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煎土豆乾鍋雞食譜(6人份)

  • 材料:

雞肉400g、豬油 15g、土豆300g、巴拉煎醬20g、蔥 30g、紅甜椒80g、黃甜椒80g、西芹50g、蒜仁 30g、乾辣椒15g、蝦米 10g、蒜苗10g

  • 作法:
    1. 雞肉塊與馬鈴薯過油至6分熟,備用。
    2. 在鍋中放入豬油與沙拉油共各10g,放入蒜仁、蝦米、乾辣椒與蒜苗拌炒至乾辣椒變色。豬油作法請見松露土豆泥。
    3. 再放入西芹、蔥與紅、黃甜椒,倒入巴拉煎醬。
    4. 上面放入步驟1繼續拌炒,中間加少許水與醬油。
    5. 最後炒到味道均勻、八分熟,放上香菜即完成。主廚在上桌時,會置火爐繼續加熱,故此步驟可不用到全熟。

巴拉煎土豆乾鍋雞

巴拉煎土豆乾鍋雞
  • 兩道菜比一比:

這道菜維持土豆乾鍋雞為主角,但加入了南洋風味,主廚將茲粑辣椒醬改為巴拉煎醬,巴拉煎醬是馬來西亞的有辣度的蝦醬。主廚說:台灣雖然有干貝醬,但辣的比重較低,巴拉煎醬可帶來鮮味與鹹味,適中的辣度可以開胃、祛除暑氣,如果沒有巴拉煎醬,也可以用茲粑辣椒醬加入蝦米來取代。

松露土豆泥食譜(4-6人份)

  • 材料:

松露醬20g、馬鈴薯250g、雞蛋1顆、蘿勒4片、豬肉10g

  • 作法:
    1. 豬肉先用大火拌炒,起煙後轉小火炒至豬肉變為褐色。
    2. 步驟1將油過濾後,加入鹽與胡椒翻炒,加少許糖與水後起鍋為脆哨,備用。
    3. 馬鈴薯切塊蒸熟放入袋中,以菜刀壓成泥。
    4. 在步驟3倒入蛋汁,與馬鈴薯混合均勻。
    5. 步驟4倒入鍋中,再倒入脆哨,加少許鹽與松露醬,以小火拌炒均勻。
    6. 盤子擺4片蘿勒,再放上步驟5即完成。

松露土豆泥

松露土豆泥
  • 兩道菜比一比:

松露為國際性的食材,貴州也是產地之一,主廚將松露融入家常菜,提昇原本貴州土豆泥的質感,這次也結合時尚的吃法,利用蘿勒葉盛裝土豆泥,在拿取與品嚐都相當方便,適合作為桌菜菜色的一道料理。

葉國憲

現職:東方饌黔天下創辦人

入行年數:15年

拿手菜:乾鍋系列、宮保雞

在迪化街開餐廳的葉國憲,致力於將迪化街風華呈現給國際觀光客。他觀察這幾年餐飲界說:由於消費習慣改變,加上國際級餐飲進到台灣,整個餐飲市場變得多元化。這幾年流行網美風餐廳,強調的外觀,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這些對消費者有利的變化,卻對老店造成衝擊,講究老味道的老店一間一間遭淘汰。但葉國憲說,變化會給老店帶來新思維,經由不斷地調整,老店也能獲得新生。

餐飲消息

其中有四個主題脈絡,2013年到2014年1-2月號共有六期以不同糕體為主題,包含水果蛋糕、派和塔、布丁和布丁蛋糕、起司蛋糕、杯子蛋糕;2014年則是以水果為研發重點,分別以草莓、鳳梨、百香果、梨子、木瓜五種水果入甜點的食譜分享。

2015年,我們用粉紅色、青色、紫色、黃色和白色區分食譜內容;2016年則以地域畫分,分享歐洲節慶甜點、亞洲節慶甜點、美洲特色甜點、大洋洲特色甜點的食譜。

專欄雖以西式或異國甜點食譜為主要分享內容,但2013年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故總統蔣中正先生國宴菜單特展」,《料理‧台灣》於當年9-10月號、11-12月號雜誌,邀請資深主廚許加建、林昌城、嚴永裕分享六道國宴特色點心的研發概念與食譜設計,讓人一窺當時的飲食文化風華。中式甜點食譜分享也曾邀請到人稱阿浪師的洪滄浪,分享中式酥皮製作蓮花等技巧。

 

甜點師傅 正夯

早年,傳統的糕餅店或西點麵包店在甜點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隨著外來甜點品牌進入台灣,飯店引領的下午茶風潮,到烘焙師傅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料理.台灣》第24期特別企劃就以「甜點師傅正『夯』炙手可熱的烘焙產業」為主題。

許多在海外學習餐飲的人回台開設自己的甜點店鋪,也有外籍甜點師傅落腳台灣,為烘焙市場提供更貼近國際的思維和甜食。近幾年,台北米其林指南讓餐廳裡的甜點主廚逐漸受到關注,《料理.台灣》第44期特別企劃也曾以「盤飾甜點」為主題。

近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社群平台興盛,對消費者而言,桌上精品般的甜點成了展現生活品味的工具,消費者的需求刺激甜點師傅精進,尤其在造型上。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餐廳或甜點店標榜著「相機先食」。

另一方面,透過網際網路,甜點師傅可以很快、很容易與世界厲害的甜點大師接軌,知道法國、日本或其他地方的甜點流行趨勢,然後試著依此基礎做出擁有自己風格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當法國甜點主廚Christophe Michalak等人走到幕前,或利用社群平台instagram營造個人品牌,法式甜點及從業人員更受重視,原料代理商如聯馥食品、苗林行,或專業烘焙教室187巷的法式紛紛邀請知名甜點師來台開設大師課,成了台灣甜點界的美味推手,促進甜點市場在質的方面的進步。

 

因地制宜的甜點策略

神旺普諾麵包坊主廚余振堯表示,從2015年開始,烘焙產業較以前難做很多,大環境景氣不好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則是獨立甜點店紛紛開業,使得產業飽和,但卻會刺激產業發展、帶出更多新意。

無論智慧型手機、社群平台發展,或是國外甜點主廚的示範課程,都讓台灣烘焙業有新想法,但他表示,新技術或者創意的表現固然吸引人,但還是要顧及成本和利潤問題,此外,因地制宜的甜點策略才是長久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