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人如其名」,那是否能「菜如其人」,從一道菜就可看出師傅的用心與廚藝?
從小立志當大廚
中式的精神 西式的擺盤
滿載而歸
顛覆規矩 重新定位中菜
余偉經主廚一到任,就將菜單進行一場大改革,更動了一百多道,將近百分之七十的菜色,菜路很廣的他從涼菜到煲湯最後的點心,每種出七到十種的新品項,即使是基本的烤鴨和叉燒,配方也全面進行調整,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余偉經主廚來到紫艷已準備推出第三波菜色,每一期都有專屬於主廚的招牌菜。
余偉經主廚過去受訪時曾說,一道好的料理,百分之九十是選擇正確且新鮮的食材,僅剩的百分之十是來自廚師的技巧與創作。海鮮是主廚最常用的食材,只要新鮮就能烹調出好味道,因此他的拿手料理充滿濃濃的海味。
在2011年余偉經主廚代表香港The Mira酒店參加由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美食最大賞」,以「東方夜明珠」這道菜獲得此比賽的最高榮譽「至高榮譽金獎」。喜歡求新求變的余主廚初到紫艷時,就將帶來台灣的「東方夜明珠」升級,以台灣在地食材為基礎,並賦予新的名字「金露夜明珠」,成為餐廳的鎮店之寶。在構思這道菜時,余主廚認為廣東菜口味好但表現方式卻很傳統,但如何保留傳統又顯得獨特是個惱人的難題。在「金露夜明珠」的料理過程中,首先要將栗子南瓜與花蓮玉米雞一起熬煮四個小時成金黃色的醬汁,中間的夜明珠則是將明蝦漿、花枝與黑松露手打成球,最後妝上魚子醬及金箔,並在旁鋪上蟹肉做點綴。「打蝦漿」雖是中餐常用的料理方式,但表現手法希望能與一般廣東菜不同,余主廚經過不斷的嘗試,才呈現出這道看起來要很自然,又不過於複雜的手工菜。
視覺與味覺的雙重洗禮
今年一月底,已在台灣生活近半年的余主廚,發現台灣人愛吃海鮮、好養生,入境隨俗的他以「廣東料理的精神,西式料理的擺盤」為不變的初衷,並依照季節設計許多創新菜色,並像在為自己的孩子命名一樣,幫每道菜賦予符合其特性的名字。
余偉經主廚常花不少心力在腦力激盪,一個常見的食材要如何以不同的手法表現出來。在傳統廣東菜,鮑魚配上鵝掌,蔬菜鋪在旁做裝飾似乎已成定律,余主廚思考著,如何做出視覺上有「層次感」的鮑魚,這個新想法產生了「鮑魚三疊」這道菜,如其名為百齡菇、時蔬、鮑魚層層堆疊,使用四顆南非五頭孔雀鮑,清蒸五小時鎖住鮮味,再以玉米雞、金華火腿、排骨煲五至六個小時;時蔬是依季節選擇菠菜、豆苗或莧菜,以滾水燙過後冰鎮;最下層的百齡菇則飽吸鮑魚汁的精華。起初將鮑魚擺上去時,外表看來沒想像中的美觀,最後將鮑魚、蔬菜以圓型呈現,整體看起來豐厚多汁,也增加了入口的層次感。
而擅於海鮮料理的余主廚,為了向漁民們表達感謝之意,以船載滿海鮮為概念,發揮創意設計出「滿載而歸」,以美國大遠鱈經過高溫油炸成船型,只要鱈魚夠大夠新鮮就能炸成這特殊的形狀,船上的乘客為明蝦、美國干貝、螺片,最後插上以香茅與米餅製作的風帆,宛如一艘真正的船。此道菜除了隱含豐收回程之意,其特殊之處在於一般炒干貝是使用XO醬,但為貫徹漁船的概念,主廚改炒入自己調配的蝦膏醬。余主廚堅持調味都出自自己的雙手,當大家烹飪手法都大同小異時,調味即見真功夫。
余主廚在研發菜色時,最大的瓶頸是找不到心目中的好食材,在台灣因為政策關係,很多食材無法進口,有些菜色難以發揮到淋漓盡致,例如最近就在找新鮮的荷葉片,但數量相當稀少,無法運用相當可惜,主廚的應對方法即是改變烹調的手法,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遇到新奇的食材,主廚就會深入研究,製造新鮮感,鱘龍魚子就是主廚近期常用的特殊食材,因培育周期長,成本相當高昂。余主廚為了為讓客人在酷熱的夏天能品嚐到清爽的料理,以此研發最新的招牌菜「鱘龍魚子海膽蛋白龍蝦球」,同「金露夜明珠」使用花蓮玉米雞熬煮湯頭,具有甜美滋味的加拿大海膽配上清蒸的澎湖龍蝦與蛋白一層一層去做變化,最後放上高檔的鱘龍魚子,口感豐富,味道清淡不油膩,符合台灣人追求的養生概念。
對余主廚而言,這些招牌菜就像自己的分身一樣,新潮且內斂的個性對應了精緻的擺盤與實在的味道。主廚之所以將擺盤作為自己的特色,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客人在精心烹調的料理上桌時,眼睛能為之一亮,品嚐的過程是一場感官的洗禮,而非單純地用餐。
米其林之夢
作為知名飯店的主廚,余主廚身著乾淨潔白廚師服表現了他對職業的尊重;將份內的事做好是他的工作守則。去年余主廚背負著W飯店的期望來到台灣,所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將自己的招牌菜傾囊相授給下面的人,為了保持同樣的出菜品質,余主廚花很多心力在教育訓練上,改變大家的觀念與手法,同時還必須了解餐廳的定位、公司能提供的資源與好食材的多寡,並時常與客人聊天了解消費者取向,作為設計菜單的依據。
認真的余主廚現在全心專注自己最初的夢想,但在二十年前,他曾放棄廚師另覓它職,過了十個月才發現站在廚房為每一位客人下廚仍是他的最愛。余主廚堅定地說,「要有目標,才能繼續做下去」,他將目標放在帶領紫艷中餐廳的團隊摘下米其林星,證明離開家鄉的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