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愈來愈注重食的安全,餐桌上的食物會有主管機關和業者把關,然而,有一些化合物是目前政府尚未規範,但可能會出現在我們的食物當中,這些未受規範的化合物,學界定義為「新興汙染物」。最近,國外有三篇關於海產中新興汙染物殘留之文章發表,引起各界關注。
新興汙染物
新興汙染物即法規未規範、新認定或尚未認定的化合物,但是環境中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有可能會危害生態環境,進入食物鏈,並有健康疑慮。隨著科學研究發表,新興汙染物的種類不斷增加,常見的包括持久性有機化合物,如多溴二苯醚、全氟烷化合物、藥品及個人護理用品,如抗生素、止痛藥、殺菌劑、塑化劑、防曬乳、農業用藥,如抗生素、抗黴菌藥物、內分泌干擾素,如雌激素、雄激素、壬基酚、奈米材料,如奈米碳管、奈米級二氧化鈦等。
國外的新興汙染物研究
2019年5月,英國研究團隊在薩福克郡的15個不同地點進行「淡水蝦」採樣,共檢驗了107種化合物,其中有56種化合物被驗出,但殘留量很低,皆在每公克體重45.3奈克以下。這些被檢出的化合物又以古柯鹼(cocaine)和利多卡因麻醉藥(lidocaine)最為常見,另外,也在淡水蝦中發現K他命、鎮定劑及農藥殘留。研究人員強調,由於多數的化合物殘留濃度相當低,對健康的影響應該較小,相關的結果也發表在國際環境期刊(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2019年4月,西班牙科學家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的四條河採集「淡水魚」,並偵測135種化合物,其中有76種於淡水魚中被驗出,這些化合物包括了藥品、農藥、內分泌干擾素、全氟烷化合物、鹵素阻燃劑等。這些化合物的殘留量很低,例如雙氯芬酸止痛藥(diclofenac)濃度為每公克體重15奈克,而陶斯松農藥(chlorpyrifos)濃度為每公克體重840奈克。儘管有化合物殘留在淡水魚體內,研究人員強調民眾吃了這些魚,應該不會有健康上的疑慮。
關於新興汙染物生物殘留的相關研究,早在2018年11月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有一篇論文發表,跨國科學家在澳洲墨爾本的六條小溪進行生態採樣研究,結果發現水中無脊椎動物及岸邊的蜘蛛,有高達60種以上的藥品殘留,其濃度皆很低。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以食物網的概念來看,這些藥品因為殘留在食物鏈底層生物中,當被較高層次的生物如鱒魚和鴨嘴獸吃到,就會殘留在這些生物體內,但對生物的影響尚有待研究。
新興汙染物的健康疑慮
雖然研究人員不斷強調這些新興汙染物的殘留濃度很低,就算吃了這些受汙染的海鮮,也不會有健康上的疑慮。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新興汙染物一旦流入海洋河川或環境中,會有一定的機率進入食物鏈中,受汙染的食物若被人類吃到,還是可能會有健康上的疑慮。不過目前卻沒有醫學研究,也沒有明確的臨床證據,可以證明食物中殘留的新興汙染物會造成健康危害。
新興汙染物的種類眾多,研究指出「廢棄藥品」是主要來源之一,為了減少相關汙染,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同一疾病重複拿藥,家中如果有多餘的藥物要丟棄,可遵循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指示來處理。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才能減少環境中的新興汙染物,也才能避免餐桌上出現新興汙染物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