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GEN重現粵菜老味 手工菜年代的飲食輪廓
七月中旬,高雄「雋GEN」中餐廳迎來一場別具意義的餐會,主廚陳泰榮(早哥)親自邀請恩師,粵菜大師葉志光師傅大展身手,兩人以「傳統‧經典」為題,聯手重現一場穿越時代的老粵菜之作。
葉志光師傅與早哥相識已逾二十年,情如師徒、亦如忘年之交。此次兩人合體,合作無間,從1930年代至1980年代的粵菜經典中精選代表菜色,試圖勾勒出香港花樣年華年代的飲食輪廓。葉師傅強調每一道菜皆為耗時費工的手工菜,講究步驟細節、忠於原味,又悄悄埋入創新,讓老菜不只被復刻,也有了新的生命。
餐會中「鮑羅萬有」功夫菜,類似香港人年節時吃的盆菜,運用鮑魚、日本刺參、花膠等珍饈象徵「應有盡有」,意象豐富,滋味亦是層層堆疊,這次還特別搭配山苦瓜,利用甘苦味來平衡醬汁的濃郁感,大膽搭配堪稱一絕。
另一道源自1930年代的古法蒸魚,薄透的豬網油包裹著石斑魚塊,搭配些許玫瑰露酒去腥,豬網油的油脂讓蒸出來的魚肉細嫩甘香,底下特別襯上五花肉片,金針則吸滿魚汁鮮味,這種覆蓋豬網油蒸魚的作法幾近失傳,視為「粵菜蒸魚的天花板」。
為了讓經典老菜真正「回魂」,餐會籌備期間,早哥更親自陪同葉師傅探訪產地,逐一挑選合適且供貨穩定的食材。早哥坦言:「開菜單前,一定得找到真正合用的食材,否則就不開這道菜。」譬如古法蒸龍躉石斑、煙燻霸皇鴿、豬肝浸時蔬等幾道料理,所需的關鍵調味料,就是翠綠色天球瓶身的「玫瑰露酒」,在台灣不易取得,還必須託人從中國帶回,只為確保原汁原味。
老師傅才地道 葉志光擔任雋客座主廚
這場餐會,也是葉志光師傅退休八年後的正式回歸,他長年居住新加坡,這次在雋GEN復出,證明寶刀未老,讓粵菜經典重現,對台灣饕客來說,更是機會難得的福氣。「老菜,還是得由老師傅來做,才夠地道。」國城建設旗下萬象餐飲集團負責人洪士庭表示。餐會結束後,也立即宣布八月起,葉師傅擔任雋GEN未來半年兩季的客座主廚。
葉師傅將以超過半世紀的刀火功夫,親自坐鎮雋GEN。這次回歸,他也感慨地說:「很多廚房為了效率,不再願意花時間等,但好吃的東西,就是要慢慢煮。」
師徒聯手的餐會菜單靈感,來自葉師傅1969年初入行時學習的那批老菜,曾在香港高級酒樓與婚宴間風靡一時,如今卻逐漸消失,連作法都幾近失傳,未來客座新菜單也會保留部分餐會迴響熱烈的菜色,如京醬爆鰻球、上湯燉排翅、煙燻霸皇鴿、冰花蛋球等。
早哥也特別有感而發的說「這些老菜,吃一餐就少一餐。」因為理解這些手工菜繁複的作工,更明白傳承的難能可貴。透過這次重現,葉志光與早哥也將持續為港都注入粵菜底蘊,就像雋GEN這座承載風土與時間的大宅,靜靜成為粵菜文化的書廊,把經典老味,一頁頁留住。
葉志光X陳泰榮 「傳統‧經典」餐會:
開胃三品皆以油炸手工菜為主,早哥解釋早期香港宴席的開胃菜沒有涼菜,頂多放一些花生米、皮蛋薑片等小菜等待開席,後來90年代受到中國飲食習慣影響,才會有開胃菜,因此餐會準備兩人熟悉的家鄉味。
「家鄉蓮藕餅」
首道開胃菜以蓮藕餅劃開序幕,其為港人熟悉的茶樓手工點心,將九孔蓮藕過水去皮剁碎與切丁,兼顧黏性與脆感,搭配梅花豬絞肉為底,鹹魚(馬友魚)提鮮、香菇添香、馬蹄、芹菜末調和後夾入薄切蓮藕片中,半煎半炸至外酥內嫩,層次豐富。葉師傅與早哥說:「蓮藕餅看似平凡,但好吃的關鍵,全在比例與火候。」
「官燕琵琶豆腐」
取形自古樂器「琵琶」,為粵菜宴席中的經典手工菜式,此次餐會中重新演繹,展現更豐富的層次與精緻工藝。傳統板豆腐以手工篩網兩到三次,只取最嫩的口感製成基底,拌入瑤柱、蝦漿、香菇、冬菇與香菜梗,燕窩經清水發透去雜後,以上湯煨煮即可使用。
60-70年代會先將官燕泡發放在豆腐最上面,但早哥希望可以讓賓客吃到更多官燕的脆度跟口感,調味後打漿塑形,因此兩位師傅此次特別多加一道冷藏步驟,將燕窩煨煮後靜置低溫,使其結構重塑,更顯緊緻滑嫩,膠質感鮮明,入口多一分彈性與層次,出餐前再填入豆腐中蒸熟定型,外裹特製蛋白漿,酥炸至金黃酥脆。襯底是炸過的過貓,琵琶豆腐沾取上湯濃縮過的醬汁,增加鮮甜。
「京醬爆鰻球」
最後一道開胃菜以京醬為靈感,融合港式熱炒技法。選用肥美鰻魚先去骨,切花成球醃製,炸至金黃,鎖住魚肉的油潤鮮香。醬汁用到豆瓣醬、番茄醬、辣椒醬為基底,搭配蠔油、紹興酒及蔥薑蒜爆香快炒,將醬汁緊緊包裹鰻球,火候精準掌控,收汁後呈現鹹甜微辣的濃郁風味,保留醬汁醇厚層次。
「煙燻霸皇鴿」
特選屏東乳鴿,取古人所言「一鴿頂九雞」之意,兩位師傅憑藉多年經驗,精準掌握「豉油汁」和「玫瑰露酒」比例與醃製時間,先以分層刷製方式為乳鴿上色,上下交替三至四次,方能讓醬香深入肌理,使色澤均勻通透,隨後浸入約八到十分鐘,層層疊加風味、恰到好處控制鹹度滲透,卻不失肉質的柔嫩滑順。
其後採用普洱茶與砂糖低溫慢燻至上色,煙霧輕繞,茶香與甜煙交織,為乳鴿添上豐富而細膩的層次韻味。
「科甲上湯燉排翅」
取「科甲」之意,象徵科甲及第、節節高昇、功成名就,是傳統粵宴中極具喜氣與象徵意義的菜式。不僅凝聚傳統粵菜對火候與工序的極致追求,更是葉師傅此次最想重現傳承的一道代表作,是一道非常傳統的老菜,光靠食譜是難以複製的,每一步都蘊含著過往時間與經驗的份量和累積。
冬瓜先經挑色、刨皮、雕花,再細心夾入伊比利火腿片,與整片包翅一同入盅慢燉,文火細熬,使冬瓜清甜與上湯精華互相滲透,湯色清透、香而不濁,入口溫潤甘甜。火候控制極為關鍵,唯有恰到好處,才能燉出湯的澄澈與層次。
選用頂級排翅,經長時間泡發、焯水、去腥,再逐段修整,保留翅絲原型與彈性。久燉之後仍柔韌細膩,展現細火慢功的極致。上湯則以老母雞、豬骨與火腿骨文火熬煮8至12小時,過濾兩到三次,只留一抹清亮湯色,加入伊比利火腿後,更添淡雅脂香與鹹鮮餘韻。「以前這是飯店或婚宴壓軸的經典大菜,但現在幾乎沒人想做了,太費工了。」葉師傅說。
從火候控制到食材比例,再從冬瓜處理到湯味層次,唯有曾親手掌杓者才懂其中的功夫,否則很難真正理解這道菜的珍貴所在。
「蟹粉大明蝦」
選用頂級五頭大海蝦,手工剖背去腸,快速過油,保留蝦肉的嫩滑彈性,另以翠綠蜜豆快炒,為這道濃郁菜色增添爽脆清香。精華則在醬汁,打入蛋白,以太白粉水輕勾薄芡,以新鮮沙母與現蒸蟹膏爆香起鍋,注入雞高湯煨煮,成就一鍋色澤橘紅、質地細膩的蟹粉蛋白芡汁,滑不見粉、膏香四溢。大蝦入鍋與醬汁大火翻炒收味,使每一隻蝦都均勻裹上蟹膏香芡,蟹肉細絲點綴其間,香氣鮮明。
「包羅萬有」
是一道1960年代的經典粵菜,包含了花膠筒、日本刺參、五頭鮑魚、花菇、瑤柱甫與滷豬腳等珍品,匯聚粵菜中頂尖珍稀食材,展現港式功夫菜深厚底蘊。
花膠筒需歷經一日以上清水反覆浸泡與換水,再以薑蔥水輕煮去腥,反覆工序之後,終得膠質柔韌、膠潤而彈的極致口感。瑤柱甫是以白蘿蔔挖空填入瑤柱後,文火細燉,蘿蔔逐漸吸納海味與膠質,入口甘甜軟嫩、風味交融。滷豬腳的醃製與燉煮更顯火候功力,需全程控溫掌時,才能讓膠質完全釋出,成就入口即化、香醇軟糯的圓潤口感。收尾時加入珍稀刺參,再以鮑魚高湯勾芡提味,晶亮醬汁緊緊包裹每一味食材。最後搭配的山苦瓜,夏季去火之外,又可以平衡醬汁的濃郁感。
「古法蒸龍躉石斑」
先將石斑魚切塊,輕輕以豬油醃製,使魚肉表層帶著柔滑的光澤與入口即化的細嫩。再以柔軟的豬油網輕包裹著魚肉,底襯五花肉片帶出油脂香氣,一同在蒸籠裡接受蒸氣的溫柔洗禮,慢慢交融出細膩而豐富的滋味。當蒸氣緩緩散去,淋上秘製醬油汁,隱約帶著豬油的圓潤與甘甜,恰到好處地襯托出食材本身的鮮活與溫潤,佐以金針、紅棗、木耳、蔥絲。
「杞子豬肝浸時蔬」
靈感源自傳統枸杞葉豬肝湯,兩位主廚將經典湯品巧妙轉化為清爽時蔬搭配細嫩豬肝的呈現。嚴選新鮮豬肝,細心去膜去筋,厚切後以清水多次浸泡,徹底去除血水與雜質,確保口感細膩滑嫩且無腥味。看似簡單卻非常費工,卻是價值所在。
豬肝以輕燙,火候掌控精準,既鎖住鮮嫩彈性,又吸納杞子的溫潤甘甜,醇厚與甘甜相映成趣。當季新鮮莧菜經輕汆後保持翠綠爽脆,與豬肝形成絕妙口感對比,增添清新層次。
「懷舊冰花蛋球」「養生八寶茶」
冰花蛋球又稱「糖沙翁」,是1950年代盛行的傳統小點心,必須即做即吃。以新鮮雞蛋為主料,打散後調製成滑順蛋漿,再以恰到好處的油溫下鍋。蛋漿遇熱瞬間膨脹,形成一圈圈如雪花綻放般的脆邊冰花。外層薄脆,內裡仍保留滑嫩濕潤的蛋心,口感層次分明,入口蛋香四溢,外層再輕灑一層細緻糖粉。
最後登場的「養生八寶茶」,如今連香港也難得一見,曾是古早時代有錢人桌上的珍貴甜點。嚴選竹笙、黃耳、如耳、白木耳四種菇耳類,質地清脆,富含植物性膠質;百合、蓮子、枸杞、龍眼肉則以其溫補潤養的特性,為茶湯添上層層溫和甘雅的藥香。所有食材經過精心泡發、清洗、汆燙,去除雜味,再以冰糖細火慢燉兩至三小時,熬煮出這盞澄澈金黃、入口即暖的養生佳品。
從八月開始,雋 GEN 中餐廳由葉志光師傅擔任客座主廚,亦將推出三套全新菜單:「雋溯」、「雋承」、「雋境」,一同細品粵菜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