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家庭中多半由女性掌廚,然而在專業餐飲界中女廚師人數遠少於男性,女主廚更如鳳毛麟角般稀少,2018年法國米其林指南28間三星餐廳中,只有位於東南部瓦朗斯(Valence)的「琵克家」(Maison Pic)由女主廚安-蘇菲・琵克領導(Anne-Sophie Pic,2007年取得三星至今),在指南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中,她是法國第四位取得三星榮譽的女主廚。

家學淵源與意外人生

「琵克家」從安-蘇菲的曾祖母蘇菲(Sophie Pic)1889年在瓦朗斯附近經營小館開始發展,其精湛手藝深受當地饕客歡迎,之後祖父翁德黑(André Pic)繼承餐廳,1934年獲得米其林三星後遷至現址,當時他有幾道經典菜餚如松露酥餅(le chausson aux truffes)流傳至今,二戰後被降為二星,1950年又被降為一星,同年安-蘇菲的父親賈克(Jacques Pic)決定放棄汽車技師的工作,回家接手餐廳廚務,在1959、1973兩年分別取回二、三星殊榮。

賈克原本打算培養長子為餐廳接班人,女兒安-蘇菲學業表現優異專攻商業管理。在巴黎求學期間安-蘇菲曾經去日本學習過一段時間,深受日本文化吸引,也曾到美國、台灣、南韓、香港等地實習,畢業前她突然感受到渴望學習廚藝,一方面意識到這是她的根源所在,一方面也了解到廚藝工作能發揮創造力,她與父親討論後決定轉向。1992年賈克突然過世,長子接管後1995年餐廳失去三星,在家族事業危急存亡之際,安-蘇菲於1997年接手餐廳營運,擔任主廚努力十年後於2007年取回三星,同時還擴展家業成為跨國企業,目前除了瓦朗斯的三星餐廳及高級旅館外,還有位於洛桑的二星餐廳、巴黎一星餐廳、倫敦一星餐廳、食品店、廚藝學校、簡餐小館等相關事業。

Maison Pic

Maison Pic

從傳統價值出發的創意料理

最初接手家族餐廳時,安-蘇菲從父祖輩經典菜餚為出發點,早期曾有顧客指定要享用「芥末白醬焗烤龍蝦」(le homard Thermidor),這是名廚艾斯可菲(Auguste Escoffier)發明的菜餚,也是過去高級餐廳必備菜色,安-蘇菲仔細研讀艾斯可菲的著作後,覺得還是應該跟前輩討教,她致電給今年初過世的大廚包庫斯(Paul Bocuse),對方回答:「妳會做妳父親的焗烤螯蝦(le gratin d’écrevisse)嗎?照著做就是了」,這個回答讓她感激不已,體認到最重要的不是遵守食譜,而是自己嘗試呈現出滋味的精神。

艾斯可菲名著「廚藝指南」

艾斯可菲名著「廚藝指南」是法國主廚必讀經典,安-蘇菲・琵克擁有艾斯可菲親筆簽名本,由祖父傳給父親再傳到她手中。

二十年後餐廳從內到外已蛻變煥然一新,菜單跳脫出上一代美味但過於厚重繁複、制式化的經典料理風格,主廚不斷思索各種食材滋味組合的可能性,同時結合視覺及嗅覺呈現,創作出令人驚嘆的新一代「琵克家」料理。

如從義式麵餃和法國四面糖外型發想的「四面餃」(Les berlingots),翠綠的外皮以抹茶染色,內餡是山羊乳酪,佐以浸漬薑及香柑的水田芥醬汁,少許苦味及澀味並不影響美味程度,反而帶來奇妙的平衡感。「藍龍蝦」(Le homard bleu)使用浸泡紅色漿果的日式高湯(dashi),主廚極喜愛昆布柴魚高湯的高雅滋味,經由多次調整成美麗色澤及微酸味,襯托出龍蝦的鮮美。「咖啡生蠔」(L’huître Tarbouriech)滋味豐富,以地中海沿岸Tarbouriech家族養殖的優質粉紅(外殼)生蠔為主要食材,略烤過後佐以歐當歸葉(livèche)及糖煮大黃,淋上Chemex濾壺手沖威士忌香料咖啡(小荳蔻、甘草、八角、橙花),品嚐時首先會聞到深刻複雜的香氣,入口後生蠔豐腴鮮美帶有鹹碘味、榛果蕈菇味,搭配咖啡烘焙微苦、烈酒煙燻、大黃酸脆、綠葉清新等交織成令人驚喜的味覺之旅。

大部分的菜餚都附上精心調配的醬汁,將各種滋味連結融合,所以也多用樸素的白色深盤呈現。運用各種醬汁高湯調味是法國料理的傳統,但有別於過去配方固定、製作過程繁複費時的法式醬汁,主廚妙用各種意想不到的多重滋味組合,如前述紅漿果日式高湯搭龍蝦,香料烈酒咖啡配生蠔等,質地也改良得輕盈爽口,符合今日健康觀念。味覺感受一定會受到視覺及嗅覺影響,所以也必須同時考慮菜餚形色及氣味調和,每一道菜都是經過縝密思考、多次試做調整的精緻創作佳餚。

此外主廚相當注重菜單上對於菜餚的文字描述,有別於今日簡化趨勢,每道菜名下都有數行短文解釋菜餚內容,幫助品嚐者理解菜餚豐富內容及創作者的想法,高級料理類似藝術創作,適當的解釋有其必要性。

女主廚的挑戰與特質

著名的法國美食歷史學家歐利(Pascal Ory)有一次跟安-蘇菲・琵克對談時,犀利指出跟同行相較之下,她有四個障礙需要克服:性別偏見、外省出身(非巴黎人)、非科班出身、繼承者。目前業界女廚師的數目有增加趨勢,但居高位者仍然很少,社會上也普遍認為主廚是男性的工作,安-蘇菲坦承初期領導男同事時確實因性別遇到一些困難,但她總是努力面對化解,目前性別對她而言已不成問題,廚房中也有不少位居要職的年輕女廚師,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之一。同時她也特別指出,一般認為因廚房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所以不適合女性,但是對於工作的理解力男女是相同的,工作表現差異主要跟人格特質有關,而不是性別。身為唯一的三星女主廚,她也希望未來能夠傳承自身經驗給女性同行。

至於地點對於高級餐廳發展的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為了提高媒體能見度及吸引外國顧客,「琵克家」到巴黎、洛桑及倫敦開了分店,只要在巴黎自然就會有記者上門,可協助提升本店的知名度。不過因有1-3星的分別,必須特別注意菜色區隔程度,畢竟保有本店的崇高地位還是最重要的。

非科班出身對於安-蘇菲來說也不成太大問題,廚務工作就是要不斷練習累積經驗,同時她也自修閱讀許多烹飪書,唯一的遺憾是父親太早過世,沒有機會能和他交流討論廚藝。當初念了商業管理後從事廚藝工作,是自己思考過後下的決定,因此更能堅持信念走下去,求學期間在國內外實習的經驗更拓展了她的視野。

身為三星主廚的繼承人當然有許多壓力,做得好大家會認為理所當然,稍微做不好就招來一陣閒言冷語。安-蘇菲摸索努力後開闢出一條嶄新道路,重新取得三星代表地位獲得肯定,同時也能正式從父祖輩盛名中走出,能夠更自由地發揮創意。訪談最後歐利表示相當佩服,所有一般認定的障礙最後都被主廚化解為助力。

在堅強的信念和工作能力之外,主廚仍然展現出女性領導特質,如廚房內較平和的氣氛,另外最能展現女性特質的就是精緻優雅、如同藝術品般的菜餚,不過入口後滋味豐厚複雜又是另一番天地。

廚師的工作時間很長,通常無法兼顧家庭,在法國常見男主廚主導餐廳內場(廚房),太太或女友負責外場的情況,如果兩者合作順利,倒也是一種兼顧工作與聯繫家人情感的方式。「琵克家」的情況有些類似,不過性別互換,女方擔任主廚,男方管理家族事業,同時身為母親的主廚曾經多次表達對丈夫的感謝,笑稱有他幫忙就可以專心創作菜餚,省了計算收支平衡的麻煩。

除了廚藝創作外,安-蘇菲・琵克對於學習各方新知也有極大的興趣,有時也能反饋在她的菜餚組合中,比如將咖啡應用在菜餚(搭配生蠔、甜菜根等)的靈感,起源於某次在巴黎咖啡樹咖啡館(L’Arbre à café)中第一次品嚐到Chemex濾泡咖啡,對於這種器具延展香氣的功能感到驚奇,從嗅覺對應中找到原先不可能搭配的食物。也曾經計劃跟香水師合作,讓顧客先品香後再建議點菜。在法國廚藝界中,她是一位不斷改變與進步、難以歸類的主廚,今年11月15-19日她已確定會來高雄Thomas Chien French restaurant舉辦餐會,必然會帶來全新的品嚐美食體驗。

宛如芭蕾舞的廚房氛圍

高級餐廳廚房中由於分秒必爭工作壓力極大,出差錯時言語甚至行動暴力並不罕見,叫罵及摔鍋聲此起彼落。然而安-蘇菲並不認同這點,她認為在如此高壓環境中,叫罵聲只會讓情況傾向失控,女主廚也沒有必要為了掌管廚務而仿效男性同行的粗暴舉動,必要時可以提高音量提醒但仍保持基本禮儀。「琵克家」的廚房相對上非常平靜,有些評論家甚至以「芭蕾舞」(ballet)演出形容團隊低聲量合作無間情景。

 

蔡倩玟,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所副教授,法國巴黎第三大學語言與文化教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廚藝及品酒專業法語、法國美食學、法語教學、法語語言學。著有《美食考》、《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及多項學術著作。

餐飲消息

一碗豆花端到你面前,第一步會怎麼做呢?有人回答:「搗碎。」也有人回答:「千萬別搗碎。」從這一步就能看出你的身世,這是因為豆花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詮釋。

我在四川成都吃過辣的豆花(麻辣豆花)、在福建漳州吃過鹹的豆花(粉絲豆花)、在港澳等地吃過甜豆花,而同樣是甜豆花,港澳、潮汕、台灣跟馬來西亞也有不同的作法,從一碗豆花便能看盡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

在台灣,早年豆花攤經常掛上「潮州豆花」的字眼,潮人在豆花界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小時候,街邊豆花攤車會定點巡迴,傍晚洗完澡,便等著豆花伯叫賣的鈴鐺聲,一聽到「叮噹」,便與鄰居的小孩們往鈴聲的方向跑去,基本款是幾瓢豆花、軟花生跟糖水,糖水淹過豆花許多,可吃冷可吃熱,冷的只是多加上一勺碎冰塊,享受著簡單的幸福。

然而隨著豆花伯(嬤)的凋零、大量人口往都市遷徙,攤車幾乎消失,花俏的甜品店登場,樣式多、變化大、冷氣強,才能立於甜品江湖的不敗之地,豆花不再是沿街叫賣的食物,逐漸併入甜品店裡,成了一款猶如紅豆湯、花生湯的「湯底」─以豆花糖水為底,再任選龍眼、芋圓、粉圓、紅豆、綠豆等配料組合。台灣豆花的角色改變了,也影響了它的吃法,豆花強調豆香扎實,糖水香甜,搗碎可使糖水、豆花與配料得以等比例混合,一入口各料均足。

那麼正宗的潮汕豆花又是如何呢?先說說豆花體,是豆漿加了米漿調和,口感與其說是吃豆花,還不如說是吃有豆焦味的碗粿。其次是只吃熱不吃冷,也不加任何配料。豆花舀法很大器,像在挖飯那樣厚厚一杓、撒上糖粉、再一杓豆花,再蓋上糖粉,禮成,灑糖粉的氣勢好像糖不用錢,在豆花上形成一座沙丘,不摻一滴水。

汕頭小吃 李記老牌豆腐花

汕頭小吃 李記老牌豆腐花

各家糖粉配方也不同,在汕頭市有兩家豆花老店,一家是廣場老牌豆花、一家是李記老牌豆腐花,前者是白糖粉加花生粉與白芝麻;後者是黃白糖粉加上炒過磨碎的白芝麻粉。豆粿乾拌糖粉,甜嗎?還真甜,但潮人嗜甜不是蓋的,還可以再加上一顆甜滷蛋,如此吃上一碗也飽了。

至於港澳、馬來西亞怡保這類廣東移民多的地方,講究豆花要細緻滑嫩,此派強調不能搗,只為了享受一整片豆花吸吮入口,一抿就滑入喉裡的樂趣,會加薑汁與糖水,但分量略少於台灣豆花,豆花仍實實地貼著碗,不至於漂浮於糖水中,且不加軟花生。現在馬來西亞豆花仍維持吃熱不吃冷,而早年港澳豆花也只有熱豆花或放涼的豆花,一位老香港朋友告訴我:「在我小時候,攤販會背著兩個桶子到市場叫賣,熱桶是豆腐花、冷桶是豆漿或涼粉(仙草)。」

廣東養生豆花

廣東養生豆花

而今的香港甜品很花俏,豆花不僅冷吃,還摻入各式配料,配料與台灣不同,會有士多啤梨(草莓)豆腐花、楊枝甘露豆腐花、芒果西米露豆腐花等,也會有兼具養生功效的白果(銀杏)銀耳豆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