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流動率居高不下的餐飲業而言,徵才是開店前的一大難題。而栽培新進員工、讓新進員工工作能快速上手、有歸屬感,便能減少新進員工離職率,因此這一期我們要介紹的是「如何讓新進員工能工作快速上手的方法」。

重點一 徵才的要訣

  在進行員工訓練前,最重要的就是徵才。多數的飲業因為長期處於人力不足的情況,因此時常只要有人應徵便雇用,員工一進來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合適、最終提離職,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品牌需要怎麼樣的人才。

  最基本的準則就是員工「是否適合餐飲業」,例如個性外向、待人和善體貼、注重清潔等,內場的話就是喜愛料理、對於餐飲資訊頗有興趣者。我們都知道「因為喜歡某件事所以積極學習,進步就會很快」,因此,徵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尋找適合餐飲業的人。

重點二 培訓人力前先培養心態

  首先,培養員工心態是訓練前的首要工作。第一步就是讓新進員工知道「品牌工作以及餐飲工作能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品牌成立的初衷是什麼?」等的品牌使命、願景。身為經營者的你,也要開始思考「餐飲服務業這份工作的價值是什麼?」將其傳達給員工,並致力讓員工工作時感到歸屬感,以及餐飲工作的意義。

重點三 教育訓練可視化

  徵才結束後,就是要開始培訓人才。培訓人才的首要重點,就是將教育訓練程序「可視化」,也就是所謂的訓練指南。如此一來,員工便能清楚的知道工作方法以及快速得知正確的作業流程、也能盡快培養員工擁有一定的基礎素質。

  而訓練指南的種類大致分為六種。如表格所示:

一、 餐點料理指南 烹飪的SOP以及前置作業
二、 待客指南 顧客一入店到離開店面員工提供之服務
三、 餐點介紹 餐點文化的介紹
四、 營業指南 開店及閉店SOP
五、 清潔指南 清掃規範與準則
六、 客訴指南 預防客訴以及處理客訴流程

  往後,即便是個人經營的小品牌,訓練指南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在人事費用調漲以及員工不容易留下的新時代,建立條列式的訓練指南,是人力對策上應具備之措施。

重點四 根據員工能力來培訓

  接著我們就要以員工的學習能力來培訓員工。先從基本清桌和送餐開始、再到迎賓、為顧客點餐等會與顧客應對的工作內容,每個階段都有其相對應的工作。因此,我們要明確地將這些工作安排好,思考要如何安排員工工作內容和層級。並且根據員工能力與長才來教育員工,因材施教。

重點五 員工培訓小訣竅

    1. 增加工讀生的排班頻率
      與其一週只排一天八小時的班,不如一週排兩天四小時的班。增加工讀生的排班頻率,較能使新進員工快速記住工作內容。
    2. 傳達為了什麼而工作、與工作的意義
      傳達工作意義和品牌故事,讓員工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在哪裡。除了讓員工快速記憶工作內容,也更有機會讓員工工作得更長久。
    3. 讓店員知道實力在哪裡並設定目標
      無論是哪一個年代,只要員工無法感到自己在工作上有所成長便會很容易辭去工作。因此,要讓員工知道自己目前能力在哪裡?為員工設定目標,並適時給予回饋,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每一步。
    4. 根據員工的理解程度來傳達
      在教育訓練時,盡量避免一次說明完全部工作。因為如果員工還未了解就不斷訴說,新進員工反而會更加緊張,所以要根據每一位員工的理解程度來適度教導。
    5. 請員工做筆記
      寫筆記有助於更快記住工作內容。並且可以試著請員工邊看筆記邊工作,讓員工確認是否對於工作內容有真正了解,遇到問題也能馬上發問。當員工一人獨自作業時,先陪著員工,並適時給予複習工作內容的機會,造就良好的職場學習環境。

今天就可以改善的重點

  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首先我們要先明確的知道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並且知道自家品牌有哪些工作指南?還需要補充哪些指南?並藉由這回文章的內容,一步一步教育新進員工,相信員工和品牌都會有不錯的收穫。

餐飲消息

新竹,這座在後疫情時代,因「護國神山」台積電而躍上國際舞台的城市,不僅是台灣重要的科技重鎮,在文化上也不遑多讓,是北台灣最早有漢人系統性拓墾、建城的城市。這座城市有櫛比鱗次的高樓、屢創驚人營業額的購物中心,而在舊城區也保留了蜿蜒曲折的巷弄、代代傳承的百年老店。

古蹟密度極高的城市

除了內斂的文化底蘊,新竹更是台灣古蹟密度極高的城市之一,自火車站信步沿護城河一路往市中心移動,將途經東門城、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役所、有樂館、新竹州廳等眾多官署建築。除此之外,更有許多古老的宗教建築,如城隍廟、長和宮(外媽祖廟)、竹蓮寺等,不僅是重要的信仰中心,更是保存台灣傳統建築風格的重要代表。走在新竹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這些古蹟建築,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舊城區更有許多老屋建築,或持續經營,或被活化為各式商業空間,在在充滿著豐厚的歷史韻味。矗立於圓環一隅的「LA NEW」是間知名皮鞋品牌,進駐於日治時期的老建築「白水旅社」中營業,該皮鞋品牌甚至於2016年撤除了立面巨幅廣告,甫以合適燈光,打亮了老屋典雅的立面弧線,來往的民眾無不駐足驚嘆。屬於新光集團私產,因地目爭端而暫時中止開發計畫的市定古蹟「新竹州圖書館」,也於2023年由星巴克進駐營運,吸引無數民眾前來打卡、消費。許多大型品牌都透過進駐、維護舊建築,不僅透過典雅精緻的空間為其產品增添附加價值,更在不間斷的活化工作中傳達其品牌理念。

除了許多古蹟已活化為各式公有館舍、博物館等空間,私有老宅也如同時光寶盒一般,凝結了許多城市記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走入新竹市的「中央路」,就如同走進時光隧道一般-種子農藥行、裱框店、茶行、中藥店、文具行等零售店家林立,古樸又整齊劃一的陳列散發著一股難以言說的魅力,時不時有好奇的旅人們在前頭構思攝影構圖、探頭探腦想著一探究竟。而這些旅人遠道而來的風景,是當地人再習慣不過的日常。

小小的新竹城,因歷史、地緣與政策等因素,根據文史工作者潘國正老師整理,在歷史上共經歷了七波移民,為這片土地添上多彩且豐富的文化。

中央路上的榮和文具行,挺過時代變化仍屹立不搖。

中央路上的榮和文具行,挺過時代變化仍屹立不搖。

移民塑造城市獨特氛圍 

第一波移民以西元1711年間自金門移居新竹的泉州人王世傑為首,屬閩南人的代表;第二波移民,為西元1725年從廣東移居到竹北新庄子的徐立鵬家族為核心,為客家人移民代表;第三波移民,則為西元1949年因國共內戰造成之戰亂而來到輾轉台灣的移民,他們來自大江南北,更在新竹縣市建立了大大小小近五十個眷村

第四波移民,以1960年代因工業化而移民至此尋找新生活的島內移民為代表,他們多半是因新竹工業區和香山工業區相關的就業機會吸引,就近居住於工業區附近;第五波移民,為1980年代方興未艾的新竹科學園區島內移民,園區的設立吸引了大量科技產業上下游的工作者;第六波移民較為特殊,是西元1986年從台東三仙台因定置漁網產業集體移居至此發展的阿美族人,他們在新竹組成了「那魯灣村」;第七波移民,則是晚近分別因婚姻、就業機會而來到新竹的東南亞籍和大陸籍配偶、園區的移工等。

族群融合飲食風景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新竹的飲食風景多元豐富,甚至兼融各族群特色。以許多老饕津津樂道的「肉圓」為例,新竹肉圓多包入紅糟肉,而紅糟正是客家族群以紅麴黴菌混合米飯發酵而成的獨特佐料。肉圓其上淋上粉紅色的海山醬,海山醬據傳因「山珍海味皆能蘸」而得名,為閩南一帶傳入台灣的經典佐料。

你也可能在舊城區快炒店點一盤白切肉,詫異地發現店家提供了一疊淡黃色醬料,這可不是芥末,而是桃竹苗一帶客家族群家家戶戶必備的「桔醬」。桔醬醬如其名,以酸桔製成,苗栗地區也會添入金棗,醬料除了酸味之外,也帶著鹹味,搭配肉類食用能解油膩,十分清爽順口。一般客庄常以桔醬搭配肉質較為乾柴的「閹雞」,在城區卻能看見桔醬的多元搭配用法。

又或是,你在新竹品嘗麵食時,不經意發現調料桌上有一罐不起眼的紅色瓶裝醬料,上頭寫著「山東醋」。這罐添入少許辛香料的烏醋,酸度足,卻絲毫不嗆口,搭上其他食物更能引出食材的多重層次。不論是拌入乾麵、沾水餃,甚至是淋在滷味上,都十分「速配」呢!

下次來到竹塹城,不妨留心店家在調料區準備的醬料,並悉心解密一番,或許你將有許多驚奇發現!那可是新竹多元族群的密碼之一呢!

新竹的精采,得深入城區才能窺得一二。在這裡,許多令人食指大動的小吃、美食,並不似台北那般,讓人循著網路評價分數就能夠按圖索驥尋得;也不若台南那般,每個在地朋友都迫切地想與你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私房清單;但也不像嘉義那般,有整座城市共通又在各自店家中保有獨到技術的平民美食。新竹美食內斂而多元,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

新竹除了從醬料可以窺見民族融合的痕跡,你是否也好奇,過去在許多社群平台上被網友戲稱為「美食沙漠」、「文化沙漠」的新竹,到底有哪些具有故事的美食呢?本期「地方滋味」從一天最重要的一餐——早餐開始,娓娓道來新竹的早餐故事!(作者為為見域工作室、《貢丸湯》共同創辦人)

新竹擁有台灣在原址保留最久的動物園

新竹擁有台灣在原址保留最久的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