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Menus of Change是每年由美國烹飪學院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共同舉辦的會議,使命是讓美國人以「吃」來友善土地。2018年會議中,美國堪薩斯州薩利納土地研究所所長Fred Iutzi提出新物種「多年生小麥」(Kernza)。

多年生小麥是土地研究所多年來進行「一年生小麥」和其近親「多年生小麥草」交叉育種而得出的新物種,被譽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問題的武器」,能夠改變農業、保護環境。

穀物占人類每日卡路里攝入量的45%,而這些穀物都是一年生長的植物,需要每年重新耕種,使得表土流失、土地失去利用價值。即使使用免鬆土技術或其他保護方法,還是會在每次種植時損失0.5公釐的表土。

而多年生小麥不須每年翻土、覆土種植,能減少碳排放量。它的根部在土壤下延伸超過3公尺,是小麥的兩倍以上,提升鎖水能力,使碳元素和氮元素回歸土地,增加土壤肥沃力外,也有助於穩定土壤。

美國人已經可以購買到由多年生小麥製成的披薩、義大利麵、啤酒,和美國食品巨頭General Mills推出的早餐麥片。General Mills還為育種團隊提供50萬美元資金,使其完全投入商業化生產。

多年生小麥也出現在美國餐廳裡,舊金山Perennial餐廳創始人Anthony Myint表示,他們的麵包含有20%至30%的多年生小麥。Myint形容多年生小麥「帶有青草味,是具有特色的味道。」

Perennial餐廳每隔三到四個月就會獲得八袋麵粉,這是目前生產的一小部分。土地研究所努力於提高多年生小麥的產量,但這將會是個漫長的過程,Iutzi預計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不會有其他作物可以實際替代小麥。

年初,新一代生技食品在美國上市,你可以在零售商店架上選購由基因編輯的大豆油所製成的沙拉醬或燕麥棒。基因編輯食物(Gene-edited food)不同於「基因改造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基因編輯食物是改善全球糧食問題的重大突破之一,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能繼續為數十億人提供食物。然而,消費者是否能接受基因編輯食物?還是將它視為基因改造食物的一種?農民以往透過選擇性繁殖來獲得具有某些特徵的後代,長期操控作物和動物的物種。這樣的作法相當耗時,其中存在利弊權衡的問題,例如,經過幾代交叉繁殖的番茄,相較其如豌豆大的野生祖先更加脆弱,且改變番茄的營養。

基因改造食物是在植物或動物的基因裡,引入其他種類的DNA而產生新的特徵,最著名的是基改玉米和大豆,混合細菌基因讓它們對害蟲或除草劑有抵抗力。

即使國際級科學家一致認為基因改造食物很安全,可以安心食用,但有人仍對基改食物保持戒心。名為CRISPR和TALENs的最新基因編輯技術,藉由分子剪刀的切割功能來編輯生物DNA,精準改變食物,讓成本更低,並且不會引入其他物種的DNA,為農作物育種帶來革命性突破。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基因工程與社會中心主任Jennifer Kuzma表示,編輯基因時,若因「脫靶」,產生無法預期的變異,可能會影響作物的營養價值或動物的健康狀況,所以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可能發生問題的地方。但大多數基因編輯的植物和動物都能吸收更多營養素。

儘管各國政府對基因編輯食物的觀點不同,也還沒有一致的監管規範,但基因編輯食物要能商業化,還是取決於大眾是否能接受這種人力介入的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