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鎮」在百貨商場裡的美食廣場,整潔舒適、餐點琳瑯滿目,總有著聚攏人潮、滿足口腹之欲、甚至緩和踩街疲勞的魅力。美食廣場幾經蛻變,從平凡小吃街逐漸進化為台灣餐飲趨勢的縮影,不僅集結時下流行的日韓、歐美口味,國際餐飲品牌更是輪番進駐,美食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多年來消費者對美食街型態早已習以為常,要如何在饕客心中佔有一席之地,成了各家業者絞盡腦汁的難題。
從新加坡來台的「大食代」美食廣場,嗅到了台灣美食街「大同小異」的特性。台灣大食代餐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聰仁指出,美食廣場如出一轍的乾淨明亮、整齊陳列,雖然提供舒適用餐環境,卻無法使顧客留下強烈印象,因此大食代從環境特色下手,一舉打造50年代台灣老街主題風格,顛覆民眾對美食廣場的想像,吃頓飯,也像經歷一場懷舊之旅。
吃飯也能體驗歷史 一腳踏進台灣的50年代
走進大食代位於大直的旗艦店,耳邊響起童年時期常在父親汽車裡播放的卡帶音樂,當年對父親而言已是懷舊的老歌,如今聽在耳裡更加年代久遠,隨即映入眼簾的盡是古樸磚瓦或木造老房,一陣悠遠溫暖的歷史感襲來,竟使口味也念舊起來,令人不禁想點盤蚵仔煎、吃碗麻油雞或挖上幾口剉冰過過癮。
「這些都是從各地舊建築物找來的老木頭,年紀可能比你還大!」鄭聰仁強調,大食代裡一磚一瓦的斑駁感都是「來真的」,為了重視歲月痕跡,裝修過程從台灣、中國大陸各地到處「拆房子」,尤其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搜括不少建材,別人樂得拋售舊屋,大食代可是視為稀世珍寶。
鄭聰仁指出,搜集舊料的過程十分繁瑣,整棟舊房子只有部分建材適用,還得殺菌、滅蟲,好不容易運回台灣,還得小心翼翼使用,要是不小心裁錯高度,補也補不了,一整塊面板就報銷了。如此講究的裝潢,也讓大食代的造價飆高,鄭聰仁分析,一般百貨美食街大概新台幣5000、6000萬就能搞定,大食代平均造價則高達1億,但他也說:「若不這麼用心做出自已的特色,那我們就白來了。」
大食代的風格獨道,源自於創辦人郭明忠的「藝術魂」。鄭聰仁說,郭明忠擅於將美學概念融入餐飲,大食代自1997年於中國大陸成立之後,持續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拓點,每處都有獨特面貌,從英式圖書館到傳統客家村落,每創立必引起風潮。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曾造訪新加坡大食代Vivocity,一下子就愛上那典雅純樸的懷舊風格,便於2011年將大食代引進台中大遠百與板橋大遠百,更在隔年開了大直旗鑑店,成為台灣首家主題式美食廣場,一開幕就造成轟動。
鄭聰仁指出,懷舊有各種形式與時代元素,但大食代將歷史場景定於台灣50年代的街道,並重現太子賓館、三峽老街等地,即是為了喚起消費者的共鳴,無論是老一輩人的親身經歷,或是年輕族群的遊玩經驗,都帶給人無比親切感。
曾有父母帶著小孩一走進大食代,立即興奮地指著造景對孩子說:「爸爸小時候就是被你阿公用這種腳踏車載耶!」透過這些場景細節,不僅增添食趣經驗,更在顧客心底留下一道特別又溫暖的用餐回憶。
美食廣場成百貨台柱 不只好吃還要有型
具備多年商場經驗的鄭聰仁,曾經營運動用品、家用品等業種,美食廣場更是他的拿手強項。他指出,15年前百貨商場的餐飲佔比不過5%至10%,但近10年來,零售業受到國際品牌衝擊,尤其百貨服飾在Zara、Uniqlo等平價流行服飾進駐後,節節敗退,商場經營也因此遇到瓶頸,「此時若要追求差異化,最容易突顯的就是餐飲!」如今商場的餐飲佔比提升至25%,儼然成為百貨台柱。
鄭聰仁觀察,知名品牌帶來的龐大效益,使台灣商場趨於一窩峰地引進國外餐飲品牌,而為了將好不容易請來的「大咖」成為「鎮店之寶」、「明星商品」,許多美食廣場逐漸將開放式的用餐環境改裝各據一方的小餐廳模式,讓不同品牌盡情發揮各自的特色與魅力。
但對大食代而言,最為人所道的就是整間美食廣場帶給顧客的新奇體驗,因此大食代並不跟隨潮流拉攏名店,而是將整體美食街視為一大品牌去經營。鄭聰仁也說,大食代展店至今,已有60家、涵蓋20種以上主題氛圍,未來將持續打造大型主題餐廳,並以此做為與其他美食廣場區隔的最大優勢。
儘管大食代並不刻意突顯特定餐飲品牌,但餐飲內容的規劃仍十分懂得抓緊趨勢,例如日式烏龍麵近年來大舉攻台,他們也引進「溫屋」,讓溫屋變成只有在大食代才能嘗得到的美味。而為了因應50年代台灣老街風格,街頭小吃更不可或缺,「正香麻油雞」打著本土美味的招牌,不斷喚起民眾對台灣味的依戀,加乘效果之下,開幕前3個月營業額就破千萬元,打破美食街櫃位的營業額紀錄。
排隊美食?經典口味? 萬中選一的合作伙伴
「老實說,裝潢會看膩,再有新鮮感的東西都會淡去,最後還是得回歸到食物品質,好吃才行。」鄭聰仁說,大食代絕非只靠以主題場景為噱頭,他拿出密密麻麻的招商條件表格,強調每個攤位都是經過層層把關而來,他試吃了近300家店才挑出目前的60多家,除了得先通過大食代主管們的舌頭這關,口味類型多樣化也必須兼顧。
究竟什麼樣的店家適合且值得納入這個美食小世界?鄭聰仁說,有很多網路聲量極高的人氣美食,雖可考慮引進商場來刺激人氣,但事實上卻不如想像中容易操作,尤其那些在巷弄間形成排隊文化的小吃,消費者就愛那樣的街頭氛圍,百貨商場根本複製不來。
大食代曾引進內湖知名關東煮店家「太鼓判」,當時太鼓判因老闆娘有「關東煮界的林志玲」之稱一炮而紅,然而,儘管再努力堅持口味,身為活廣告的老闆娘必須在本店、大食代板橋大遠百店與台中大遠百店分頭跑,從店舖業績就可看出「今天老闆娘出現在哪」,如此一來便無法平衡各分店經營,最終只好結束合作,這也讓鄭聰仁再學了一記寶貴的招商經驗。
鄭聰仁也認為,人氣商品往往有其「生命周期」,一家美食廣場除了要有亮點美味吸引饕客,更要顧好基本款的經典口味,而大食代主打台灣老街風,台灣小吃的部分當然也馬虎不得。
鄭聰仁表示,雖然大食代並非餐廳的直接經營者,但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大食代採用抽成方式,賺得多才抽得多,以店家股東身份與業者並肩作戰,合作期間也會不斷觀察店家業績表現,以適時輔導與調整。
人員、服務、商品 經營秘訣鐵三角
談起美食廣場的經營成功之道,鄭聰仁表示,首要條件是食物好吃,人氣愈旺、生意愈好,最好有人排隊,才能造就良好食材循環,「商場最忌諱空櫃,空1個櫃就會空2個櫃,一路惡性循環下去。」
鄭聰仁說,空櫃現象除了是新舊店家交替的轉換櫃特別時期之外,即是人潮不足的警訊,業績下滑影響之下易使食材循環變差、新鮮度下降,又或者店家只留1、2名服務人員,服務品質便跟著大打折扣,「生意冷冷清清又只有1人顧店,哇那不得了,大家一定認定那是地雷了!」
食物好吃並不是唯一條件,美食廣場的商品還包括擺盤、份量、樣品呈現與菜單設計等面向,鄭聰仁指出,要是菜單設計得華麗無比卻毫無點菜邏輯可言,任誰也不想在美食街花好幾分鐘研究菜單。
除了食物品質,鄭聰仁強調,人員招呼的魅力在偌大的美食廣場裡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各個櫃位的招呼對消費者而言看似稀鬆平常,但他表示,若是有顧客看得眼花撩亂、拿不定主意,只要某家招呼強一點,人常會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1個人、2個人,等到第3個人來時,便被這樣的「排隊迷思」給收服了,「一個好的外場人員,有可能會讓業績落差20、30萬元。」
人員、商品、服務是做為美食廣場管理者必看的三層面,「若是沒顧好,就常會有失分的情況發生。」換言之,這些都是經營的成功之道。身為副總經理的鄭聰仁,有時還會參與收拾碗盤,要是發現特定店家剩下的菜餚特別多,便會立即要求幹部去點一份來吃,看是食材品質或料理手法出了問題,處處從細節把關。
大食代一方面用極富創意的主題思維,大刀闊斧打造首家主題式美食廣場;另方面仍秉持傳統經營之道,從招商條件到商場管理都細膩得不得了,無怪乎在這個美食廣場極度競爭的年代,一登台就鋒芒畢露。下一家大食代將以什麼風貌示人,想必已悄悄勾起顧客的想像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