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這是一幅鳥瞰的盤中風景,山脈由宜蘭豪野鴨形塑,田園阡陌是由六種包括深綠、淺綠、褐色與黑色的醬汁組成;兩旁還有台灣越光米、田螺。

銜命來台客座半年,萩本郡大最後設計了一套菜單,呈現他這段時間所「看見的台灣」。菜單上的重頭戲「稻米的一生:向齊柏林先生致敬」,在盤中勾勒出從空中俯視山巒、田園、樹林、海岸的美景,宛如導演齊柏林空拍鏡頭下的台灣。並以「鴨稻共生」的概念為菜餚發想主軸,傳達珍惜台灣、珍惜自然的概念。

稻米的一生,荻本郡大,齊柏林

稻米的一生 – 向齊柏林先生致敬

屬於他者的觀察

對台灣而言,萩本郡大可能只是個「他者」、「過客」。他是日本人,卻在義大利米蘭的餐廳工作,對這種感覺應該並不陌生。但也因為自己的這種身分情懷,讓萩本郡大覺得,如此屬於「他者」的觀察,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可能更為敏銳;與齊柏林在高空所鳥瞰的視野一般,與久居此地者習以為常的眼光很不同。

因此,當看完紀錄片「看見台灣」齊柏林鏡頭下台灣的「美」與「沒這麼美」,雖然是日本廚師、雖然只在台灣停留半年,但萩本郡大對齊柏林欲透過鏡頭守望台灣、守望環境的想法,認同與感觸都很深。

「現在許多食材因工業化大量生產,失去了自然的味道。」「現在不少年輕人的娛樂,侷限在手機、電腦螢幕中,而少了接觸自然,品嘗天然滋味的機會。」萩本郡大解釋他發想這道菜餚的起心動念。

有一次從台南探訪台灣食材,回台北的高鐵上,萩本郡大在車上雜誌中看到鴨稻共生的「合鴨農法」文章,讓這道菜有具體的雛形:「鴨」吃田裡的「螺」,然後讓「稻」長得更好,「這是多麼好的自然過程!」萩本郡大讚嘆。菜餚中的三個重要元素也於焉成形。

當他把希望透過菜色設計,傳達守護環境理念的想法告訴一位台灣朋友。這位朋友建議:「你可以去看看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

食以載道的展現

「也許身為台灣人,反而容易忽略台灣這個寶島有多美,……期許大家藉由這份菜單,感受主廚的誠意,也一起珍惜這片土地。」這是餐廳為這份菜單撰寫的文案。

用刀將鴨肉切成小塊蘸著盤中醬汁;用叉子叉起田螺;用刀叉將盤中呈「米香」狀態的台灣越光米掃集在一起……「稻米的一生:向齊柏林先生致敬」這道菜,食以載道,吃在口中,心情沉甸甸的。

雖然這道菜涵意深沉,但還是不免跟主廚討論了料理這道菜的技法。他用菠菜醬、莧菜醬、大蒜田螺醬、竹碳大蒜醬、麥芽黑醬,加上鴨肉醬汁等六種醬汁勾勒出田園與阡陌,不同醬汁色彩間卻「涇渭分明」,彼此並沒有混淆而破壞視覺美感。問他如何做到?

萩本郡大報以一個神秘的微笑:「這是秘密!」

餐飲消息

「你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敲碎東西?」當主廚荻本郡大連續幫我敲碎了「金繕」與「玻璃」兩道甜點後,我不禁這麼問。

「你不覺得『破壞』也是一種美嗎?」荻本郡大以「推骨牌」形容:雖然骨牌倒下是一種「破壞」,但給觀者的感受卻是一種視覺震撼。而且,「敲碎東西」的行為在平常是不被允許的,讓食客在餐盤上能小小「叛逆」一下,也是一種飲食的樂趣。

義大利米蘭的米其林一星餐廳TOKUYOSHI主廚德吉洋二,在台北101的「快閃餐廳」TABLE by Yoji Tokuyoshi上個月暫畫句點,荻本郡大是德吉洋二派駐台北的主廚。

德吉洋二的菜視覺感很強烈,我請荻本郡大幫我示範幾道招牌菜。其中,「金繕」是日本傳統技藝,以金粉修補、塗繪瓷器和紫砂器的裂口。呈現在餐盤上,「瓷器」是以蛋白霜餅做成,食客必須先「敲破」,再以金褐色的巴薩米可醋醬汁淋到破碎的縫隙中「修補」。

而「玻璃」這道甜點,食客則必須先將容器上宛如一片玻璃的透明手工糖片敲破,搭著杯中氣泡酒冰沙及羊乳酪碎屑品嘗。

雖然「敲碎」這個動作在用餐時可能是一種娛樂的趣味,但荻本郡大再更深入為我解釋「為什麼這麼喜歡敲碎東西?」時,卻很嚴肅。他說,料理從食材到烹調到完成,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將之打破,吃掉,都可以是美的過程。

佛教講「成住壞空」,我沒想過竟能具體而微地在餐盤上,有這麼貼切、這麼美的詮釋。

德吉洋二對於「敲破」的視覺呈現

德吉洋二對於「敲破」的視覺呈現

概念先行的大廚

德吉洋二是一位「概念先行」的廚師。荻本郡大說,一般廚師的習慣,是找到了某種食材,覺得不錯,然後開始發想要怎麼料理。德吉洋二卻是先發想一個抽象的概念,像是「捕捉義大利河川的四季變化」,然後再去找到適合呈現這個概念的食材、烹調方式,最後再做視覺擺盤的設計、微調。

像是「Anguilla in Polvere」這道菜,在台灣取名「翻滾吧鰻魚」,義大利文菜名直譯,就是「粉塵裡的鰻魚」:以蔬菜做成的七彩粉,呈現捕撈魚貨時季節光影的色彩變化。

翻滾吧鰻魚,德吉洋二

翻滾吧鰻魚

雖然菜色的視覺感強烈,但德吉洋二認為,身為廚師,味覺平衡對他而言還是最重要的,「要讓客人看到就會想吃、讓客人覺得溫暖」。現在網路科技發達,他隔海回答我關於「料理的味覺與視覺,重要性各占多少比率?」這個問題。荻本郡大則更乾脆給了一個「味覺與視覺重要性,各是100%」的答案。

他認為,一道菜的意義必須有各種層次,包括味覺與視覺,而給食客的感官體驗是整體性的,很難拆開解讀。

義大利味 日本型

德吉洋二在餐廳網站上自述其料理哲學為「義大利味,日本型」,而這「日本型」其實蘊含了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概念,除了甜點「金繕」,德吉洋二的招牌菜「魚拓」,靈感則是來自其生長的日本鳥取漁村,漁人會將捕獲的魚做成魚拓藝術品。而「Fish and Chips」在德吉洋二手中不是英國的庶民美食「炸魚薯條」,而是將薯片做成魚型薄片,向童年常玩的剪紙藝術致敬。

修補、剪紙、拓印,這些屬於職人的工藝,讓另一位以料理為職志的職人引用、致敬,頗有職人間惺惺相惜的意味;要瞭解這麼多不同的工藝傳統,德吉洋二說,靈感來自於大量的閱讀,除了飲食相關,時事、商業財經也都看。此外,他也喜歡逛美術館、看電影,旅行中的觀察也是獲取靈感的來源。

荻本郡大搜尋靈感的方式,則是「不斷體驗」。「我沒有固定興趣,但對什麼是都很好奇。」平時待在廚房忙碌,但荻本郡大一到休假,就會去體驗朋友介紹的好吃餐廳或是有趣、有意義的活動。有一次,他休假經過台北街頭的一間畫室,看到有人在畫畫,他探頭進去問:「我可以試著畫畫看嗎?」

餐盤上的文化交流

「為什麼是『義大利味,日本型』而不是『義大利型,日本味』?」我拋出這個有點刁鑽的問題。畢竟,在義大利賣日本料理,對日本廚師而言比較容易。

以「金繕」這道甜點為例,雖然外型是傳統日本工藝,但味覺靈感則是來自義大利一種以南瓜為主要食材,加入酒與巴薩米可醋,味道偏甜的麵餃。到了德吉洋二手中,金繕的蛋白霜餅「瓷器」裡面,是以牛奶冰淇淋、杏仁餅和香吉士南瓜醬填餡,淋上巴薩米可醋之後,整體口感是義大利的傳統風味。

義大利人重視傳統、喜歡「媽媽的味道」,因此即便是日本廚師,還是必須以「義大利味」在米蘭征服「義大利人的胃」。然而,「去國」之後「懷鄉」之情則更重,德吉洋二希望在料理上進行文化交流,讓更多人透過他的菜認識日本文化。

「Fish and Chips」這道「剪紙魚」,義大利客人一開始的反應是「好玩,好吃」,然後透過這道菜瞭解日本的剪紙文化;讓德吉洋二蘊涵日本文化的菜餚潛移默化久了,甚至有熟客問:「你們會賣壽司嗎?」

在日本待了七年,荻本郡大比較日義文化:日本文化講究精確、紀律,因此料理會追求穩定的品質。而義大利的南歐文化比較浪漫、隨性,雖然菜色的品質可能會起起伏伏,但創意性很強。菜餚中融合兩種文化,「不是限制,反而能激盪創意。」

擺盤的大原則、小技巧

荻本郡大受訪時,順手拿出一大疊用鉛筆繪寫、圖文並茂的靈感草稿。或許一般人沒有辦法如大廚一般,花許多心思與創意在菜色設計與擺盤上,但荻本郡大根據經驗,提示了一些擺盤的大原則、小技巧。

首先,盤中的各種食材不要混在一起,必須讓每樣食材都能被看見。其次,必須依口感的層次堆疊:醬汁通常會在最下層,往上則是魚、肉等蛋白質;而口感酥脆的食材會放在最上面。

荻本郡大也提到,盤飾時不必太拘泥於一定要精準放在盤中的哪個位置。他在台灣的廚房裡,常常被台灣的廚師問:這個部分要放在哪個位置、放多少份量?雖然有大原則,但他有時候會鼓勵廚師「順著當下的感受」。

由於德吉洋二的菜視覺感強烈,很難不吸引客人拍照。無論是德吉洋二還是荻本郡大,他們都認為,拍照是客人的自由,「客人喜歡菜餚的視覺呈現是我的榮幸」。但他們還是希望客人不要拍太久,「菜還是要趁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