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公司,讓全球知名品牌、五星級飯店不管等多久都指定合作? 什麼樣的團隊,可以在短短十年內,以全方位深究商業環境需求,一再刷新美耐皿新高度,華麗轉身走向主題式的3D五感吧飛陳列解決方案提供者?

像所有製造商的故事一樣,寬淂早期以為歐美各大品牌代工為主,戲劇性的轉折出現在2010年那年,有著藝術家不設限性格的創辦人Ni,延攬到具有英國專業餐飲背景、目標明確卓越的香港人Luisa Poon, 共同創辦了自有品牌Efay,2016年適逢Efay滿十周年,這一路Efay跨過了三大洋五大洲,在50多個國家發光發亮,總監Ni眼神發亮著的表示:「Efay得到了世界級的掌聲,但我們要做最好的準備回來,讓美耐皿這個其實是台灣發揚光大的材質,得到更佳發揮的位置。」

主攻吧飛buffet陳列秀盤 行銷獨步全球

基於對材質與餐飲業環境的熟捻,Efay第一個自有產品即遵循歐盟法規,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個樂高積木概念的「美耐皿份數盤」,打破美耐皿只能是餐廳使用的桌面餐具,其抓準要點的實用性在餐飲界引起震撼,成功地打開自有品牌的第一步!

從餐具到商業陳列,Efay運用美耐皿視覺溫潤細膩,卻能耐大量衝擊使用,質輕好操作又易保養等特性,不停地打造各種新奇的面貌,諸如擬木紋、竹子、布等自然材質皆為設計的元素,這些極富創意的靈感來源,源自於團隊致力於探索全球的飲食文化,從觀想客戶最終已使用成品的整體陳列開始,考慮到燈光、食物、氛圍、再慢慢地將它一路從設計、研發到成品製作,比起單純的餐具,更像是一場精采的演出。一手主掌設計團隊的Ni笑著表示:「人生就是一場COSPLAY,每個人都有專屬的聚光燈」

因著這樣的用功之深,Efay切中專業市場需求的擬木紋材質、雙面岩紋等秀盤,既東且西的符合日本料理如壽司、生魚片,或荷蘭起司、西班牙火腿、希臘沙拉等冷盤,創新優雅的秀盤令人耳目一新,獲得餐飲業者的高度青睞,如今包括東方文華、寒舍艾美等五星級飯店,或者星巴客迪士尼樂園等皆可看到Efay的身影。

這樣的信賴源自Efay深信「如果只是要買產品,你可以輕易的找到幾百個製造商,與其說是客戶,Efay更重視如何分享與共同創造價值」 國際行銷總監Luisa堅定的說著。

這樣與合作夥伴共進退的態度是Efay深受好評的成功關鍵,攤開版圖Luisa談起各種數字,45%歐洲、25%美洲、東協十國…澳洲市佔第一,目標明確腳步穩扎穩打,難怪業界給了一個日不落團隊的封號。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小米為禾本科之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粗壯直立而叢生,植株高可達150公分;莖直立,圓筒形,狹長披針形葉片,有明顯的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中空有節。總狀花序著生在莖的先端,由許多小穗群組成。其穀粒是禾穀類中最小的;種子並具有休眠性,若要播種,最好使用儲藏3至6個月後的種子。其穗狀花序,小穗緊密排列,西方人認為其外形酷似狐狸尾巴,而國人則認為似狗尾。

小米

小米

圍繞小米的歲時生活

一般人常以為「小米」只是小鳥和鴿子的飼料,其實小米向來就是中國人的五穀之一,根據文獻資料記載,西元前二千年前中國神農時代就有以小米為祭品的記載。特別是原住民族,自日治時期至今即保留許多品系,具有多樣大小與顏色的榖粒,各品系間的宿存剛毛、花序軸被毛或否等亦有差異。

小米也就是栗,早期是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煮食之一,它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可從各族群的祭典中看出,在阿美族的「捕魚祭」和「豐年祭」、布農族的「打耳祭」、賽夏族的「矮靈祭」等等,都會出現紮成束的小米,甚至還有製成食品的小米酒、小米糕等等。在鄒族,它是主要的糧食,因此族人非常重視小米耕作的相關祭儀,歲時生活主要也依據小米生長過程運作。

小米適合種植於氣候溫暖乾燥、雨量適當的地方。耐旱且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廣,但仍以土質鬆軟且富含有機質或腐植質含量高的土壤最佳,本島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均適合栽種。記得有一次上山,看到一棵棵的小米末端都用肥料袋包起來,起初感到好奇,後來才意會到是為了防止小鳥的啄食。麻雀的偷食常讓農民無法有收成,再加上經濟價值不高,目前種植小米的情景已不多見了!

小米通常在農曆正月月圓時間開始播種,生長期為六個月,七、八月收割後一束一束地綑綁起來,因此,每逢採收期就可以看到一穗穗紮捆的小米,曝曬於路旁或屋前屋後的空地。另外在採收小米時,通常是將米穗一枝枝採下,握在手中。至相當握滿程度,再用山棕葉綁成一小把,集數小把成為一大把,方便搬運及儲存。

由於小米比水稻耐旱,在許多沒有辦法用人工溝渠灌溉的山坡地和旱地,它就好像「大地之母」一樣地供給人們溫飽,而且又耐儲存,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備荒的糧食」。生長在台灣的人,大多數都沒看過小米的植株,它的種子實在很小,每穗數百粒;在小米田中,接近成熟的金黃栗穗,彎腰低頭,隨風搖曳,看起來比稻穗還漂亮!

釀米酒 吃栗餅

小米的品種很多,按米粒的性質可分為糯性小米和梗性小米兩種;說到小米的功用幾乎等同於稻米,可炊飯、煮粥、釀酒…等,它的黏性較強,柔軟富有談彈性,也可製成糕餅點心,風味獨具,「栗餅」在花蓮已經是著名的土產之一。

由於小米的高營養價值,目前食用的人愈來愈多,它富含維生素B1、B1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效;同時,還有滋陰養血的功能,可以使產婦虛寒的體質得到調養,幫助她們恢復體力。如果從食療的功效來說,小米味甘、咸、性涼;入腎、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

除此之外,小米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這是由於小米的胺基酸中缺乏賴氨酸,而大豆可以補充小米的不足;小米粥不宜太稀薄;滔米時不要用手搓,忌長時間浸泡或用熱水滔米。

另外,在祭祀、宴客或特別慶典時,少不了小米製品,有小米糕及廣受歡迎的小米酒,藉此表示對神明的崇拜或對人的敬愛與祝福。除了達悟族外,各原住民皆有利用小米釀酒的習俗,釀成的小米酒以往僅於祭典或特定時節方能飲用。隨著時代變遷,酒精飲料的取得十分容易,導致原住民族飲酒習俗轉變,「小米酒」 也轉型台灣原住民族的特產。

或許有人會問:小米如何釀酒?事實上,原住民造酒的主要原料有小米、高梁、糯米、紅藜等,釀造的方法與過程大致相同。近來由於小米的產量不多,所見多為糯米酒,糯米酒較白,而小米酒略帶米黃色,紅藜釀的酒略帶紅色。其製作過程:

將小米以梧桐木蒸桶蒸熟後,倒出置於竹編的圓箕上放涼,再放入大鍋中與酵母混勻,鍋上覆蓋香蕉葉或姑婆芋的大型葉片(現在幾乎都是以棉布、報紙代替 再蓋上大鍋蓋)發酵3-4天後,將鍋中米曹移到陶甕裡再發酵一週,用酒篩過濾取得黃卓的酒液即成,通常老人家都會保留部分的酒槽,以作為下回小米酒的發酵菌種來源。

小米如同稻米一樣,有圓糯米、壽司米、蓬來米、在來米…等不同品種,按米粒的性質可分為糯性小米和梗性小米兩種;按谷殼的顏色可分為黃色、白色、褐色等多種,其中紅色、灰色者多為糯性,白色、青色者多為梗性。外觀幾乎無法分辨的小米,也因各品種的口感、特性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用途。此外,如果你對花藝有興趣,其淺褐色和成串的造型,更是花藝設計者的好材料。

敏感的精靈 採收禁忌多

依現年七十歲以上的原住民族長者看來,小米可算是所有植物中最敏感的一種精靈,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他好像具有靈性一樣,有靈耳、靈眼、靈覺。因此相對的,禁忌也特別多,稍不留心就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

在排灣族有一說:小米採收時不可喝薑湯、不可從身後傳遞小米、採收時應同排併行不可逾越,且採收日之位置不可變更等。然而隨著西方宗教的引進,部份禁忌已不再執著;另一說,尤其是在田裡收割小米,那是最辛苦的,不但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即使像「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精靈不喜歡的。因此,族人在栽種小米的過程中一向恭恭敬敬地,從整地到收割入倉,每個階段都有慎重的儀式,包括播種前狩獵祭、播種祭、除草祭、驅蟲祭、收割祭、始割祭、入倉祭等。

小米與原住民往日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豐收時金黃的花穗也成為最應景的裝飾,許多原住民族常把豐收的小米遂成串懸掛在門前,富含祈願與豐收的意涵。

小米 小檔案

小米:hafay(阿美語)

俗名:栗、黍仔、穀子、黃栗

學名:Setaria italica(L.)P.Beauv

科別: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

分布:全台1000公尺以下的山地

英文名:Millet/Foxtail millet

小米干貝煎蛋

小米干貝煎蛋

  • 食材:10人份

小米300克、蛋4顆、干貝3個 、蔥段少許、水、鹽、馬告胡椒粉、蘋果醋

  • 作法:
    1. 將小米泡水後蒸15分鐘備用。(沒泡水要蒸30分鐘)
    2. 干貝切薄片備用。
    3. 蛋打散備用。
    4. 將小米放入蛋液中,加入適量的鹽並入鍋煎,取出後裝盤。
    5. 切薄的干貝擺放在煎蛋上。
    6. 將馬告胡椒粉撒在干貝上,進入烤箱烤,以100。C拷50秒即完成。
    7. 蔥段切絲擺在盤中央。

小米粥

小米粥

  • 食材:10人份

小米300克、紫山藥80克、黃地瓜80克、水、鹽、魚肉少許

  • 作法:
    1. 取一湯鍋,倒入水及洗淨的小米煮。
    2. 紫山藥與地瓜洗淨切丁備用。
    3. 將山藥與地瓜放進小米鍋中一起煮約30分鐘。
    4. 起鍋前三分鐘加入魚肉、鹽即完成。

小米黃金地瓜球  

小米黃金地瓜球

  • 食材:10人份

 小米300克、黃金地瓜150克、地瓜粉30克、小米粉30克、水、鹽少許

  • 作法:
    1. 將小米洗淨後蒸熟備用。
    2. 地瓜洗淨切丁蒸熟備用。
    3. 將小米與地瓜壓碎並搓成圓球。
    4. 小米圓球沾地瓜粉與小米粉備用。
    5. 油鍋熱再將小米圓球入鍋炸至稍黃取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