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食房-答路本浪」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沿著台24線省道進入山區,轉至屏31線會經過德文部落後才到大社部落,「這裡的排灣族語是達瓦蘭(達洼蘭),山下是達瓦蘭溪(口社溪),一直以來,部落就聚集在這,「這裡有我們的狩獵場,我們堅持住在父親、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上,這裡才可以善用部落的智慧!」
Tamaqutjung Vikiyan(大家稱他「武棟」,漢名孟春輝)、Ljege(漢名盧玉妹)夫妻及姪女Kaljalju(嘎拉露)是仍住在山上舊部落唯二的兩家人。武棟說,八八水災後,聯外道路確實影響交通,但是部落內的條件並不差,幾個年輕人上山拉水線、修整住與行設施、重新播種深耕,「於是我們就決定留下來!」他們帶著孩子在原鄉自學,留在身邊學習大社的排灣族語言及日常文化,與耆老學習生活,認識傳統領域,「這才是部落的人對自己了解的基礎。」
爬上立面 尋找白色尖頭
跟著武棟爬上山嶺,順著土石與落葉層疊的軌跡直到另一端,那兒是他們正在播種的花生田,「帶著孩子走入山林,可以認識大自然,還可以應用母語解釋『領域』的使用權,可以了解『時節』的變化,在田裡跟著VUVU學習栽種,更可以在工作中聽祖先的故事。」武棟解釋著在原鄉生活的絕對意義,也要我們注意腳步,仔細觀察,「這個季節應該要有了,今年雨水少,能採收的並不多!」在一叢叢細長的竹林裡,需要判讀白白的筍尖,長約一個手臂即可割取,「Tjuvu是族人對皇帝筍的稱呼,意思大概是長在峭壁上的筍,是這裡原生的,所以會保留在族語內,而麻竹是外來種,就沒有相應語彙。」
這種細尖的幼筍,看似箭筍,又非你所想。稱之皇帝筍,在於稀少珍貴而要「有皇帝命」者才可大啖其鮮;又稱「砍頭筍」,則是過去對原住民族出草行為的畏懼,以及此種筍子身居奇險處而採之「容易犧牲生命」的意思。然從武棟語譯更可知,族人記憶此筍的印象是強調「長在峭壁上的筍」:可食可用的自然寶物。
武棟說,皇帝筍是新生的嫩筍,三年以下的八芝蘭竹可以製作嬰兒搖籃,三年以上的纖維粗硬,可用在建築上。目前的「野地食房-答路本浪」餐廳除鋼筋水泥結構,還用上八芝蘭竹為屋簷,「竹子上有孔洞,有竹蜂,只要看洞口與相對的地面,就可以知道裡面的蜂蜜是不是已經滿了!」武棟說著兒時抽取竹簷吃蜜的經驗,也認為這是人與自然共生的最佳寫真。
隨著他的腳步,我們在林野內穿梭1小時多,武棟刀起刀落,敏銳地摘截,他說:「最主要的筍子生長區需要溯溪至另一邊,那裡的環境較潮溼,筍較為多肉,這裡靠近山稜,無法藏濕氣,而且那裡是90度峭壁,這裡只是『斜坡上的筍』!」45度斜坡上已讓我們疲累至極,皇帝筍的尊貴,是依賴著登山者克服險難而取得的珍味。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