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廚藝教室的學員畢竟不像在飯店內場教學徒,或在餐飲科系教學生,這些教學對象有一定的基礎,不必從頭開始教,但在廚藝教室會碰到各種程度的學生,問各種不同的問題。

「如果麵團太硬,就用桿麵杖槌到軟;如果在家裡被老公或老婆罵,這是很好的紓壓方法哦!」

周六下午的廚藝教室Yami cook,十二位學員跟著哈肯鋪手感烘培西點行政主廚何文熹學做草莓甜點。鮮紅欲滴的草莓和著烤箱裡傳出的烘焙香味,耳畔是在鍋裡打卡士達醬的清脆聲響,氣氛既忙碌又歡樂。

「做甜點很有趣,就像小時候玩泥巴。到廚藝教室教,希望讓更多人分享甜點的美好。」這天上午十點,何文熹就進到廚藝教室開始準備下午一點半的上課內容;採訪約兩個小時,其間他進進出出交代助理準備上課食材,最後,他總結出這句話,然後又開始忙碌。

 

從習藝到娛樂

何文熹蓄一頭俐落短髮,外表給人一股明快的特質,但他講話不急不徐、言之有物,能讓人感受到他的耐心。他笑說自己其實也是有一群忠實的「粉絲」學員。

他分析,廚藝教室的教學主廚要能吸引學生,不外乎三個要素:外型、口才,以及「知道學生想要什麼」。

在如今「眼球經濟」的時代,要能吸引目光,外型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外型這種東西純粹是看「祖師爺是否賞飯吃」,如果廚藝功力了得,俊美的外貌對於廚師的人氣肯定有加乘效果。

相較於外型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口才可以經過後天苦練。

台灣廚藝教學史上重要人物傅培梅,曾在自傳裡寫到自己早年教烹飪的情況。她說自己「以實際操作見長」,「只要一拿起食材或鍋鏟,自然就可以滔滔不絕,說得頭頭是道。」但一旦手上沒有東西,「腦袋當下就會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講什麼是好。」

而後,阿基師靠著廚藝與口才,在台灣社會營造出一種氛圍:教做菜不但要有實力、長得帥美,而且還要很會講。廚藝教學在這種氛圍下,從單純的技藝傳授,延伸到帶有綜藝性質的表演;無論教室裡或電視機前的學生,從單純「習藝」,無形中也帶著一些「接受娛樂」的感覺。這種現象往好處看,讓「下廚」除了是傳統的勞務、技藝之外,多了更多輕鬆愉快的成分,或許能吸引更多人願意「近刨廚」。

何文熹不諱言,自己會揣摩一些「在鏡頭前很會講的廚師」的風格,一方面是為了吸引學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容易吸收教學內容。

當然,瞭解學生的需求,教學生想學的作品,才是真正能吸引學生進廚藝教室的關鍵。何文熹會隨著季節、節慶,調整教學內容。像這次上課,趕上草莓產季,他就一口氣教學員三道草莓甜點;而到過年,他就會教可以當作送人伴手禮的產品,像是日式千層糕。不過何文熹說,廚藝教室教的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實用、容易操作、技巧不能太高深複雜,是設計課程的主要考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面對學生」比「面對學徒」更具挑戰。學徒服從師傅的權威,有上下的尊卑關係,但是廚藝教室的講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類似朋友的關係,學生隨時可以挑戰老師的說法和做法。

 

走進信義商圈中貴氣十足的「貴婦百貨」Bellavita,Fun Cooking瘋食課料理教室就在地下二樓的美食區。推開料理教室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歐風廚房,講師周文森就站在廚房正中央,聚精會神為今天的三道佳餚進行最後的擺盤。

 

踏出舒適圈 點燃廚藝生命新火花

19歲入行,周文森踏入餐飲業已25年,多服務於西餐廳廚房。周文森教過許多學徒,以認真嚴格出名。為何從西餐廚房裡的「大廚」轉換為廚藝教室的「名師」?周文森表示,廚房多屬日常的工作,雖偶爾有突發狀況,但整體而言每天的工作十分相似,較缺乏挑戰性。主要的成就感來源是「數據」,亦即公司今天的業績。

即便顧客覺得周文森烹調的料理美味,也多透過外場服務人員轉達,主廚缺乏與顧客面對面的接觸。擔任餐廳主廚雖然安穩,但周文森總覺得生命缺乏挑戰,就在猶豫徬徨之時,因緣際會成為2014年全國安麗盃廚藝競賽的指導老師,指導五十位安麗的員工做菜,這項新嘗試點燃了周文森生命的火花,成為他辭去西餐廳主廚的工作,成為的廚藝教室講師的契機。

 

面對學生比面對學徒更具挑戰

在餐廳廚房工作的學徒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希望早日「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廚。為了幫助學徒達成目標,周文森指導學徒非常嚴厲,學徒做得不好,他會毫不留情斥責。但是,當轉為「講師」之後,周文森的身段變得柔軟,因為他面對的不再是學徒,而是彼此特質差異很大的學生。周文森的眾多學生中,雖然也有一些是日後想朝餐飲業發展而來拜師學藝者,但大部分學生皆有正職工作,將學習做菜視為紓解工作壓力的方式,因此周文森多採取正向鼓勵的方式指導學生,即使學生做得不好,周文森也會耐心地指導,讓學習廚藝成為學生愉快美好的經驗。

「面對學生」比「面對學徒」更具挑戰。學徒服從師傅的權威,有上下的尊卑關係,但是廚藝教室的講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類似朋友的關係,學生隨時可以挑戰老師的說法和做法。況且學生之中臥虎藏龍,不乏經常出國遊歷、品嘗美食的行家,隨時都有踢館的可能。

周文森說,有一位旅居義大利十多年的學生來上他的義式料理課程,指導起來非常具有挑戰性;也有金融業的學生去義大利旅遊,回來之後跟周文森說,他在義大利品嘗到的某道菜餚,與老師指導烹飪出來的味道絲毫不差。周文森認為,學生教得好不好,馬上可以從學生的表情、態度知道,「這種面對面的指導非常刺激、時時都有火花。」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