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什麼東方還是西方的牛肉麵在哪兒?」桃園機場公司客服電話彼端傳來這樣的問題。客服人員毫不猶豫就知道這一定是旅客因行程匆促,來不及在市區吃到台灣牛肉麵,因此想到機場的林東芳牛肉麵「解癮」。

「我要找一種叫『叮咚』的台灣茶。」這個出自西方面孔旅客的問題,也完全難不倒在桃機第二航廈奉茶區,一年要泡超過5萬杯茶給各國旅客的茶師郭美雲。她立刻明白旅客要找的是「凍頂」烏龍茶。

「排骨、蝦卷、香腸、原盅雞湯」,這些是桃機第一航廈畢卓樂地餐廳菜單上「台灣風味餐」的主要菜色。

機場休憩區

機場休憩區

從鹹酥雞到米其林

如果說,機場是一國的門面,則不禁很讓人好奇,桃園機場這個有93家航空公司,飛航全球定期航點129個城市,一年25萬架次航機、客運量超過4600萬人次的台灣最大機場,希望透過餐飲,讓國際旅客看到什麼代表台灣的美食風景?

我把這個好奇拋給了今年四月上任的桃園機場公司總經理林祥生,他為我安排了一場「桃園機場美食之旅」。在去年10月印製的桃機美食指南上,兩個航廈、管制區內外,總共有超過80處可供旅客填飽肚子的地方。

從簡便的超商、速食店,到具有台灣特色的鹹酥雞、滷肉飯、擔仔麵、客家餐廳;也有異國美食拉麵、鰻魚飯、義大利餐廳、泰國菜等。有服務穆斯林旅客的中東餐車hómee To Go Middle Eastern Food提供Halal Food;也有金色三麥打造的啤酒概念餐廳,吸引不少西方旅客駐足。

米其林餐廳也是桃機標榜的特色,主打潮州風味的港澳米其林一星阿鴻小吃,以及新加坡米其林一星的了凡油雞。

80這個數字一開始我並不以為意,但一天採訪完,我看了一下手機內建的計步功能,當天我在機場兩個航廈、包括管制區內外的「機場美食之旅」,總共走了超過一萬步;而且尚未包括第二航廈擴建區五樓預計在年底啟用的主題景觀餐廳。

桃機美食地圖,幅員遼闊。

封存最美的台灣味

「我們希望,無論是要離鄉的台灣民眾,或是要結束台灣旅程的外國旅客,都能在機場封存最美的台灣味。」林祥生說,因此,桃園機場餐廳、美食街委外經營時,招商條件包括「以台灣在地及特色美食為主」,異國美食及穆斯林餐飲為輔。

林祥生將機場美食的目標客群分為四大類。

首先,是台灣民眾。林祥生希望國人出國前,在機場吃到的最後一口家鄉味,「是一種離家前的依戀」。他笑稱這種想法來自於自己「是個戀家的食物宅」,有時候到歐洲出差半個月就渾身不對勁,非常想吃道地的台灣食物。

而返國的台灣民眾,機場裡的台灣美食就是一種宛如情人熱吻般的「久別重逢的熱情迎接」。

其次是外國旅客。當他們在機場入境時,機場提供的飲食是一種「台灣味初體驗」,而結束旅程從機場出境時,機場多元的餐飲選擇,除了可以提供台灣之旅「完美的ending」,也可以補足在旅程中沒吃到哪種台灣美食的遺憾。

第三類目標客群是轉機旅客。林祥生同意,台灣味絕對是台灣觀光的一大吸引力,若能在機場以美食讓轉機旅客「一見鍾情」,讓他們念念不忘而下次找時間專程來台灣旅遊,則能為台灣觀光帶來更多機會。

第四種客群是不搭機的客人。林祥生希望將機場打造成讓台灣民眾「不出國也可以來吃美食的地方」。

隨著交通便利以及生活形態改變,民眾的休閒方式也更多元,機場不再只是搭機的地方。以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例,除了是新加坡交通樞紐,也是新加坡重要的購物商場。

機場美食街

機場美食街

美味拼圖最後一塊

新加坡樟宜機場、香港赤鱲角機場、首爾仁川機場,均是桃園機場的在區域間的競爭對手,也是學習的標竿。這些機場因航廈腹地夠大、旅客運量充足,在機場出入境區域都設有大型主題餐廳。

桃機有鑑於此,將在第二航廈擴建區五樓,配合機場觀景台規畫主題餐廳:四面大型落地窗供顧客在用餐同時觀賞飛機起降。

「我希望桃園機場的餐飲,是台灣美食的精華版。」林祥生希望將桃機打造成「全球最好吃的機場」。

他觀察,機場中的台灣水果似乎不夠多,而台灣水果也是台灣農業的驕傲以及台灣飲食的特色;因此希望能與台灣農產品單位合作,引進更多台灣特色水果商品進入機場,讓更多國際旅客發現台灣水果之美。同時,他也希望從珍珠奶茶這項台灣風靡全球的飲料出發,在桃機呈現更多台灣的創意飲品,將桃機美食拼圖拼得更完整。

林祥生的「機場五覺進化論」

在大學裡教「服務設計」,林祥生進入桃園機場後,希望從「五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改善機場的顧客體驗。

機場的視覺進化,包括年底預計啟用的觀景台、硬體空間的美化,以及納入更多藝術人文氛圍;聽覺進化則是「減法」,林祥生桃機能跟上國際上「寧靜機場」的趨勢,減少不必要的機場廣播。

嗅覺方面,除了在機場空間中不能出現異味之外,也希望能帶入一些芳香的嗅覺體驗。觸覺進化包含的層面則相當廣,包括機場溫濕度的控制、手扶梯把手的材質等。

味覺進化的主軸,自然是擺在機場美食街的呈現。桃園機場擺脫「又貴又難吃」的印象許久,力圖朝「亞洲美食之窗」的目標前進。

雖然跟我大談機場美食,但林祥生日常吃的極為清淡、養生,早餐往往只是雜糧飯,搭一些堅果、黑芝麻等;只有朋友聚餐時才會吃得比較豐盛。

「一旦讓味蕾歸零,你會發現面前的任何食物都是美味。」林祥生對於美食的定義相當發人深省:讓人愉快、感到幸福的,就是美食。

餐飲消息

炒鐵釘、銅板刮鍋,「秀」出不沾鍋硬度和耐磨度。台灣人耳熟能詳的鍋具品牌「固鋼精品鍋具」,在成立之初即以示範、展演的方式傳遞產品資訊,成為鍋具領導品牌。十三年前,總經理Even(簡奕雯)加入父親的公司,傳承「健康、創新、好品質」的堅持,並在這個基礎上,為固鋼精品鍋具開創新局。

自經營以來,固鋼精品鍋具以中高單價的中式炒鍋為主力產品,中高齡者為主要消費族群。Even觀察到市場不同於父輩時期,鐵氟龍不沾鍋事件後,年齡較長的消費者對不沾鍋敬而遠之,但年輕世代卻不排斥,相較父親希望提供可以用一輩子的不鏽鋼鍋,她更希望能給年輕消費者,一個相對便宜,兼顧美觀的實用鍋具選項。

為了推出一把白陶瓷不沾鍋,而與父親首次交鋒。父親認為鍋具顛覆灰黑色系形象,消費者不會買單,卻阻止不了女兒經營的堅持與任性。鍋具上市,成功擄獲年輕人的心,一年50萬支的好成績,讓父親不再質疑她的創新。

用風土概念解釋鍋具

家族事業的關係,Even在外旅行也會看看國外鍋具產品。大學畢業壯遊各地,旅程中吃到以原礦鍋料理的馬鈴薯,酥脆外皮底下有著馬鈴薯的原始美味,因此特別造訪德國阿爾卑斯山腳下,500人不到的諾伊里德小鎮,因為這個小鎮產出世界上第一支以原石製作的鍋具,德國品牌STONELINE以阿爾卑斯山原礦為貼面,「礦石鍋」的優點在於礦物質的遠紅外線具有穿透力,能使食材快速熟成,留住食材原味而不失美味,才發現不同的鍋具能帶來不同的美味。STONELINE不只是德國人心目中的實用鍋款,更引領全球「熱石烹飪」的潮流。她決定再次「任性」,網羅好鍋帶回台灣,介紹給台灣人。

時常關注各國鍋具產品,Even變得很會看「鍋」,能精準掌握鍋具個性,「求親」般地與外國廚具公司談代理合作,不是只談銷量和獲利,而是真正了解鍋具,希望勝任鍋具介紹人,把發現的美好配對給對的客人,獲得廠商青睞。聽著她述說,似乎十分平順,但一個亞洲人到國外小村小鎮要代理權,其實不是容易的事情,像全球第三大鍋具集團旗下的義大利鍋具品牌moneta是花了三年的時間溝通、拜訪才得到台灣地區獨家代理。

總經理Even(簡奕雯)

總經理Even(簡奕雯)

相比德國鍋具的「極致工藝」,義大利鍋具的個性則是熱情奔放。moneta專注於不沾鍋的開發與製作,鍋具以維蘇埃火山岩為貼面,面對不同國家所製原礦鍋差異的提問時,Even反問一句,「台灣的米和日本的米,有什麼不一樣」,她解釋到,「鍋具是料理、承裝食材的器具,不同國家的鍋具能透過加熱食物來凸顯出地方飲食習慣和風土民情」,這也是固鋼持續在世界上找各國優質鍋具的原因。透過不同國家的鍋具,為消費者在日常中注入料理多元的精髓。

國際好鍋帶回台灣 台灣好鍋推向國際

固鋼對鍋具的專業,深入至鍋具背後的飲食文化,不僅將品牌鍋具帶進台灣,隨著好名聲遠播,事業體逐漸擴大,也將好的品牌鍋具推向國際,甚至有歐美米其林星級廚師找上門做餐廚用品。

Even的任性與韌性,使得固鋼精品鍋具發展至今擁有28個牌子,包含基本至高階的所有鍋型,她笑說,曾到消費者家中探訪,發現有十幾個鍋具都是自家產品。除了希望讓消費者能在廚房料理出各國精神的食物,另一個原因是基於健康。

Even表示,市售標示200、300、400系列不鏽鋼材,用途皆不同,其中200系列之錳含量占比較高,介於5.5%至10%,加熱或遇酸時容易釋出有害物質。但由於台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僅針對鉛和銻做材質試驗,多數業者為了降低成本,不但使用200系列不鏽鋼做成餐具,甚至是回收廢五金製成304不鏽鋼鍋,雖然檢驗數據符合304系列標準,但其中多了20幾種不應該出現在規範中的金屬元素,而台灣法規卻無法規範,使之流入市面而引發食安問題。固鋼精品鍋具依造歐盟溶出試驗,包括對鎳、鉻等金屬元素的測試,為了讓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都能安心使用到安全有保障的廚具。

固鋼精品鍋具讓鍋具不再只有加熱、煮熟食物的功用,更用風土概念為料理提供精神層次的飽足。

STONELINE

德國品牌STON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