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一、前言

1970年代,我從中文學界跨入民俗藝術領域,親自踏查過臺、澎、金、馬各地區,挖掘數十家百年老店。面對每家老店無不以肅穆的心情,誠摯的叩訪,從而探索其豐饒多元的底蘊。其中以糕餅老店印象最為深刻,例如:澎湖‧盛興(1864~)、士林‧郭元益(1867~)、臺南‧萬川(1871~)、鹿港‧玉珍齋(1877~)、高雄‧舊振南(1890~)、豐原‧老雪花齋(1900~)、基隆‧連珍(1912~)等,它們大多位於聚落中心或信仰圈內,集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諸神佛誕與日常生活糕餅於一店,可說是臺灣飲食文化史,甚至是臺灣發展史不容忽視的「存在」。

這裡,特別以豐原‧老雪花齋為對象,探索其多元內涵。

豐原,平埔族岸裡社稱為葫蘆墩,北邊有大甲溪橫亙,清代在境內開鑿水圳,灌溉千里土地。日治時代在葫蘆墩試種改良的蓬萊米成功,因品質優良,便以「豐原」取代舊名,而蓬萊米亦成為獻給天皇的御用米。

當時日本政府在豐原發展漆器與糕餅兩類產業,原因是豐原為東勢、八仙兩大林場木材集散地,又規劃為培植漆器製作中心,因此日人聚集。麵粉工廠的設置,促進糕餅業的生機,也開發許多和式餅,同時配合慈濟宮(1805~)信仰圈與歲時節慶製作系列糕餅,是以,中正路糕餅店林立,有餅街之稱。然而開風氣的關鍵人物,恐怕非呂水莫屬了。

二、開風氣之先

(一)呂水的傳奇故事

呂水

呂水

呂水,外號阿水伯、龜仔水,清光緒5年(1879)生於臺中縣神岡三角仔。幼年家境窮困,他身為老大,為了貼補家用,十二歲就到市場批發花生糖、甜餅等,沿街叫賣。十三歲,邂逅福建汀州隻身來臺的料理師傅陳促,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之交,呂水稱他為促叔。每當賣完花生糖,他會趁空跑到促叔餐廳幫忙洗碗。有一次,促叔生了一場大病,呂水主動照顧他一個月。促叔心存感激,又欣賞他的勤奮,決定收他為徒弟,傳授一身廚藝。

陳促廚藝屬於廣東汕頭料理,呂水三年學徒生涯,促叔悉心傳授,包括拿手絕活的汕頭甜點。十七歲,呂水遇到一段機緣。豐原仕紳陳德全,是位大米商,人稱德全伯,交際廣闊,每天文人雅士盈門,為了招待賓客,便聘呂水為廚師。阿水伯很爭氣,以汕頭料理加上甜點征服賓客的味蕾,獲得德全伯相當的器重,突破主僕關係成為知己之交。這時,阿水伯內心泛起一個夢想:開一家糕餅店。

光緒26年(1900),德全伯為了幫呂水圓夢,特別邀請六位頗具名氣的秀才來品嚐呂水的手路菜,酒酣耳熱之際,大家吟詩作對,並以一副「花香天下中秋桂,雪映莊前臘月梅。」嵌字聯做為未來糕餅店名―桂梅齋。沒想到名書法家劉曉邨突然靈感揮毫,寫下詩意盎然的「雪花齋」三個字,讓秀才們拍案叫絕,成為新店命名的一段佳話。這年,呂水二十一歲,正式在中正路開店營業,可惜三年後宣告歇業。

阿水伯為了養家與紀念促叔,在富春街開設「梅春香酒樓」一展好廚藝。但在日治時代,物資缺乏,大眾消費能力較低,苦撐兩年,祇有賠錢收攤一途。

這些年,阿水伯經歷坎坷連連的人生:入贅林家、婚變、帶著兩個女兒生活、歇業。

他的好手藝受到賞識,被「豐原家政女學校」敦聘為料理講師。他憑經驗授課,風評甚佳。明治40年(1908),臺灣鐵路臺中車站完工,為恭迎天皇裕仁之弟戴仁親王來臺主持剪綵儀式,霧峰林獻堂捐地建造臺中公園,還準備設宴款待,豐原家政女學校校長特別推薦阿水伯為晚宴總主廚。他的廚藝通過層層關卡,讓嘉賓臉上綻放滿意的笑容。可是卻忽略了最後一道甜點―蛋糕。事在緊急,他急中生智,將鴨蛋、麵粉攪拌均勻,擺在蒸籠上,清蒸成蛋糕狀,於上下兩層蛋糕之間,鋪上紅蔥頭、碎肉、筍丁拌炒過的餡料,這種創意的鹹蛋糕,蛋香洋溢、清淡可口,甚獲親王的稱讚,當下御賞二十元。阿水伯的鹹蛋糕,騰傳一時。

1919年,與十七歲的連阿完結婚,育有六男五女。為了養家餬口,阿水伯決定重操舊業,大正10年(1921),雪花齋餅行在中正路上開張。大正十四年(1925),他參加日本政府舉辦的「臺灣區糕餅展」,以「雪花餅」、「冰沙餅」雙雙榮獲銅牌,一時聲名大噪。

經過多次的考驗,在在證明阿水伯的糕餅技藝,並打造了金字招牌,慈濟宮前的「雪花齋」,顧客盈門。阿水伯樂善好施,行有餘力擔任里長,熱心推動民俗活動,重振「豐原集成軒音樂部」。

諺語云:「樹大分枝,人大分家。」1959年,呂水決定將中正路200號「雪花齋」本舖交給長子賢明、次子坤培經營。自己帶著老三嵩山、老五松吉與老六吉雄,在中正路212巷一號,另立「老雪花齋」,那時他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家。1968年,呂嵩山創立「菊花齋」(2007年,其子呂柏宗改為「呂氏柏記雪花齋」)。同年,阿水伯仙逝,享年八十九歲。

老雪花齋從傳承百年的製餅精神-『無理由』延伸而來的無理『油』,正是強調天然、健康、無添加的豬板油。

(二)「無理由」的呂松吉

呂松吉(1942~),是阿水伯的老來子,排行第五。小學時,目睹中秋佳節全家忙碌作月餅,便主動投入揉麵包餡。畢業後,考進豐原高商初中部,喜歡繪畫,曾獲全省美展第八名。十四歲,因體弱又胃下垂,決定習武,沒想到讓他既克服病痛,也練就一身鷹爪功,成為南宗少林俗派第八代掌門人(1972~)。高中就讀省立臺中二中,因不習慣制式教育,一年後輟學,前往霧峰中央影業公司製片廠,跟隨趙怡胤組長學素描與美工設計。適逢分家,「老雪花齋」亟需人手,他毅然決然返回豐原,跟在老父身旁學習糕餅的技術,那年,他十七歲。

1961年,呂松吉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正式升為師傅,並且用心於經營之道。1963年,與劉阿糸(1946~)結婚,接著當兵。二十六歲,阿水伯逝世。1969年,他成為「老雪花齋」當家,積極思考傳統糕餅的轉型。1973年,他親自烘烤糕餅,參加「中華民國臺灣區第一屆糕餅麵食展覽會」,將父親命名的「雪花餅」(綠豆椪)改為「雪花月餅」,榮獲第一名,從此成為「地方名產」的代表。

他曾向叔父呂慶和學習麵雕(看牲、賞桌),經過改良後,別樹一幟,在各大型廟會、醮典展示,深受好評。1984年,豐原舉行「祈安三獻醮」,他應邀展出「山海眾生」之龍、虎、魚、蝦、鳥等麵雕,造型栩栩如生,其中的「龍」獲得第一名,一時震撼麵雕界。1993年,臺中縣文化中心特別舉辦了「呂松吉麵雕技藝展」以肯定他的造詣。

他沉潛武學半世紀,深深體會南宗少林三昧:柔中帶剛,聽勁爆發與當下棒喝,因此,在工廠親題「無理由」三字,供自己與員工同參。他曾說:「無理由。面對問題,沒有任何理由。簡單的說,凡事用心,直接面對。」換句話說,無理由宛如禪宗的法門:棒喝。截斷言語辯說,直探問題核心,自己尋求答案。這可是從人生經驗中覺悟出來的「當下」智慧。

呂松吉接班後,將老雪花齋定位為精緻漢點文化,為了改變傳統糕餅的重糖、重油、重口味,他進行許多改革,包括:食材與製糕餅技術,例如:雪花月餅的豬肉塊改為碎豬肉。製餅技術(烤爐、揉麵、切割),以自動化、機械化取代手工;在包裝設計,他設計「笑臉月亮」意象,象徵月圓、餅圓、人團圓,拉近顧客的心理距離;他強調「餅道」,吃餅四階段:耳聞、眼見、鼻嗅、品嚐,循序漸進。咬一口雪花月餅、配上一口溫茶、閉著嘴,用舌頭攪碎皮、餡,慢慢嚥下去,再吸一口氣,頓時口齒留香,讓人感受到一種無以言說的酣暢之滿足。

他在阿水伯的傳統糕餅基礎上,研發精緻系列,先後推出產品十餘種。2000年,老雪花齋進行改組,成立「桂梅莊老雪花齋興業有限公司」,並選定父親節那天交棒,由第三代呂弘仁(1969~)、呂弘忞(1973~)兩兄弟接手,他本人則退居幕後當總監。

(三)從傳統出發的新世代

呂弘仁,出生於糕餅世家,就讀豐原小學、國中時,成績均列前茅。1987年臺中一中畢業,1988年就讀成大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碩士班(1992~1994),開始思考對家―老雪花齋的責任。1995年,進入博士班,他在學術與家業兩個選項長考,1996年決定休學,並與謝錦慧(1969~)結婚,1997年服兵役。2000年,正式接下「老雪花齋」的棒子,其實他在高中時就跟隨父親學習製作糕餅,在這關鍵時刻,他埋首專研糕餅的技藝,盡得老雪花齋的看家本領。他負責整體營運,利用電腦,開發網路宅急便打開通路,為傳統糕餅業開拓新路向。

呂弘忞有心投入糕餅文化,銘傳大學國貿系畢業後,留學東京菓子學校,細心統整日式、臺式糕餅。接班後,負責生產線,為第三代共築厚實的基礎。

老雪花齋三代,歷經百年歲月,它的輝煌成就除了男主人的努力外,還有默默工作的賢內助。第一代連阿完為「綠豆椪」命名,騰傳糕餅界。呂松吉說,雪花餅,俗稱綠豆椪,以其外型雪白,餅皮多層次,宛如雪花一片片,故名雪花餅。以前製作糕餅都採取雙面(翻面)烘烤法。有一次,因為父親一邊應付顧客,一邊烘烤糕餅。其中有幾顆忘了翻面烤,出爐後,個個外皮雪白、微微凸起。這種現象,引起他的好奇心,決定隔天再次試驗。他把外皮包上甜綠豆黃,擺到爐中單面烘烤,出爐時是一顆顆小小、白白的,形狀像乒乓球似的。有位顧客問他:「這是什麼餅?」他還來不及反應,機靈的太太突然冒出一句:「叫做綠豆椪啦。」這就是「綠豆椪」一名的由來。

第二代女主人劉阿糸,進入呂家後,獲得阿水伯的真傳,專門製作鹹蛋糕。她每天早八晚十,開、關門面,辛苦持家。

第三代謝錦慧,畢業於臺中商專會統科,婚後育有子女兩人。她投入包裝糕餅、照顧客人、建立完善的會計制度,是弘仁好幫手。

三、老雪花齋的底蘊

老雪花齋的糕餅,概括四大系列二十八種,即:

(一)漢餅系列

分為:

1. 雪花餅日治大正十四年(1925),舉辦「臺灣區糕餅展」,阿水伯以「雪花餅」、「冰沙餅」參展,雙雙獲得銅牌獎,從此,詩意盎然的「雪花餅」名聞遐邇。

2. 伍仁餅:伍仁餅,又名伍仁月餅,是中秋節的應景糕餅,內含杏仁、腰仁(果)、瓜仁(子)、松仁(子)、與土豆仁(花生)等五種食材。

3. 冰沙餅:它曾為阿水伯贏得1925年「臺灣區糕餅展」的銅牌獎。

4. 紅燒餅:純手工揉製的麵皮,內包花豆沙,經高溫烘烤成金黃色,口感酥鬆,香氣四溢。

5. 蒜蓉餅:多層次的麵皮,裡面包裹由麥飴、蒜蓉、鹽調和的內餡,經高溫烘烤成金黃色澤,口感甜中帶鹹、香。

6. 麥芽餅,古稱幼餅,今名太陽餅。

7. 杏仁酥,又稱入口酥。

雪花月餅(綠豆椪),老雪花齋的人氣商品。

(二)糕點系列

包括:

1. 鹹蛋糕,這是1908年阿水伯在戴仁親王宴席上的創意蛋糕,當時他靈機應變,將鴨蛋、麵粉攪拌均勻,擺在蒸籠上,清蒸成蛋糕,於上下兩層蛋糕間,鋪上紅蔥頭、碎肉、筍丁拌炒的餡料,其味道清淡可口,深得嘉賓的賞識。

2. 蛋捲:這是薪傳三代的糕點,以簡單、天然的食材,烘烤後散發鴨蛋香氣與素樸滋味。

3. 四喜糕,分杏仁糕、梅子糕、綠豆糕與香蒜糕。

4. 媽祖糕、狀元糕,也就是綠豆糕。都是信仰圈的產物,前者為拜媽祖的供品,祈求保佑平安:後者為拜文昌帝君的糕點,祈求金榜題名。

5. 鳳梨酥:這是相當本土化的糕點,一般百年老店都會製作出品。

(三)月老囍餅系列

大概以漢餅為主,並與生命禮俗中的喜慶相結合,包括:

1. 盒餅,分清肉、肉酥、糕皮、狀元、雪花、鹹冰沙等禮餅。盒餅,即是傳統禮餅,俗稱龍鳳禮餅,象徵成雙成對,常用之於定婚。

2. 大餅,又稱漢餅,為定婚時女方贈送至親好友的囍餅,寓有分享喜悅之意。

(四)童趣系列

包括棒棒熊杏仁酥與棒棒熊麥芽餅,充滿童趣,顯然是兒童的零嘴。呂弘仁說,這是老產品新生命,希望能帶給兒童一些記憶與話題。

老雪花齋三代遵循傳統方式製餅,充分發揮漢餅的味道,主要關鍵乃在製餅的食材─豬板油,這是阿水伯的秘密,為傳統保留了天然的味道與口感。上述二十八種糕餅幾乎都攪和豬板油,散發一種獨特的香味。

值得一提的是,老雪花齋的豬板油都由自家製作,不假手他人。呂弘仁說,取黑毛豬肚子部位的條狀油,以文火熬煉、手工翻攪,將釋出的油過濾、冷卻,即是「豬板油」。

五、結語

呂水一生坎坷,充滿傳奇色彩,因緣際會學得精湛的廚藝,卻開出糕餅的燦爛世界,他勇敢地通過考驗,打造金字招牌雪花齋。那副秀才送他的對聯:「花香天下中秋桂,雪映莊前臘月梅」,儼然是他的寫照,既期許糕餅技藝出眾,也肯定他在厲彌堅的人格。他扎根於傳統,廚藝專精且匠心獨運,創造許多生機,特別遵古法,守住漢餅原味,為糕餅充實底蘊。第二代開枝散葉,五個兒子成為呂氏糕餅譜系,為豐原糕餅釋放獨特的風味。

「無理由」的呂松吉,承傳老雪花齋,秉持「先人的智慧是子孫財」,改良「傳統」,保存正統的漢點元素,讓老雪花齋詮釋漢餅的魅力。他長年沉潛武學,悟得活在當下的真諦,也帶出許多創意思考。尤其是一手打造老雪花齋意象,簡單、精緻的店面、親切的服務態度與撲鼻的餅香,讓人彷彿置身日本京都的老店。他重視身教,以「禮智信一本務實,忍勤儉三字興家」做為家訓,勉勵後代,可見其用心之良苦。

2000年,呂弘仁、呂弘忞接棒,兄弟分工合作,以精緻、清淡、健康為取向,透過糕餅專業教育,引導消費者分享美妙的糕餅文化。在第二代總監的加持下,老雪花齋開疆闢土,建立了十幾個銷售點,處處散發老店的餅香。

法國菜極為重視基底醬汁,視其為菜餚美味的基礎,製作過程極為費工費時,還有食材之間滋味平衡調和,嚐起來好吃後,才有必要講究排盤裝飾。

提起法國料理,一般人總有高級精緻、價格昂貴不太平易近人的印象。台灣最早接觸法國飲食,應該是日據時期官方舉辦的正式餐宴菜餚。早於明治維新時,日本皇宮正式宴會已改用法國料理。1980年代後才漸漸有法籍主廚來台工作,培養本地法國料理廚師。之後赴法學習廚藝者日益增加,目前已有不少人回台開業或在法國餐廳任職。也有企業家與米其林三星主廚合作,引進其經營團隊及理念,希望能提供更接近法國的用餐場所。目前在台灣的法國菜從家常料理到高貴珍饈等有多樣性選擇。

醬汁為法國菜的基本精神

晶華集團行政總主廚伯恩納諾爾(Bernard Noël)早於1989年即來台工作兩年。當時在名廚杜宏(Roland Durand)引介下在來來飯店(今喜來登)安東廳擔任主廚。之後回法國經營自己的餐廳,2004年受邀回到安東廳掌廚,2008年迄今於晶華任職。入行約四十年、資歷極為豐富的伯恩納諾爾主廚是台灣的法國料理發展最佳見證人之一。

晶華集團行政總主廚 伯恩納諾爾(Bernard Noël)

晶華集團行政總主廚 伯恩納諾爾(Bernard Noël)

主廚的廚藝理念與傳統法國料理精神不謀而合。他認為法國菜極為重視基底醬汁(fond de cuisine),如用心熬製的犢牛醬汁(fond de veau)、魚類高湯(fumet de poisson)等,視其為菜餚美味的基礎,製作過程極為費工費時。還有食材之間滋味平衡調和,嚐起來好吃後,才有必要講究排盤裝飾。即使是所謂的新式料理,也相當講究基底醬汁,但可調整配方降低熱量、使口味更清爽更符合當今健康觀念。菜餚應該反映當地風土文化特色,所以他做菜時極少使用法國沒有的食材,也相當反對某些不知所云的融合料理,認為那可能會模糊飲食文化的多樣性。關於近來極受矚目的「全球五十家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評比,主廚含蓄表示名單上有些入選者並未達到標準。至於為何有許多公認的法國好餐廳都缺席,或許評比最初只是想與米其林指南做出區隔。

晶華集團 法國料理 慢燉牛小排

慢燉牛小排

台法兩地飲食文化差異大

對於台灣的法國料理發展,主廚觀察到近幾年來相當熱絡。飯店及餐廳常邀請法國客座主廚帶來第一手佳餚,多有良好評價。法國菜相當重視酒餚搭配,顧客也越來越講究點用葡萄酒佐餐。較隨興的法式餐酒館也很受歡迎。比起他最初來台時,目前台灣對於法國料理已算相當熟悉。

不過主廚也認為台灣社會的飲食文化和法國差距頗大。雖對法國料理接受度很高,但對飲食文化還不是很了解,也不太容易適應。比如他發現因受到華人飲食習慣影響,顧客享用法國菜時常有共食情況。不過他也表示這無關好壞對錯,純粹是文化差異問題。只是對他個人而言,一道菜應該專心而完整品嚐才能獲得滿足感。此外台灣人用餐速度較快,也較常分心處理其他事情。不像法國人在餐桌上常保持閒適心情,暫時忽視手機的存在。

主廚過去曾於銀塔餐廳(La Tour d’Argent)東京分店工作過一段時間(擔任主廚)。跟他請教日本的法國餐廳和台灣有何不同。他提到一般而言日本人較能全盤接受外國飲食,法國餐廳幾乎能保持原來經營模式。相較之下台灣較以顧客意見為主,「客製化」要求較多。尤其法國廚師多於飯店體系任職,更常須要考量當地整體飲食習慣調整做法。

餐飲業界變化快速,長期在台工作應該如何獲取法國餐飲新知?主廚表示目前網路資訊極為豐富,流通也相當快速,並不難取得相關消息。此外晶華近幾年也常從法國邀請名廚來舉辦客座餐會,合作的過程中他也了解到不少最新餐飲發展趨勢。

他特別觀察到亞洲社會注重長幼上下有序觀念,餐廳主廚有時會放不下身段跟新進廚師學習。他笑稱自己倒是常跟客座年輕主廚學習新式排盤方法、新型分子廚藝技巧等,從中獲得很多成就感。

最後主廚勉勵有志從事法國廚藝工作的年輕人,要有足夠耐心練習基本專業技巧、隨時吸收應用新知、永遠不要停止學習。相信台灣廚師製作的法國料理也能青出於藍。

入行多年的伯恩納諾爾主廚至今仍能堅持初衷,熱心不懈地推展法國飲食文化,同時保持旺盛的求知創新動力。這種重視基礎步驟卻不忘與時俱進的精神,正是法國料理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晶華集團 法國料理 鮮蝦沙拉佐葡萄柚庫利

鮮蝦沙拉佐葡萄柚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