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日常餐桌常見的器具,簡單兩根棍子,乘載了中國千年的飲食文化。在單調的兩根棍子上發揮設計巧思,竟創出無限可能。

能在危急時變口哨的筷子、可當觸控筆的筷子、可做手機吊飾的筷子,「環原設計」利用筷子的外型,讓筷子不只是拿來吃飯。

設計總監林崇哲,以設計筷子作為終身志業,2008年創業後,設計了近50款筷子,行銷至港、澳、上海、日本等地,他們的「原箸第二代」及「筆箸經典版」更被金馬獎相中,作為第51屆金馬獎嘉賓的伴手禮。

原箸第三代

原箸第三代,筆蓋」設計具有「筷架」功能

提倡餐具自由

林崇哲在英國念設計,他在中餐廳用筷子,同學都覺得很神奇,因此讓他對中華文化的這項國粹感到驕傲。沒想到歸國後,看到大家都在用免洗筷,每年至少製造250萬雙免洗筷垃圾。

「為什麼要使用傷害環境的東西?」「為什麼你的牙刷不能跟別人共用,但餐具可以?」在問問題的同時,林崇哲也看到背後的商機。提倡「餐具自由」的他,思考如何將筷子做精、做深,讓更多人使用。

林崇哲的專業是設計,他認為,設計落實到生活面才能打動人心,「就是要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免洗筷用完即丟的環保問題、隨身攜帶筷子的不便、筷子使用上的限制,他要靠設計去解決。例如,他很早就有隨身帶環保筷的習慣,但困擾的是,這種筷子前端很容易縮進去,所以他設計的筷子有「防縮頭」,讓使用者更方便、順暢。

環原設計的作品「原箸第二代」長7.8公分,是全世界最小的筷子,研發動機就聽朋友說隨身帶筷子很不方便,才想到是否可將筷子直接放進錢包,或是當手機吊飾。林崇哲得意地說,現在自己的錢包甚至可放兩雙筷子。

設計總監林崇哲

設計總監林崇哲(中)與設計團隊

形式追隨功能

走進環原設計的辦公室,迎接訪客的是一字排開、琳瑯滿目的筷子。只見林崇哲將筷子一下變成筆,一下折起來當鑰匙圈、手機吊飾。他讓筷子如同變形金剛,能轉換不同面貌。筷子不就在吃東西時使用就好,為什麼要讓它的附加功能那麼多?

林崇哲引用設計界的一句話:「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這句話出自美國建築的奠基者Louis Sullivan,意指形式會隨著機能需要而調整設計或改變。林崇哲舉例,手機以前只能接電話,但現在可以拍照、聽音樂,衍伸許多功能。

以金馬獎禮品「筆箸」為例,末端可以當觸控筆頭,鏈結的地方拆開是筷架又可當筆架,設計輕巧跟帶筆一樣輕鬆。此外,裝筷子的竹盒也大有學問,不只能收納,還可以當手機或名片架,更重要的是上面還會教你怎麼使用筷子。

「我從小拿筷子就很標準。」他看到大部分人筷子都隨便拿一拿,覺得這要去注重、推廣。為了這個目的,他特地在包裝內頁印製筷子的使用說明書,讓包裝兼具保護、美化、說明功能,落實「實用的綠創意」。

台北捷運公司合作的筷子產品

與台北捷運公司合作的系列產品

實用綠創意

「實用的綠創意」還實踐在製造筷子的過程中。「原箸第三代」是第一雙獲得碳足跡的筷子,生產時消耗的能量大約跟兩張A4紙差不多,這款筷子因為筷柄使用竹子,比不銹鋼細緻,大受日本人青睞,也多虧日本比台灣乾燥,沒有竹筷易發霉的問題。

另一款受日本人歡迎的「福箸」,筷柄使用華人代表喜氣的紅色,因為結合LED燈跟哨子,在地震頻繁的日本,等同於逃生包的功用,故又有「扶助」之名。每件作品都實現「讓筷子不只是筷子」的設計理念。

「沒有最好的筷子,只有最適合的筷子」,林崇哲說道。只要覺得順手、好帶,就是適合自己的筷子。但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攜帶的形式不一樣,青菜蘿蔔各有所愛,為此他做了許多嘗試。

在設計筷子時,比重、材質、粗細都是考慮的重點。筷子分筷頭、筷柄兩部分,考量到塑膠遇熱會產生毒物、木筷會產生黃麴毒素,環原設計的筷頭以耐熱的不銹鋼為主。筷柄則有很多嘗試,握起來較舒適的檜木、有香氣的檀木等,而塑膠使用年限較長又耐洗,較方便使用。

環原設計的筷子沒有華麗的裝飾,有的是簡單的設計,以及為消費者著想的細節,因為,「好拿」才是重點,筷頭與筷柄的比重是關鍵。

55:45 舒適密碼

筷柄如果是塑膠,接觸攝氏45度的食物就會產生毒素,但筷頭是夾食物的地方,比例占太多,手會碰到,不衛生。在這樣的限制下,調整筷子最好的比例與配置,是環原設計對筷子的基本要求。

環原設計設定筷頭與筷柄比為55:45,拿起來最舒適好用。他們先讓內部人員試用,再發給親朋好友,請他們填問卷寫試用心得,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才得出這結論。

但這數字不是絕對,林崇哲解釋:「人的生活經驗很敏感,如果別人覺得不好用可能就有誤差,就要檢討是否是自己主觀意識太強。」他認為,一個產品不可能適合每個人,未來會為了不同需求去調整比重,「這是作為一個設計者需要去思考的。」

林崇哲認同英國的設計教育注重實用與商業結合,在設計一樣東西前連售價都要先想好,曾有珠寶商請他在筷子上鑲翡翠,「這樣沒有不行,但只能當裝飾,」設計的美不代表市場接受度高。對他而言,能在生活中使用最重要。

因此林崇哲追求實用又能兼顧美學,像是「原箸第二代」的筷套設計成台灣的形狀,凸出的中央山脈正好可支撐筷子當筷架。

為了將筷子推廣給更多人,尤其是外國遊客,林崇哲從壓幣機獲得靈感,在台北101 的地下一樓美食街設置販賣機,透過雕刻,大家可以在筷子上印上想寫的文字、圖案,製作屬於自己的筷子,把昂貴又耗時的工序縮短成三分鐘。無人商店與客製化經濟結合,希望吸引外國觀光客目光。

餐飲消息

現代的廚師愈來愈想作自己,無論在菜餚創意,還是衣著。每次看到專做餐飲工作服全球品牌雪沃(Chef Works)的廚師服商品照:俊男美女穿著極具設計感的各式廚服入鏡,總會讓人有在看時尚雜誌封面的錯覺。

過去,台灣的廚師「彷彿穿著汗衫就進廚房」;在國際比賽屢屢得獎,台灣廚師雖然廚藝不輸人,「但總覺得衣著在國際舞台上相較遜色。」雪沃台灣區執行長吳嘉倫提到五年前引進這個國際餐飲制服品牌的原因。

有設計感又強調機能性的廚服雖然單價高,但卻擄獲了25到34歲年輕廚師的心。「年輕人的消費觀與上一代不同,他們捨得對自己好一點。」吳嘉倫如此觀察。

雪沃(Chef Works)

台灣首間餐飲制服概念店正式開幕

找設計師打造廚服

雪沃日前在台北大直新開一間展示店,國際總部董事總經理Paul Gross親自跑了一趟台灣。Chef Works品牌是由Gross家族創立,1960年代在南非經營制服事業,1990年代進軍美國市場,是全球五大專營餐飲工作服品牌之一。Gross家族邀知名設計師創作兼具時尚與實用的廚師制服,在業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Paul Gross認為,廚師是充滿創造力的職業,然而長久以來卻只能穿著單調乏味、千篇一律的白色制服,非常可惜,於是公司開始研發各式兼具「實用」與「時尚」的廚師制服,希望讓廚師穿著舒適且能表現個人特色。

因此,除了傳統的白色,雪沃也設計黑色、藍色、灰色、紅褐色等廚服;衣服材質上,也從頂級的埃及棉布料到活潑率性的丹寧布都有。Paul Gross也強調,現在是「女力時代」,傑出的女性廚師愈來愈多,因此特別針對女主廚推出輕量彈性布料、剪裁合身的「女版廚師服」。

暗紅色系主題穿搭,低調展現格調

暗紅色系主題穿搭,低調展現格調

比有型更重要的事

但吳嘉倫說,大多數台灣廚師來店裡挑選廚服,第一個問題通常是:「有沒有穿起來涼一點的?」長時間待在高溫的廚房,再有型的設計也比不上讓自己工作時涼快一點的基本需求。

Paul Gross說,為了解決傳統布料材質會較悶熱的問題,雪沃在廚師服的腋下和背部容易流汗處,使用能快速排汗的涼感材質,或是設計小孔以利通風。也在廚服背部設計「後領按釦環」分散圍裙吊繩加在頸部的重量。

「廚師服不需要偉大或複雜的設計或技術,而是需要細心觀察廚師的工作情形,仔細聆聽廚師的感受。」Paul Gross如是說。

勺底見功夫之外

早年的廚師,是待在歐洲貴族城堡裡不見天日的廚房中,後來廚師走入民間、走出廚房,與客人社交,甚至成為明星主廚;而坊間餐廳愈來愈多採用開放式廚房,讓廚師愈來愈在意「衣著」這件事。

吳嘉倫不諱言,五年前引進有設計感的廚服,「邊做生意也邊教育客人」關於穿的美學。

雖說,廚師的本事還是須在勺底下見功夫,但在現在這個講究「眼球經濟」的時代,要當一個全方位的主廚,顯然不太能如早年,穿著一件汗衫在廚房裡揮汗如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