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有些事,聽聽就好,有些書,讀過便罷,千萬別太認真,否則心中會很失望,尤其是美食家筆下念茲在茲的大陸美食。老輩美食家回憶童年的味道,字字珠璣,妙不可言,但童年已是陳年,現在永遠追尋不到。這輩美食家則是看古籍做文章,穿鑿附會,吹捧拍馬,與實際相去甚遠。很多年前我就發現兩岸有「食」差,多跑幾趟,多吃幾回,滋味大不同,視野大開闊。

我恨,張愛玲恨鰣魚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鰣魚。台灣哪一位美食家沒有歌頌過鰣魚,即使是祖籍台灣的本土作家,在大陸吃到鰣魚也是滿口好話,或許沒有人敢反駁張愛玲的經典三恨-恨海棠不香、恨鰣魚多刺、恨紅樓夢未完,可是當文學作家轉換跑道變美食作家,就不能天馬行空「練肖話」,因為鰣魚早已不是舊時味。
 
  早年在台灣幾番與鰣魚相遇,滋味卻不如前人所說的一二,想必是渡海來台不是冰封便已鹽漬,2012年前造訪上海,在老店「小南國」菜單上看到了清蒸野生鰣魚,說什麼也不再放過,決心想要弄清楚大家到底在瘋什麼。
 
  「沒人像小南國如此,用數魚鱗來挑選鰣魚。」菜單的介紹很誇張,說鰣魚的珍貴除了稀少還有嬌嫩,捕撈時用錦綸絲三層網,而且魚不離水,所以每一條鰣魚自捕撈到上桌,魚鱗全是完整無缺的。
 
  滿心期待半尾要價人民幣368元的清蒸野生鰣魚上桌,在微弱的燈光下,鰣魚依然耀眼奪目,服務員以熟練的手法從魚尾處向前挑翻大片魚鱗,並以匙為刀把魚肉切割整齊,看起來更加可口誘人。
 
  「咦,鰣魚的口感怎麼那麼像虱目魚?」挾起來肉形軟趴,吃進嘴裡愈嚼愈硬,雖然沒有虱目魚那般土氣,肉質也比虱目魚細一些,滋味更甜一點,但這條鰣魚肯定是虱目魚的親戚,抬頭望掏錢請客的友人,竟也露出一臉驚慌與錯愕。
 
 
仔細瞧,這不是大陸鰣魚而是巴西力魚,是蘇浙匯剛上市,用來替代鰣魚的新菜,288元人民幣。
 
  想起昔日對鰣魚侃侃而談的台灣前輩美食家,曾告誡我吃鰣魚要吸魚鱗,因為鱗與皮之間的脂肪是鰣魚鮮美的關鍵。於是我鼓起勇氣,拿起盤邊上的大片魚鱗,用力吸它一吸,唉,的確鮮美異常,滿嘴都是調味料的鹹與鮮,顯然魚鱗完整和美味與否是兩回事。
 
  幾日後又到上海新崛起,從上海紅到香港,連鎖家數22家的「蘇浙滙」,採訪高級廚師長夏冬,我問他開店13年以來,從沒換過的菜色有哪些?
 
  「清蒸鰣魚、醉膏蟹、蜜汁火方、清炒河蝦仁….」他一一細數。
 
  「上海的鰣魚難吃死了。」聽到鰣魚,打個冷顫,我忍不住大吐槽。
 
  「中國鰣魚被我們吃到斷貨,連外國的也吃到快沒了,蘇浙滙剛開時,本地鰣魚一斤40元,現在140元。」夏冬露出賊笑。
 
  他表示,市售鰣魚多是緬甸進口,肉粗油少,今天他不請我吃鰣魚,而是鰣魚的表兄弟,5月才開賣的巴西力魚,冰鮮非冷凍運抵,價格還比鰣魚整整便宜了100塊人民幣。
 
  巴西力魚乍看之下還真像鰣魚,只不過魚頭色偏白,身形較豐腴,尾部有不順暢的突起,與鰣魚一樣,魚鱗閃閃發光。
 
  同樣由服務員掀開大片魚鱗,我下意識的挑起一大片放進嘴裡吸吮,「哎呀,現在沒有人吸這玩意兒啦!」夏冬笑我老土,哼!我怎麼知道你們吃鰣魚的規矩變來變去。
 
  不過這條巴西力魚的肉感還不錯,像是一條有脂肪的海魚,而且酒氣特濃,「當然嘍,所有員工一起研究該如何吃這條魚,結果不用包豬網油的傳統蒸法,而改用淋雞油增加香氣與色澤,再添加兩種不同的黃酒,體現它的風味。」夏冬承認,尋找巴西力魚是為了替代稀少而價昂的鰣魚,同時能帶給客人新鮮感。
 
 
比較一下,巴西力魚的魚鱗與鰣魚的魚鱗非常接近,一樣是大片掀起,閃閃發光。
 
  「鰣魚到底是什麼滋味?」我問住在上海66年的錢先生,年輕時他經常跑到江陰吃刀魚、去無錫吃鰣魚,「鰣魚比刀魚更嫩鮮細,但現在污染得厲害,鰣魚早就沒有以前的味兒。」我恨變了味的鰣魚,也恨鰣魚早已淪為兩岸墨客騷人附庸風雅的另一個美食神話,想尋老味的人,千萬別上當。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推行有機農業近20年,歷經台灣有機農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我發現大家對有機農業的驗證或標準,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

早期大家不瞭解有機農業,因此認為只要使用有機肥料就是有農業;也有人以為農藥很毒,所以沒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就可稱為有機。後來大家漸漸知道有機農業不可以使用農藥,卻不知道連化學肥料也不可以使用。直到政府介入管理,才慢慢開始有了有機的標準。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質疑,有機標準為什麼那麼低,這樣算是有機嗎?也有人說,有機標準這麼高,有機生產可能嗎?會不會造假呢?

為什麼需要製有機標準?
 
  規範有機標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生產過程不污染環境及食物,但又要保證可以生產出來,否則所訂定的規則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規範也會隨著生產技術及有機環境而改變。舉例來說,以前有些國家允許使用毒魚藤,因為它是天然的殺蟲劑,但也會危害水生動物,因此後來被排除在有機農業可用資材之外。苦茶粕也是不錯的殺蟲劑,目前是可以使用的資材,但它同樣也會傷害水生動物或軟體動物,因此使用時要非常小心,甚至要向驗證機關報備。又例如,有人認為一定不可以施肥,要完全自然。也有人認為,全部都種在溫室裡,簡直就是工廠了,怎麼算是有機農業?可見每個人的標準和想法都不一樣。
 
  因此,到底怎樣才算是合乎有機標準?既然各方的想法見仁見智,最終還是要以法律為標準。目前有各種類似有機農業的農法或商品,例如常聽到的自然農法、無毒農業、樸門農法(Permaculture)、環境友善農產品、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生態農業(Ecological farming)……等,不一而足,但多數國家都會訂定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及標準,作為農民生產的準則及管理的依據。上述這些與有機農業相似但名稱不同的農法,有些比國家標準更加嚴格或要求項目更多,更能符合有機的理念,但在有國家法律管轄的情況下,要以有機農產品在市場出售就必須至少符合國家的標準,隨意自稱為有機農產品是會被罰款的。
 
誰來驗證有機?
 
  有了國家標準,也要有檢查認定的單位。目前政府有機農產品的管理單位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有機農業科(農糧作物),及農委會畜牧處(畜產品),但有機農產品的驗證工作是授權給驗證機構來辦理。這些驗證機構是否按照規定辦理驗證,政府又另外授權給「全國認證基金會」(簡稱TAF)辦理認證。認證是對驗證單位的檢查與管理,而驗證是對有機農產品或加工品生產單位的管理。
 
  如上所述,有機農產品包括生鮮與加工的農糧產品及畜產品,目前我國除藻類以外,並未制訂有機水產品生產準則,而其他國家已經有的有機酒類製品、紡織品、林產品、保養與化妝品等,在台灣都尚未納入管理。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