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我在巡視病房時,常有透析(洗腎)病人的家屬問我說,有沒有哪一種維生素或營養品需要特別補充?根據健保署統計,2018年花最多健保費用的疾病為慢性腎臟疾病,就醫人數高達38.9萬人,醫療支出約522億元。目前,國內共有9萬多人正接受透析治療,大部分患者是接受血液透析,少部分接受腹膜透析。經由健保署的資料,我們知道台灣的透析盛行率居高不下,所以很多病人及家屬都有關於維生素補充的問題。

 

需補充水溶性維生素

血液透析的療程通常為每周3次,每次4小時,病人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其體內的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於洗腎過程中流失,因此需要額外補充某些水溶性維生素。

因為透析患者的腎臟已經失去功能,所以醫師通常會建議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例如肉類、魚類及蛋類,同時採取低鈉、低鉀及低磷飲食。由於飲食上的限制,造成透析病人無法跟健康人一樣,可以經由日常飲食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所以需額外補充某些維生素。

 

適合補充的維生素

透析病人在補充維生素要特別留意,並不是每一種維生素都適合透析族群,可以補充的維生素包括維他命B群、維生素C及維生素D。

由於透析患者的腎臟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來促進紅血球生成,於透析治療過程中又會造成血液流失、患者體內鐵質特定維生素B含量不足,所以容易出現貧血的問題,因此補充維生素B6、B9(葉酸)、B12和鐵劑可預防貧血發生。

另外,透析病人可經由補充維生素B1、B2、B3和B5來維持基本生理作用,促進食物轉化為能量。在洗腎中心,醫師也會替少數貧血的患者注射維生素C,這是因為維生素C可以促進體內鐵質的利用,增加紅血球合成,改善貧血。但若過量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出現高草酸血症,增加結石的風險,因此使用前建議詢問過醫師。

體內的磷離子是經由腎臟通過尿液排出,透析病人通常無法順利把磷排出體外,因此會出現高血磷合併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透析病患經由低磷飲食、磷結合劑(鈣片,通常為碳酸鈣或醋酸鈣)及活性維生素D的使用,就可將血磷濃度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

此外,由於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而洗腎室所開立的是活性維生素D,若過量補充可能會出現高血鈣症,因此須按醫師的指示使用。

 

不適合補充的維生素

以學理來說,某些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及K就不建議透析患者補充,因為透析患者體內的維生素A本來含量就偏高,若過量補充可能造成維生素A中毒,出現腸胃不適、視力模糊、肝毒性等症狀。維生素E和K會影響體內凝血功能,維生素E過量,凝血時間增加,容易造成出血,維生素K過量,凝血時間縮短、可能增加凝血。(作者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自由開放的風氣使得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順利地融入台灣,每餐的選擇包含了台式、中式、西式、日式、東南亞風格與數不盡的小吃。「吃什麼?」已成為日常的重要議題,伴隨這個問題之後,不時出現「不能吃蝦」、「吃海鮮會過敏」、「對芒果過敏」之類的對話。雖然多數人能隨意享用美食,仍有部分的人必須避開誘發過敏反應的食物(食品過敏原)。

 

2% 成人食物過敏

世界過敏組織(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研究指出,全球人口中,食物過敏族群總數約2億到2.5億人。全球成人食物過敏的比率約2%,小孩的比率約4%到8%,比率的差距是因為部分食物過敏者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或消失。

食物過敏的症狀包含發癢、腫脹、腸胃道不適等,依個人體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最嚴重時可能造成死亡。目前的醫療無法透過治療使食物過敏的情況消失。食物過敏不僅對於過敏族群的飲食安全造成危害,同時也是食品下架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品在加工、儲存、運輸等過程中,可能因為生產器械汙染、運輸方式、儲存管理、原料假冒、摻偽等因素,使得食品中隱藏著未被標示的過敏原。食物過敏不僅成為醫療系統的沈重負擔,也對食品產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為了保護食物過敏族群的飲食安全,衛福部於2018年公布「食品過敏原標示及規定」,公告的食品過敏原分別為甲殼類、芒果、花生、芝麻、牛奶與羊奶、蛋、堅果類、含麩質之穀物、大豆、魚類、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終產品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十毫克以上,此11項及其製品的名稱必須顯著標示於容器或外包裝。

美國「食品過敏原標示和消費者保護法」中將花生、大豆、小麥、牛奶、蛋、堅果、魚類、甲殼類列為必須標示的8大主要食品過敏原。歐盟法規中食品過敏原的項目包含麩質穀物、甲殼類、軟體類、蛋、魚類、花生、大豆、牛奶、堅果、芹菜、芥末、芝麻、羽扇豆、二氧化硫。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韓國及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食品安全法規皆依照各國或區域食物過敏的資料訂定相關過敏原標示規定,可見食物過敏為全球性的重要食安議題。

 

食品過敏原標示重要

食物過敏族群的日常飲食僅能依靠食品包裝與餐廳菜單的過敏原標示來避免誤食過敏原,因此食品過敏原資訊的正確性更顯得重要,可惜的是台灣主動提供食品過敏原標示的餐飲業者仍為少數。

現今大部分的檢測法仍需要專業人員與實驗室儀器進行分析,因此未來食品過敏原檢測法的趨勢為研發不需特殊訓練、不需專業儀器與分析時間短的現場即時檢測法,著重於民眾使用的便利性,提供食物過敏者更方便且即時的安全保障。(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