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6期第36期雲端風味 百年的黑色奇蹟 咖啡德文部落(tjukuvulj)位在三地門鄉,倚著1245公尺高的德文觀景山,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交會部落。孩子們知道原是不毛之地的山頭,因為日本人撒下很多種子、林務實驗,於是才有現在很豐富的木林風景,咖啡是其中之一。 作者. 古佳峻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5期第35期皇帝筍 峭壁上的雨後黃金「野地食房-答路本浪」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沿著台24線省道進入山區,轉至屏31線會經過德文部落後才到大社部落,「這裡的排灣族語是達瓦蘭(達洼蘭),山下是達瓦蘭溪(口社溪),一直以來,部落就聚集在這,「這裡有我們的狩獵場,我們堅持住在父親、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上,這裡才可以善用部落的智慧!」 作者. 古佳峻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4期第34期蕉 一種取代 一種需要「如果香蕉太熟了,遇熱煮食就會帶有酸味,所以我們會取用將熟的青皮香蕉煮成湯或加工食品。」屏東市大師鐵板燒主廚徐忠和是三和村美園部落的魯凱族人,他是長期「旅外」的族人。 作者. 古佳峻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3期第33期岩上日常 旱地之必需 山芋與檳榔心芋不同,沒有碩大的塊莖,口感也不強調粉質,因為在旱地中長大的山芋,必須先克服沙礫地質的環境,沒有水池相映,又必須在中高海拔適應氣候的冷熱變化,於是我們總相信,在這樣成長而來的蔬果特別有口感、香氣、養分。 作者. 古佳峻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1期第31期獻給太祖的豐饒 八月豆農曆八月,高雄市六龜區的荖濃社區,家家戶戶的小菜園裡垂著許多飽滿的八月豆莢,有的是鮮嫩的翠綠,有的帶紫紅的花色,正等著農家採收在晚飯時端上餐桌。 作者. 謝欣珈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30期第30期田野中的小巨人 高粱高粱為禾本科一年生作物,原產非洲熱帶地區。屬直立高大草本植物,喜溫、抗旱、耐澇,稈實心,葉片披針形,葉基微心形,表面光滑。圓錐花序頂生,偶具腋生者;種子有紅、白、褐各種顏色,有粘性變種。高粱適應性強,栽培容易,耐旱性超過一般作物,在缺水灌溉設備之丘陵地河川地、新開墾地都可以栽培。 作者. 吳雪月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29期第29期生於大自然的明珠 薏苡薏苡為禾本科黍亞科薏苡屬,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禾本科族,與玉米所屬之Panicoideae族有近緣關係,別稱回回米、川穀、草菩提等。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它具有披針形的葉片,葉基略成心形,葉舌硬而短,與一般常見的禾本科植物不同。 作者. 吳雪月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27期第27期象徵祈願與豐收 小米小米為禾本科之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粗壯直立而叢生,植株高可達150公分;莖直立,圓筒形,狹長披針形葉片,有明顯的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中空有節。 作者. 吳雪月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26期第26期穀物中的紅寶石─台灣藜台灣藜為藜科作物,有著「穀類中紅寶石」之稱,在分類上一直未有充分的系統研究,甚至一度被誤認是外來品種,經農委會林務局及專家學者重新鑑定,直到2008年才被正名為「台灣藜」,又稱為紅藜。它對環境適應力強,花穗美麗多彩,尺寸比起小米更小,集營養成分於一身,蛋白質含量與牛肉相近,原住民以傳統生機栽培法種植,世世代代呵護著這神聖的作物。 作者. 吳雪月
探索原味‧發現慢食探索原味‧發現慢食第25期第25期阿美族的零嘴 樹豆樹豆,別名「原住民威而剛」,是原住民經常性食物,營養價值高,含鋅量豐富,有助精力與健康。耐旱好栽種但採收全靠人工,使其價格偏高。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可煮湯、做豆漿、入甜點,是兼具食療與文化意義的台灣原生豆類。 作者. 吳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