中毒病患,是一對夫妻,患者自述中毒的原因為食用自己釣到的河豚煮的魚湯。一段時間後,兩位患者陸續出現嘴唇及舌頭麻痺、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伴隨有眩暈的現象。 作者. 顏宗海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6期第56期炸物的丙烯醯胺 讓你不安心嗎?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是加熱過程中,提供食品特殊香氣及色澤的重要反應。梅納反應始於食品中的胺基酸與還原醣(reducing sugar),如葡萄糖、半乳糖與果糖,兩者於高溫下會產生一系列複雜之反應。反應過程除了產生棕褐色物質,也產生許多不同風味的化合物。 作者. 洪偉倫
餐飲知識+餐飲知識+第55期第55期如何防止鎘從口入媒體報導,消基會於去年12月公布嬰幼兒米製副食品重金屬殘留抽驗結果,於抽驗的20件產品中有4件重金屬「鎘」超標,含量介於0.05到0.3ppm之間,根據我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的鎘殘留量上限為0.04ppm。 作者. 顏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