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問過,金鳳廳的天花板可以不拆嗎?」今年78歲的六福旅遊集團總裁莊秀石坐在六福客棧11樓窗邊,一邊介紹雕滿鳳凰、充滿中國傳統宮廷風的金鳳廳屋頂,一邊說。
早年,台北人一提到港式飲茶,就會想到六福客棧金鳳廳,推車港點是其特色。
六福皇宮年底熄燈,六福集團的「起家厝」六福客棧也傳出即將重新整修。莊秀石在46年來從沒改裝過,現在依舊雕樑畫棟的金鳳廳,對我說著六福半世紀來的故事。
聽完故事沒幾天,六福集團董事會通過由第三代莊豐如正式接班出任董事長。
「現在不是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時代過去啦!」莊秀石協助父親、六福集團創辦人莊福打造六福客棧,接著是六福皇宮;三年前,他則看著女兒莊豐如一手打理六福萬怡,直稱「好竹出好筍,女兒做得比我好。」
留著一臉漂亮銀白落腮鬍、穿著花襯衫,聽莊秀石說這句話時,旁人聽來不覺感慨,反而有幾許瀟灑的況味。「我都不把自己當老闆。」莊秀石說自己「經常在做白日夢。」
瀟灑老闆 最愛吃雜菜麵、米粉
六福是台灣老牌的飯店集團,六福的餐飲也從早年招牌的粵菜、港式飲茶,多元發展到今天的烘焙、電商、餐盒。
金鳳廳是六福客棧1972年開幕以來的招牌餐廳,主打港式飲茶及粵菜,充滿各世代人的回憶。鼎盛時期一天的營業額可以做到30、40萬元,而那時一籠港點8元。
莊秀石認為,經營餐飲的關鍵是「老闆要自己吃,不好馬上要求主廚改。」六福客棧去年推出45周年經典菜,包括港式燒鵝、避風塘蝦、海鮮伊麵,以及港點等。主廚詹國傑說,經典菜口味的唯一標準就是莊秀石本人,「因為主廚會換,但總裁是45年一路吃過來的。」
不過莊秀石平常吃得很簡單,最愛炒米粉和雜菜麵。但是連這種庶民口味莊秀石都很講究。「雜菜麵就是要小分量炒,才能入味。」他說,現在餐廳為求效率都是大鍋炒,「味道就不對了。」另一個讓他覺得味道不對的,是現在油麵失去了鹼味;雖然這種「懷念」在食安意識當道的現代顯得不合時宜,但不啻印證了飲食口味關乎一個人的記憶與懷念的說法。
靈活經營 生魚片上港點推車
六福客棧籌備時,港式飲茶在台北方興未艾,六福透過同鄉會的人脈到香港聘請師傅。「當年香港師傅都關在小房間裡配料,擔心秘方外泄。」莊秀石說,昔日要求香港師傅每星期至少出兩道新品,測試顧客的接受度。
六福客棧除了金鳳廳賣港點和粵菜,也有日本料理餐廳「秀」。往昔日本料理的生意沒有金鳳廳好,於是六福靈機一動,將日本料理餐廳的生魚片、天婦羅、茶碗蒸等,都拿上金鳳廳放在港點推車裡賣;茶碗蒸成了到金鳳廳吃飯小朋友的必點菜。
而二樓的酒吧取名敦煌,過去以水泥砌成敦煌石窟模樣,還請人畫了敦煌壁畫。女服務生則穿中國肚兜,在當時堪稱前衛大膽。
經營方式充滿創意,但莊秀石說,早年客人對菜系、菜色的傳統非常講究,「沒有天馬行空的創意料理」。他指了指桌上兩面金黃、煎得恰到好處的港式蘿蔔糕說:「我們的蘿蔔糕現在還是煎得比別人漂亮!」
菜好是一回事,客人還要自己懂得吃。喜歡走動式管理的莊秀石有一次看到一桌客人,坐定位後一口氣點了一、二十道港點,然後就開始聊天。等話題告一段落開始吃,才抱怨點心涼了不好吃。
「港點就是吃多少點多少,不夠再點,趁熱吃。」對於點菜方法不對讓菜不好吃,莊秀石很無奈,只得慢慢教育客人。
經營之道 凡事力求更好
但莊秀石直到1999年成立六福皇宮前,才「學喝下午茶」。目的也是為了瞭解這門餐飲生意。有一次,他與太太到台北一家五星級飯店喝下午茶,他點茶,太太點咖啡。他多要一個咖啡杯遭拒,服務生一副「這個客人就是要來占便宜」的表情。
這讓經營服務業的莊秀石相當不解。在他看來,服務生大可以請客人多點一杯咖啡,或大方就給一個空杯,而不是拒絕顧客。
在六福的餐廳,曾有一桌客人來吃午餐,一路聊天到下午五點半。莊秀石的原則是:「燈照開,茶照泡!」對他而言,經營服務業,讓客人滿意比賺大錢更重要,「更何況一年也不會碰到幾次這樣的客人。」
在女兒莊豐如眼中,父親是一位浪漫又灑脫的經營者;但莊秀石卻自認也有「治軍嚴明」的一面,「凡事力求更好,不應自滿自足。」這是莊秀石的經營之道。
求新求變 經營團隊向老闆Say No
「金鳳廳的天花板可以不拆嗎?」面對老闆的這個問題,經營團隊還是說了抱歉。
「是早該換了啊!」莊秀石「力求更好」的經營哲學讓他深知現代人對飯店、餐廳求新求變的趨勢,對於金鳳廳的天花板沒能留下,也能釋然;縱使這座經營了半世紀的餐廳,是以母親之名命名。
台菜餐廳 曾引來警總關切
六福集團總裁莊秀石出生於日據時代,擁有一個日本名字「古莊重紀」。台灣光復後,父親莊福接手日人留下來的「大正醬油廠」,改名「大華醬油廠」。圓山飯店有一個「金龍廳」,是莊秀石結婚宴客的地方;六福客棧籌備時,莊秀石向父親建議設立「金鳳廳」,一方面希望能與金龍廳比肩齊名,一方面也是因為「金鳳」是母親的名字。
金鳳廳與圓山金龍廳一樣,走中國傳統宮廷風;直到近日還有新人穿著鳳冠霞帔在金鳳廳拍婚紗照。但六福客棧一度也賣過台菜,在報紙上登廣告,廣告詞是「台灣的廚師,台灣人的口味」。沒想到卻接到警備總部的關切電話。
「時代在變,好難啊!」莊秀石24歲從政大新聞系畢業,返家協助父親事業,至今超過半世紀。
無論餐飲或旅館事業,難免深受大時代氛圍的遞嬗而一帆風順或遭受衝擊,常令人應接不暇、莫名所以,而萬分感嘆。一如莊秀石總是不解,為何小時候的米粉都是米做的,現在卻不然?為什麼以前都叫米粉「炊粉」,現在卻只有不是用米做的,才叫炊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