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蔬食料理」,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無印良品風裝潢,嫩綠植物盆栽,最好再有大面玻璃窗讓陽光灑落;乳白、鈷藍的民俗風餐盤,搭配木碗或木盤,義大利麵或燉飯上,點綴著嫩綠生菜、紅黃彩椒,佐上一杯花草茶或鮮果汁,就像在花園享用一片春天。
人文無垢的環境中,品嘗自然清新的料理,還實踐了「環保、愛地球」「原味、低卡少油」等價值主張,就像幫體內濁氣做個斷捨離,感覺身心靈都被洗滌了。唯一的遺憾,就是份量有些不飽足,以及總覺得沒吃到主菜,似乎少了點什麼……
然而走進台北東區巷弄中的知名蔬食餐廳Herban Kitchen & Bar二本餐廳,會完全顛覆你對蔬食料理的三觀。
棧板木與鋼管裸露的粗獷工業風,偏暗的室內燈光,彷彿到了美式酒吧;菜單打開,各種焗烤、炸物、奶醬任君選擇;菜上桌,不只滿滿一大盤,青蔥、大蒜、香菜、辣椒、九層塔各色辛香料放得豪邁,再加入大量起司,口味濃郁得完全與小清新沾不上邊。
「我就不懂,為什麼吃個蔬食非得那麼做作、還吃不飽?」二本餐廳創辦人之一的吳逸如大笑著說,誰說吃素就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價值觀?為何不能重奶重油重口味,順便來杯啤酒,邊聽搖滾邊大口豪邁?「二本,是一家給不吃素者的蔬食餐廳。」
蔬食不需崇高理由
「我想讓大家吃到與平常去別處吃到的菜一樣,只是『抽掉肉』!」吳逸如解釋二本的定位:在這裡,同桌的任何一個人,都不需要因為有人吃素而覺得有壓力,可以自在享用每一道料理,「蔬食不等於素食,更沒有一定要有什麼條條框框,就像去一般好吃的餐廳,享受吃飽喝足的comfort food。」
「回想你和吃素朋友出門用餐的經驗,是不是常常覺得很彆扭?」吳逸如反問,朋友中如果有人吃素,外食時不是所有人得遷就對方,大家不點葷食;就是吃素的人得吃得很委屈,只能點些淡而無味的生菜沙拉或燙青菜。不管哪種,一頓飯吃下來,兩邊都無法盡興。
另外,台灣過往的素食餐廳,通常都是宗教因素而設立,特別排除了蔥蒜等各種辛香料,使得許多料理做法受限;而為了添加滋味,又用了許多人工調味而成的素肉,油耗味、豆腥味,走進素食館,聞到味道就讓人想逃離。
而近年來興起許多新式蔬食餐廳,卻往往走輕食、簡餐、咖啡廳等文青或網美路線,時尚感十足,但卻是意識型態遠大於食物本身,「吃完了,肚子和心靈卻還是空虛,滿腦子只想再去買個鹹酥雞來補償一下。」吳逸如大笑。
「單純『不想吃肉』為什麼不能成為吃素的理由?」吳逸如希望二本是一家對每一種食物習慣的人都很友善的餐廳,沒有誰必須遷就誰,更不會覺得吃蔬食就是為了某些價值觀或目的,而必須在口腹上犧牲。
以這個簡單的想法出發,加上她自己熱愛蔥蒜、喜歡起司,老公是美國人,朋友又有許多是夜店咖,食物口味偏好美式、義式,也喜歡可以喝一杯的各式下酒菜,於是為二本定調:濃郁、辛香料、大份量,更不要被標記為某種特定屬性,就像是一般的餐酒館,只是沒有肉而已。把蔬食料理的門檻降到最低,讓不管是吃葷還是吃素的人,都可以獲得滿足與飽足。
或許因為蔥蒜和起司大量添加,食物口味濃郁,不少客人直到吃完還沒發現,原來這裡是一家蔬食料理;甚至還曾被客人投訴,這裡的食物不夠素食、不夠健康,「我反而當作是一種推崇,這就是我要的蔬食模樣!」吳逸如大笑。
似肉非肉 竹碳取代墨魚醬汁
而幫忙吳逸如實踐對蔬食想像的,則是主廚范瑜亮。
范瑜亮只有26歲,過去並沒有特別的素食或蔬食料理研發經驗。他曾留學歐陸,一路以來所學都是正統西餐,在來到二本餐廳之前,更是在西華飯店負責牛排料理。
被問到這樣的背景,怎麼能夠勝任?「沒有經驗,反而讓我不受侷限,」范瑜亮說,就因為過去不曾專門做過素食,所以傳統素食的種種食材運用或料理手法限制,完全不在他腦袋中,「我所做的,就是看著以前學過的菜,想像怎麼在同樣做法下,抽換成蔬食版本,並維持相似口感與口味,做出似肉非肉的感覺。」
例如招牌料理之一的「黑海竹碳白酒義大利麵」,就是范瑜亮將傳統義式墨魚麵加以變形。
他利用可食用的竹碳粉來調理醬汁,創造如同墨魚醬汁般的深黑色;用夏內多白酒提味,讓醬汁濃稠中又帶清爽;選用口感厚實類似花枝的杏鮑菇,特別切成輪狀,讓外觀看起來更類似花枝輪切;加入來自大海的海茸頭(海帶的根部),脆又帶點韌的口感,則類似貝類或甲殼類,「從味道、視覺到口感,都要讓客人吃起來不覺得因為是蔬食,所以少了些什麼。」
吃素 不是排斥葷食
最特別的是「偽愚開口三明治」,偽愚取自鮪魚的諧音。范瑜亮將香菇打碎調味,再混合馬鈴薯泥、洋蔥、酸黃瓜,用無奶蛋的豆漿美乃滋拌勻,灑上玉米和蝦夷蔥,模仿出早餐店玉米鮪魚沙拉的滋味。
有鑑於多數人對蔬食有「吃不飽」的刻板印象,范瑜亮利用米飯或麵類來彌補,並放入大量起司,讓口味偏重鹹、重油,「濃郁一點、澱粉多一點,飽足感就會出來,也就不會覺得空虛。」
例如匈牙利香料飯,范瑜亮改成燉飯版本,使用紅、黃、青椒,加上大蒜、洋蔥、檸檬、九層塔等辛香料,配上奶醬調製的醬汁,以及仿肉口感的杏鮑菇,味道濃郁,吃起來紮實,就是一道「會飽」的料理。
另外,為了擺脫既定蔬食印象,范瑜亮利用季節蔬菜的不同色彩來調整醬汁顏色,創造新鮮感。例如南瓜、花椰菜、甜菜根,就能變出橙黃、鵝白、紫紅不同色調。
范瑜亮強調,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素食經驗,不會特別要做出傳統規範中的素菜,吃的人也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吃到的料理中沒有肉,反而因此沒有先入為主的不滿足,「這才能做出人人都可接受的蔬食」。
吳逸如說,吃素,不是排斥葷食,而是選擇自己喜歡。所以二本想打破大眾對蔬食的既定印象,當吃素與吃葷沒有什麼差別,才能真正讓蔬食走進每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