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深秋以後,國人日常餐桌的主角,忠實反映了海島國家的季節性,油脂豐厚的海魚和膏腴飽滿的各種蟹,逐日紛紛登場。我在臉書的河道上看到許多朋友煮蟹煎魚,讀了當然很歡喜也隨之胃口大開,終於鮭魚、鱈魚這類遠途運輸的進口魚貨不再獨霸一方,本島季節漁獲總算得到越來越多主廚和家庭主婦的關注與青睞,歡喜之際,也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吃出海洋永續」,如何「吃出餐桌上的生物多樣性」,讓我們在食慾之秋一飽口福爾後,歲歲年年,都還能讓海中生物生生不息。

 而近日率先品嘗的難忘美食,是澎湖友人特意攜來相贈的「珠螺給」。

皮蛋炒珠螺

皮蛋炒珠螺

 澎湖特產海鮮 古早味醃漬珠螺

他說這是從小吃到大的澎湖古早家鄉小菜,有些城市人不喜其海潮味,但每一顆珠螺都是仰賴潮間帶的人工採集,每一顆珠螺肉也多是由當地婦女以針一顆一顆把螺肉挑起再進行醃漬,打開「珠螺給」,立刻撲來濃郁的美好胺基酸鮮味,我用筷子夾了一顆細細嚼,蒜香辣味和細小螺肉的搭配恰到好處,尾韻若有似無的苦味豐富了層次,一小罐「珠螺給」有好幾百顆珠螺肉,每一顆都是手工撿拾,每一罐的醃漬風味都是地方媽媽的個人手藝,聽說澎湖人的「珠螺給」經典吃法是搭稀飯最宜,然這兩年當地有一家年輕人開的西餐廳「癮餐廳」,曾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工作的主廚以澎湖風土為概念,翻轉了珠螺的傳統菜譜,他開發出「珠螺煎餃」和「珠螺海鮮漢堡」等創新料理且大受好評,開啟在地百年餐桌的珠螺新氣象。

而我自己的「台北居家珠螺給吃法」,除了師承友人力推的配稀飯,我把它淋上一圈橄欖油,和酪梨泥一起塗抹在烤熱的土司麵包上,真香真鮮真好吃!

鮮美的珠螺肉帶給我極佳的滿足感,我因此減少這一餐紅肉的攝取,讓我的動物性蛋白質有著平衡的調節。我不是百分百的蔬食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我盡可能遵行「每日一蔬食」的飲食習慣,而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我發展出一套吃肉的環保策略,好比這一餐若吃了魚或蝦,我就少吃或避吃牛羊肉,今天的主菜如果是雞鴨肉,那麼我就少吃或不吃豬肉;只要有意識的察覺自己每一餐對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把「不暴食,不貪食,不多食」當作飲食原則,那麼既可以細細品味食材的滋味,也不造成腸胃的負擔,又能讓萬物生命獲得較多喘息生息的空間,有效緩和碳排放,好處多多。綠色飲食從來就不單只是為了道德勸說,而是能讓我們享有長久「吃的飽、吃的好、吃的巧」的餐桌幸福。

麻油薑小九孔

麻油薑小九孔

挑選綠燈的海鮮 才能年年有魚吃

在這魚肥蟹滿的季節,如果想要做好採購前功課,那麼「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發布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Seafood Guide Taiwan」甚值得參考,其中被評比為「綠燈」的海鮮種類,無論野撈或養殖,建議可天天食用,而黃燈類海鮮則適合逢年過節偶爾享受、謹慎消費,我時不時就找出這份指南回顧,加強自己對永續海鮮拼圖的記憶。

對貝殼類食材情有獨鍾的我,在綠燈區看到九孔名列其中,不禁鬆了一口氣。這兩年我對價格較便宜、烹調火候更容易上手、肉質彈性跟大九孔比起來令有一番食用樂趣的「小九孔」尤其喜愛,我在濱江市場與和東湖市場找到固定零售「小九孔」的傳統魚攤,如獲至寶般喜滋滋,感謝他們願意批售還不被太多消費者認識的小九孔,承擔不一定賣得完的風險,讓我可以不必荷包大失血就能在假日午後享受小九孔料理的鮮美滋味,為什麼是假日午後呢?因為小九孔非常適合佐啤酒和白酒哪。

九孔之所以被列為「綠燈」的永續海鮮,是因為它吃龍鬚菜(天然植物性餌料)長大,且它「屬於食物鏈的中底層生物,體型小,數量多,生活史短,資源恢復快,碳足跡較低」,每年11月到4月正是九孔的產季,大顆九孔肉厚有嚼勁,鮮味濃郁,氣派討喜,但價格較高,經常出現在辦桌請客和飯店酒樓喜筵,如鮑魚雞湯、九孔冷盤、鮑魚佛跳牆...,由此可見「九孔」在台菜的指標性地位,台灣曾經是亞洲最重要的九孔養殖產地,民國九十年開始九孔面臨幼苗無法著床等不明原因困境而崩盤,經過專家十年的努力研究,慢慢找出九孔復育方近十年十年終而使東北角九孔產業走回了春天。

讓九孔頭好大大的營養來源是龍鬚菜,使貝殼成棕褐色,而九孔苗吃的是藻類,因此小九孔苗的殼有一小塊綠色色澤,大小九孔的外觀呈現出有趣的「You are what you eat」!這幾年專職孵育九孔的漁民釋放出「小九孔」給零售市場,價位親民許多,一顆約二至三公分大,一斤大約200顆,非常適合對九孔不熟悉的消費者當做入門磚體驗。

和大顆九孔的氣派料理不同,我烹調小九孔走「小清新家庭料理」路線。我的小九孔料理方式有「麻油薑炒」、「清蒸」、「五味醬」、「水果沙拉」、「柴魚醬油清漬」、「蔥爆」「油封」,但最受女兒喜愛的,是「小九孔時蔬白酒義大利麵」。

讓不愛大九孔味道的孩子,卻願意嘗試看看的「小九孔時蔬白酒義大利麵」很容易做,您只需把川燙好的小九孔盛盤備用,起油鍋炒香青花菜、酸豆、油封番茄、綠橄欖、蘑菇、鯷魚醬以後,淋上一圈白酒,再把煮到彈牙的義大利麵條下鍋均勻拌炒到熟,起鍋前舖上貝殼閃耀美麗光澤的小九孔,就是一道有著台味風情的西式料理了,保證吃起來一點也不輸坊間專業餐廚的手藝。

在海鮮與紅肉之間取得質量的平衡,是海島子民追求永續綠色飲食時,比起內陸國家更有利的幸運之處,天氣逐漸轉涼,節氣即將進入「立冬」,讓我們把今年訂為自己的「永續海鮮家庭料理元年」,有意識、有計畫性地去累積我們對海洋永續食材的關注與了解,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守護了地球與我們生活的這方土地與大海。

 

餐飲消息

我們跟隨著紅蝦花之家主廚的外公杜武勇走入霧台部落道邊田地,在蔓爬的綠葉裡尋找佛手瓜,「終於找到了,之前可能採收過,今天要出餐前還特地到田裡巡一遍,差一點冒冷汗!還是能夠找到!」主廚杜子賢指著餐館窗外的芒果樹,在三層樓高的大樹上結起了佛手瓜,「他太強了,會侵佔地盤,你看這棵大樹都被藤蔓包圍了!」

不認識龍鬚菜 只認識海多利

杜子賢與許彥葳自2015年返鄉後,除了在外公家前的空地販售烤肉的餐車,大多的時間都在田地裡,他們從城市異鄉返回部落,有蠻大的企圖想要認識「田野」,認識作物耕種與部落生活的知識。「我們剛回來的時候也在種龍鬚菜,但是霧台部落種龍鬚菜的興盛期大約在十年前,只是山上的作物不能跟山下比,才知道平地種植龍鬚菜都是規模好幾甲地,山上老人家都是在一兩分地上栽種,一次能幾把?」主廚阿賢說,當時外面中盤商要拓展自己的貨源,來到部落到處問有沒有人要種,免費給你種苗,有提供免費肥料,你種出來又直接跟你收購,曾是部落田裡佔積頗大的作物。

阿賢與小葳收回借親戚的田地,開始有中盤商來洽談,頭幾年就覺得市場資訊裡滿滿地剝削,大約2018年開始撤掉龍鬚菜,改種紅藜、小米,甚至是旱作物,「這幾年,有學者發現消失在田間的油芒,這是超級作物,能夠適合我們這裡高山且水源貧脊的環境,我們的田間作物應該要把部落傳統的物種,種回來!」阿賢感嘆有餘,帶出回鄉觀察後的省思,除了過去的龍鬚菜就是咖啡,所謂經濟作物與原有作物的「地盤」猶如藤蔓交織的束縛,「一把龍鬚菜會因為颱風天前後有不同的收購價從12-30元都有,我們的量根本就不夠,種植的土地大多會被這種作物蔓延,況且這裡也不是水源取得容易的地方。」

外公說,部落不認識龍鬚菜,以前也不知道這些嫩葉可食,而只認識海多利(魯凱族語稱之haytulri,與日語ハヤトウリ近同,可推測有語言上關聯),會將瓜果削去粗纖維的皮,將海多利切塊與地瓜(vurasi)、南瓜(gulrugulrane)以水煮(sangangicu)方式作為湯品,瓜果自然滲出的甜味能讓湯頭的氣味增加豐富性。

紅蝦花之家主廚杜子賢與外公杜武勇

紅蝦花之家主廚杜子賢與外公杜武勇

可食海多利 認識佛手瓜

「外公的拿手菜之一就是煎餅,只要現在盛產什麼,就會做出蕗蕎葉(韭菜)煎餅、地瓜煎餅、海多利也會剉籤做煎餅。」小葳笑著說,外公的「愛是很即時的」,「有一次他做好煎餅,就拿到餐廳要我們馬上吃,很燙!而且那時候阿賢在廚房做菜,我在外場服務,說要現在吃才好吃!」

口中的海多利即是我們認識的佛手瓜,霧台部落因地處高山偏鄉,如果要談及這裡魯凱族的傳統飲食,沒有煎炒,只有湯煮,只有生存,沒有所謂的創意料理,「佛手瓜很好取得,只要一些澱粉類食物水煮,喝湯,雖然部落何時開始知道佛手瓜是否能吃,已不可考,但是長輩們都知道,大雨過後、颱風之後,就會去採佛手瓜,這裡的海拔適合他們的生長,喜歡多水的佛手瓜也會在大雨後長的特別多。」

雖然龍鬚菜與佛手瓜在十年前曾是部落中重要的種植作物,外公堅持不在自己的田間種植龍鬚菜,甚至部落裡越來越多人除去此物,開始復耕部落裡的作物,「那是野外一直有在長的,田裡栽種的是對部落傳統飲食文化有關係的。」或許一把嫩芽龍鬚菜及幾顆佛手瓜自外來商機的影響而帶起部落與他的依存關係,然而主廚阿賢更希望讓部落的人認識,部落中的作物也該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或撞擊,有創新,既能保存傳統也能開啟吃的樂趣。

阿賢在「紅蝦花之家」餐廳中用龍鬚菜做成青醬、或搭配韓式醬料配上川燙蔬菜,川燙佛手瓜作為沙拉,讓脆感保留,也讓人感受到飽滿水份及自然甘甜,「過去曾出過涼拌佛手瓜,客人以為是水果,像水梨一樣。有次我看到山上猴子正在吃佛手瓜,我就在想:生吃是不是很特別?切了片生嘗,那種脆甜的感動是過去煮成熟軟的感覺不一樣,所以才繼續研發這樣的佛手瓜沙拉。」搭配桑葚小米釀果凍的紅寶石丁與青綠瓜塊呼應,柚子絲與蘋果丁的氣息佐上薄荷葉的提味,以酸感為設計的這道「海多利沙拉」就是在這個物資貧乏的部落裡,希望能有不一樣的味覺嘗試,讓原生蜂蜜的甜度與酸感水果的交融呈現當代的部落餐盤。

佛手瓜

佛手瓜

柴火刺蔥 味入餐桌

關於刺蔥(tana),霧台部落早期採刺蔥嫩葉(lredelrede)配小米煮山地飯(lrubu)為主要,有時拿來煮湯,這是刺蔥在部落中不多的記憶。非常奇特的是,部落中,刺蔥有自己的名字,卻不是時常應用的食材,阿賢說,台灣中北部的族群較常使用刺蔥,「我與刺蔥第一次的認識是在東部的餐廳,他們應用乾燥後的刺蔥粉,雖然還能有某種香氣,但也不是我非常期待的刺蔥本味,所以回到屏東後,我直接取用新鮮刺蔥做料理,才能擁有刺蔥的香氣,這是乾燥後所做不到的。」

紅蝦花之家會用刺蔥醃製烤肉,會用刺蔥煮濃湯,讓香草葉發揮精彩的味道,阿賢說,刺蔥能長成跟樹一樣粗大,但是木質鬆軟無法當建材,卻是部落裡的柴燒木料,最常看部落長輩將刺蔥樹幹拿去生柴火用。「求溫飽的年代,這裡沒有太多做法,別人用的香料,在霧台部落沒有如此料理,所以當我們返回部落開餐廳,他們就很好奇,我們在這條街上到底做些什麼菜?而我們很多時候是希望與在地連結,其中就包含山裡田間的植物,加入外面可以烹調的概念,但是他們沒有吃過,讓部落的人也認識原來這個可以吃!可以這麼吃!」

戲稱「有緣人蛋糕」的「刺蔥巴斯克」是做給愛吃甜點的太太,他研發巴斯克乳酪蛋糕,希望原有的酸味與鹹感,能夠帶入底層芋泥的甜度,在起司中加入的新鮮刺蔥葉可以轉化起司蛋糕的味覺,讓聞嘗時有不同刺激感的跳脫。因為乾燥後的刺蔥氣味已變化,表現不出主廚的期待,這款部落芋泥、起司蛋糕、新鮮刺蔥的集合正是一種認識霧台部落紅蝦花之家的方式,在地與他鄉的交會,讓原生滋味與跨域文化能在料理之間得到平衡共存的機會。

佛手瓜與刺蔥都不是霧台部落中飲食習慣裡的重要元素,傳統裡,他們僅存在少數料理食譜中,多是摻合搭配的食材,是日常湯粥裡和諧地方風土的自然本色,因為阿賢與小葳返鄉展業,部落裡有了不一樣的吃的記憶,讓商業化過程中的部落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創意餐桌。

海多利(佛手瓜)沙拉

  • 食材
    1. 佛手瓜一顆
    2. 薄荷三葉 
    3. 桑葚六顆 
    4. 蘋果二分之一顆 
    5. 柚子肉三瓣 
    6. 柚子醬一大匙
    7. 蜂蜜一大匙
    8. 小米酒適量
    9. 桑葚酒釀丁適量
  • 作法

桑葚酒釀丁食材與作法:

    1. 100cc小米酒入鍋加熱至攝氏60度
    2. 50cc桑椹汁(適量調和顏色)與作法1混合
    3. 熄火後加入果凍粉攪拌,鋪平於盤子上放涼入冷藏
    4. 切割成丁即可使用

沙拉作法:

    1. 佛手瓜果實去皮去籽切塊滾水川燙2分鐘
    2. 取出果實入冰水備用
    3. 蘋果去皮切塊入鹽水備用
    4. 沙拉醬汁:柚子果肉、柚子醬、蜂蜜一大匙、小米酒(適量)
    5. 將佛手瓜、蘋果與桑椹擺於盤中淋上醬汁加上薄荷與酒釀丁點綴即可

保有水份與脆度的佛手瓜,搭配小米酒及酸感水果調味,讓原鄉的自然滋味有別以往認識的熟軟瓜體,更能讓部落食材有重組再造的可能性。

保有水份與脆度的佛手瓜,搭配小米酒及酸感水果調味,讓原鄉的自然
滋味有別以往認識的熟軟瓜體,更能讓部落食材有重組再造的可能性。

刺蔥巴斯克

  • 食材
  1. 新鮮刺蔥葉5g  
  2. 奶油乳酪250g
  3. 細砂糖60g  
  4. 雞蛋2顆  
  5. 蛋黃1顆
  6. 鮮奶油170g  
  7. 低筋麵粉6g
  8. 芋頭200g  
  9. 白砂糖50g
  • 作法
  1. 刺蔥葉去除葉背上的刺,切細碎備用
  2. 奶油乳酪放置室溫退冰後入攪拌缸和細砂打成慕斯狀依序加入雞蛋(分次加)、鮮奶油、低筋麵粉與刺蔥葉拌勻
  3. 芋頭蒸熟搗成泥,加入白砂糖拌勻備用
  4. 烤箱預熱220度
  5. 烤模中以芋頭泥鋪底後加入作法2,入烤箱25到30分鐘,將烤熟的蛋糕取出放涼脱模放入冰箱冷藏一夜即可

新鮮刺蔥葉直球對決的氣味能讓乳酪起司蛋糕有不同層面的調劑,底層配上部落芋頭泥以強化地方文化外,更能讓芋泥的甜中合原有的酸感。

新鮮刺蔥葉直球對決的氣味能讓乳酪起司蛋糕有不同層面的調劑,底層
配上部落芋頭泥以強化地方文化外,更能讓芋泥的甜中合原有的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